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庄子·天下篇》中,关于惠施的"道",可以一言以概之:"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也有类似的言论,《齐物论》一篇中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若单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似乎庄子与惠施都秉持"万物一体"的物我观,所不同之处只在于惠施在此处强调了"泛爱万物",那么庄子对于万物,是否也有这种"泛爱"的情感呢?庄子与惠施所言的"天地一体"的内涵是否一致呢?以《〈庄子·天下篇〉注疏四种》(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为参考,顾实、高亨、钱基  相似文献   

2.
作为道士的陆西星,虽然反复强调《庄子》乃《老子》之注疏与竺西之贝典,但实际上,《南华真经副墨》既不是纯粹的"以道解庄",也不是"以佛解庄",亦不是"佛道并释",而是三教融通意旨的真正践行,并给后来的解庄者在思路与意旨上以不同维度的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庄子·至乐》篇属于述庄派的作品,述庄派是庄子后学中的嫡派。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来看,述庄派的作品是外杂篇中年代较早的一类。这一类作品的主要特点是继承和阐发内篇的思想,对庄子的思想也有所改造和发展,然而没有重要突破,基本上是述而不作的。述庄派作品是研究庄子思想的主要参考资料(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63页)。前人对该篇的研究或从美学思想的角度阐发庄  相似文献   

4.
孔子在《论语》辗转于世俗的朋友父母君臣的人伦关系中,认为"仁"处于核心位置,他的"仁"政理念也是安置在他所构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塔形社会结构里。《庄子》则一开始就从"人"出发,从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出发,放纵"人"的奇思异想。作者对孔子、庄子的哲学思想作出了比较,并结合个人经历对文化发展作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庄屈合诂》是明遗民钱澄之晚年的重要著作,该书"以儒解庄"的注庄立场、"以庄继易"的核心主张、"会通庄屈"的遗民情结,皆在庄学史上具有一定特色。在今天对《庄屈合诂》进行研究,可以为我们深入探讨"庄子即儒家"的思想史议题提供重要帮助。同时,"知人论世"应当成为我们面对这类遗民作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哲学上的认识论研究致力于探索知识的起源、知识的性质和范围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等问题。《庄子》内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纵横捭阖 ,展示了一个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哲学思辨的空间 ,而其中体现的认识论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更是价值不菲。我们现在将就《庄子》内篇讨论一下庄子关于知识层次的划分。庄子首先明确区分感觉、知觉、直觉所导致的认识论的不同层次 ,并认为直觉的层次最高。《人间世》中 ,颜回问仲尼 ,什么是心斋 ?仲尼回答说 :“若一志 ,无听…  相似文献   

7.
“无用之用”是老、庄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历代注释家和研究者都有所涉及。如《全唐文》第803卷载李溪《废庄论》对老。庄“无用之用”论作了三个方面的划分;今人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也对有关“无用之用”的思想资料作了较为详尽的收辑与疏理。但是,他们对“无用之用”论的深层意涵及其与.“道”、“无为”、“自然”等道家哲学的中心范畴之间的关系则鲜有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尝试对此问题作出个人的观解,以求正于方家。“用”字在老子《道德经》中共19见,在《庄子》一书中有72见。虽然在大部分地方是作普通词语使用,表…  相似文献   

8.
程造之的创作起始于1935年,初期的短篇小说多表现家乡生活的善与美,之后则转向书写战前紧张复杂的形势。"抗战三部曲"(《地下》《沃野》《烽火天涯》)敏锐而忠实地记录了日军的暴行和中国社会的众生像,不仅是程造之小说创作的代表作,也是孤岛文学长篇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收获。程造之因之成为孤岛文学中最有成绩的长篇小说家,其"抗战三部曲"的文学史意义不宜低估。  相似文献   

9.
荀子、扬雄、王坦之从儒家,而葛洪从道教神仙学立场,分别对<庄子>提出了批评,于是形成一种"非<庄>"思想.但他们在这种"非<庄>"思想中对庄学又有所肯定和吸纳,这可看作<庄子>在其流传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层面,接受社会检验的结果,是其哲学正、负双重社会效果的真实反映.这种"非<庄>"思想既彰显了儒道互济、互补的历程和早期道教取舍、改造原始道家,进行理论创造的历程,又是庄学史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并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寻根》2020,(4)
正"竹林七贤"能不能算文学集团?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可以说是一个喝酒和清谈的集团,不能算是文学集团。七贤当中,只有阮籍(210-263)和嵇康(223-263)是著名的作家,向秀(227-272)也还写过一篇著名的《思旧赋》——不过那已是七贤集团解散以后很久的时候了;其余几位简直不写什么文学作品。他们在山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道家思想史上,《淮南子》是一部"总覈万略,错综百氏""雄长千古"的"绝代奇书",为历代学者、文士所欣赏与称誉。《淮南子》的成书是以西汉淮南王刘安为领袖的"淮南学派"精心撰著的历史产物,是他们"论道""悟道""修道"的思想智慧结晶。与先秦时期《老子》、《庄子》相比,《淮南子》既有前者的哲思之魅,又有后者的文学之美,可谓是兼得二者之长而别具自身的汉代道家特色。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与惠子     
<正>说起好朋友的典范,我们的脑海立刻涌现俞伯牙与钟子期,廉颇与蔺相如……,如果此时有人提出——庄周与惠施,你可能很纠结!他们是朋友吗?不是吗?庄子与惠子,一位是道家的一代宗师,一位是名家的大腕人物;一位穷得叮当响,一位贵为相国;一位视名利如敝屣,一位却汲汲于富贵;一位喜欢深居简出,一位则不甘寂寞。两人的出身与个性如此不同,却偏偏结交成了朋友。  相似文献   

