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与写作     
本文译自金久保通雄的著作《新闻文章读本》。金久保通雄1909年生于东京,毕业于新闻学院,历任《国民新闻》、《东京日日新闻》记者,1936年入读卖新闻社,曾任社论委员、教科部、社会部、编辑部长、编辑局总务等职,1971年去世,是日本新闻界经验丰富的老报人。从本期起,将陆续选择本书申的某些章节,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闻姓“新”。我觉得这个“新”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内容要新,即“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其次是形式要新,即写作技巧要新。这就是说,内容与形式都要“新”。一条新闻,只有具备这两个“新”,才能成为佳作。本文试图论述第二个“新”,即形式新。如何使新闻写作技巧新颖?为了生动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现在列举有关古今画家绘画的故事,以便从丹青大师那里领悟个中三昧。宋人喜欢绘画,且常常出题作画,使画意与诗情融合。有一次画题出的是唐人韦应物七绝《滁州西涧》中的一个名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大家不约而同地画了  相似文献   

3.
新闻工作离不开采访与写作,而写作就要讲究逻辑,注意词章。词章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逻辑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准确使用概念,恰当运用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以求思想缜密,合于事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关联,一个管表达,一个管思路。思路不清,表达必不畅达,也就谈不到文章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因此,搞新闻写作,除了要研究语法、修辞、写作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写新闻也是如此,只有通过比较才能选出新闻,才能选出好新闻.但是,“比较”不是捏泥团,不能随意改变新闻事实的本质属性。而是通过比较发现新闻的“新”,新闻的“质”。记者或通讯员无论采写何种体裁的新闻,首先碰到的是选择主题的问题。只有多设想几个主题进行比较,才能从中选择出最佳的、最能体现新闻事实本质的主题。如在河南油田庆祝稳产十周年之际,《工人日报》10月14日一版发的题为《河南油田科学决策稳步发展》一文的主题,就经历了多主题比较的过  相似文献   

5.
形象思维与新闻写作陈宗安新闻写作与形象思维,这是近几年国内新闻界议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从报上也能看出,新闻界近几年在这方面所作的探索以及由此带来的变化和进步。然而,规范化、程式化的思维定势仍根深蒂固,并不时地反映在报纸版面上。所以,适当运用形象思维写新...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与古典文学渊源很深。司马迁和司马光是中国新闻的祖师爷。我国老一辈的新闻家和新闻评论家,都从唐诗宋词、笔记小说、古代散文中学到精炼的笔法与论断的方法。《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和《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是当今报刊上的“文前按语”与“编后”的滥觞;从金圣叹评点《水浒》、《西厢记》和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到今天的文中按语,可以找到相通的轨迹。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是从桐城派的“清真雅洁”走到“经世致用”的第一人,他把孟子以后中国传统的政论文章,用在评论时事政治问题上。梁启超在长期的办报活动中形成了一种政  相似文献   

7.
刘环城 《新闻窗》2005,(1):41-41
新闻写作是现实生活中最普遍被人关注的一种写作。新闻写作要有价值,体现价值的关键在于把握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察一切事物中心的价值取向,对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关怀及精神追求的尊重,而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在逻辑上的必然要求。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新闻文稿中越来越多地注进了文学性的情采和笔墨,这是很好的事,是新闻素质日益提高的标志。新闻稿是一种限定性极强的文字形式,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相比来看,文学创作的限定性则要小些(但不是没有),将小说写成了散文体,将散文写成小说模样,或是将散文写成诗,将诗写成散文,都有很大的灵活余地。当然,这不是说文学创作是绝对无限定的,怎样“突破”都可以,将现实题材写成神话小说,在散文中容纳大量虚构,在诗中抽掉了起码的节奏和谐韵,写成比散文还拗口,这都会给人一种  相似文献   

9.
古典文学与新闻写作是两码事,不能要求记者要会“之乎也者”,但是两者的表达手段都要求洗练、简洁、流畅、传神、引人入胜、打动读者,因此又是脉脉相通的。注意吸取、借鉴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手法(或笔法),对改进和提高新闻写作肯定有好处。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好比“弱水三千”,本文只是“取一瓢饮”而已。文争一起首唱荣华文章开头很重要,新闻尤其如此。自从一百多年前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出现第一代导语以来,导语写作一直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演变着。近些年流行散文式新闻,摒弃传统的导语。但不管怎么发展变化,总得有个开头…  相似文献   

10.
一图胜千言。从我们的老祖宗开始,人类就具有记忆形象的天赋。人类学告诉我们,原始部落中的人.虽然绘不出一个关于河流航线的示意图,但在划船或航海时,能以最大的精确度沿着他们所来回经过的河流的一切转角处拐弯,因为他们记忆中留有河流的形象。人类进化至今,不但易于记忆形象,而且善于刻画形象。形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是当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决不是雕虫小技。 “演绎”新闻事实。形象化地传播新闻,首先需要形象化“演绎”新闻事实。形象思维,在一定意义上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悠久,典籍丰富,在世界上堪称文章大国。传统文论,有益于今天新闻写作的东西很多;许多有成就的新闻界人士,无不在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中成长,作出自己的贡献。但近年来新闻写作改革中,许多人的眼睛只向外,争论“金字塔”之倒、正,“片段式”、“散文式”之奥妙;有的年轻人自称“我们没有参照系”,以一时一事之得,一叶障目,很少眼睛向内。这是一种偏颇。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悠久,典籍丰富,在世界上堪称文章大国。传统文论.有益于今天新闻写作的东西很多;许多有成就的新闻界人士,无不在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中成长,作出自己的贡献。但近年来新闻写作改革中,许多人的眼睛只向外,争论“金字塔”之倒,正,“片段式”、“散文式”之奥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新闻写作较之于报纸的写作,虽有继承,但从其特点、写作主体、写作理念、写作方式层面上看,却又不尽相同。本文将从二者写作的主体、理念与写作方式三个层面上剖析报纸新闻与网络新闻的异同之处,旨在不断完善当前新闻体系,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新闻事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新闻转轨,观念更新,必然带来新闻写作上的重大突破,产生打破常规、独具一格的新闻写作方法。新闻写作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 新闻转轨,其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读者服务。那么,新闻作品首先应为群众喜闻乐见。那些打着官腔的新闻作品和传统的写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读者的要求,一些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的写作方法必然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5.
记者要想得心应手地完成这样一个新闻生产流程,需要多年的采访写作专业训练。然而,获得这样的娴熟本领,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仅仅靠实践还不够。优秀的记者通常对什么是新闻、为什么要这样报道新闻有着深刻的理解。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两个大问题:一、什么是新闻?二、什么不是新闻?  相似文献   

16.
刘斌 《当代传播》2003,(5):91-92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维·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中指出:“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便变得带有机械性了。”人往往带着先前积累的感觉、经验进入新的认知领域,这种经验赋予了人们迅速抓住事物本质的敏锐感知能力,同时也造成知觉的钝化,这就是所谓的自动化。为了恢复人们对于作品的感知,就要使事物陌生化或奇特化,以背离主体经验的新奇性与新异性来打破主体意识上的自动化与钝化,使主体产生对客体认知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白描手法与新闻写作刘民安近些年来,把白描技法较多的用在新闻写作中,是新闻业务改革的一个成果。我们经常读到一些好的新闻作品,犹如一幅幅素描画,朴实淡雅,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它有形象描写但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有情节过渡但没有虚笔描绘,有人物特征的简捷勾...  相似文献   

18.
报刊上有个别的文章空话累累,失实的新闻也不鲜见。原因故然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当属个别记者、通讯员不太注重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的功底不深。笔者就调查研究与新闻写作谈点看法。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传家宝和基本功。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贯重视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名篇章、就是调查研究的结晶。他提倡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已成为我们工作的座右铭。谈到调查研究和新闻写作的关系。有人把两者等同起来,说新闻采访写作就是调查研究。笔者以为:尽管调  相似文献   

19.
写新闻离不开数字。打开每天的报纸,几乎每篇新闻里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数字。有人这样说:“数字好似油彩,可以使新闻须眉毕现,神采飞扬;数字又如陷阱,有可能毁掉新闻的生命。”可见,在新闻写作中,如何巧用数字,大有学问。综合一些优秀新闻作品提供的经验,常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直接对比,揭示本质对比是分析事物的方法之一。有对比,才有鉴别,才能显现出事物的变化,揭示事物的本质。新闻中使用数字常见的对比法,包括纵比和横比两个方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与写作》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传播学术期刊,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扩展期刊。本刊设有新闻与传播研究、新媒体研究、传媒观察、国际传播、新闻传播史、媒介文化、媒介伦理、写作讲堂等栏目,欢迎广大作者投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