13.
杨义龙 《大理文化》2010,(1):113-120
大理古为"妙香国",佛教一度为南诏大理国的国教,崇圣礼佛,由来已久,大鹏金翅鸟亦为大理佛寺供奉其源于古印度的神鸟迦楼罗,在佛典中为"天龙八部"之一。庄子在《逍遥游》中说:"鹏之背,不知其几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神话与寓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神话与寓言袁珂一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大师,出其余绪以研究神话,竟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中国神话的开山祖。他在1929年出版的《神话杂论》和《中国神话研究ABC》(现均收人1981年百花文艺社出版的《神话研究》中,后者更名为《中国神话研...  相似文献   

15.
张娜 《华夏文化》2016,(1):47-49
正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强调实录。实录本是史学著作"不虚美,不隐恶"精神的集中体现,但文、史毕竟是两种不同的领域,文学应该有艺术上的虚构才能成之为文学作品,其所反应的真实也不应是史学的实录,而是艺术的真实,创作出带有普遍性的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的艺术形象。洪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南曲《惊鸿》一记,未免涉秽。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而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与《易传》在谈及言意关系时,均提出了"言不尽意"论,但看似相同的观点却有着迥乎不同的内在思想理路:作为儒家经典的《易传》之所以提出"言不尽意"论,并非是在质疑语言的达意功能,而是为了大力表彰圣人之意的广大深邃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的伟大创造,恰恰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宗经"、"征圣"的必要性;而《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却是建立在对一切人类智慧极端怀疑的基础之上(这其中也包括对于圣贤经传之达意明道功能的强烈质疑),最终走向的是对儒家"宗经"、"征圣"思想的彻底批判。不过,虽然庄子认定,有限的人类智慧根本无法测度无限之"道",作为人类智慧衍生物的语言文字更无法触及"道"之真谛,但《庄子》却正是于不可言说之处开始了言说,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摆脱"言不尽意"的困境与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与《易传》可谓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7.
殷代有没有文学?从目前中国文学史著述的实践看,答案是否定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刘大杰开笔著述《中国文学发展史》,专立《卜辞时代的文学》一节,指出殷代"已具备素朴的诗歌形式",从卜辞"可以看出书面文学的初期形态,也就是后代韵文和散文的母胎",可惜支撑结论的史料仅三条并不典型的卜辞.  相似文献   

18.
五千年的中华古文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世界文明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中,道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干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以其深造的智慧和杰出的成就,发出璀灿夺目的光芒。道学文化肇始于《老子》的思想学说。先秦时代,老聃著《老子》,嗣后庄周及其后学撰《老子》,阐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之旨,“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遂成一家之说。《庄子·天下篇》曾评说:“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耿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  相似文献   

19.
赤恩 《华夏文化》2000,(4):56-57
老子说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2 5章 )庄子说 :“何谓道 ?有天道 ,有人道。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主者 ,天道也 ;臣者 ,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 ,相去远矣 ,不可不察也。”(《庄子·在宥》)在对“道”的认识上 ,老、庄的区别点并不十分明显 ,即尊奉天道、贬黜人道 ,自人而天 ,由此可以得至美、游极乐 ,从而成为至人。当然老、庄在“道”的问题上也有某些区别 ,此处不赘。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儒学是人学 ,关注宗法社会和人自身 ,尤其重视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道家注重人的命运 ,关注人类整体…  相似文献   

20.
正《红楼梦》中描述的贾府由盛而衰,从表层看是外部的抄家,但从深层看则蕴含着深刻的隐喻,在于组织自身的腐朽,是人为的灾难,难以逃脱命运的羁绊。从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盛衰兴亡、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可以深入体验帝国荣枯消长的"周期率"。白先勇认为《红楼梦》是中国文化发展到18世纪的结晶与总结,它写尽了乾隆的盛世,也暗伏了乾隆之后中国文化的"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