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孙季功即公孙弘,季功乃公孙弘之字。刘敞所见本《史记.平津侯列传》载公孙弘之字当作"季功",后世之本乃转写去"功"字。与公孙季功连称之"董生",就是指董仲舒。公孙弘、董仲舒与夏无且的交游,当在文帝后元二年至七年这数年之间,最迟亦当在景帝初期,不大可能会延及景帝中元之后。周桂钿先生对董仲舒生年的推断是比较可信的。"太史公曰"明确指出了《史记.刺客列传》所载荆轲刺秦王始末的材料来源,乃是出于公孙季功、董生转述夏无且之说。现传《战国策.燕三.燕太子丹质于秦章》乃割取《史记.刺客列传》而成。《史记.刺客列传》全篇都应该出自司马谈手笔。  相似文献   

2.
正庄子学识渊博,思想深邃,是继老子之后最具代表性的道家思想家,与春秋战国之际其他思想家相比,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第一,庄子思想强调深入体验,这种体验是谨慎和虚静并重的。《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这一评论抓住了道家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老子和庄子都非常强调直面现实、少私寡欲、  相似文献   

3.
正庄子学识渊博、思想深邃,是继老子之后最具代表性的道家思想家,与春秋战国之际其他思想家相比,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第一,庄子思想强调深入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是谨慎和虚静并重的。《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这一评论抓住了道家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老子和庄子都非常强调直面现实、少私寡欲、全神贯注、忘怀物我。老子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一脉的《老子》及由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其形成固然与殷周以来的文化传承密不可分,然而它更深远的社会历史文化渊源则与中国上古的华胥文化相关。老子及道家重"朴"的理想社会、"守柔""守雌"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雌性文化的推崇等特征,无不与华胥文化有着渊源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扬雄与玄学     
魏晋玄学在理论形态和学术渊源上与两汉道家思想关系密切。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前修时贤多有论述。然其中的一个重要关捩问题,即两汉道家文化的关键人物扬雄及其太玄思想对于魏晋玄学文化生成的意义,似未见深入剖析。事实上,扬雄是两汉道家文化源流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上承贾、马、严遵,下启荆州学派,在哲学论点与思辨方式上为玄学导夫先路。他的太玄思想与玄学责无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魏晋玄学的思想方法之一是从理论上调和儒家与道家、自然与名教的关系。据《世说新语·文学》注引《文章叙录》曰:“自儒者论以老子非圣人…  相似文献   

6.
常淼 《华夏文化》2013,(1):40-42
道家道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册,197页)鲁迅先生也说过:"前曾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流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致许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宗师。古代文献《庄子》、《史记》等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并且孔子誉老子为“龙”,老子比孔子为“凤”。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件事真实与否,历来争论不休,难有定论。我们姑且悬置这一聚讼纷坛的问题。我们感兴趣的是,在这里,龙、风究竟有何寓意。此外,神仙家附会说老子乘“青牛”出关,青牛又表达了神仙家的什么观念。我们尝试着对此进行一番文化解读。一、孔子誉老子为龙《史记·老子列传》说孔子问礼干老子,归去之后,谓弟子曰:“乌,吾知其能飞;鱼,否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学术史》,卢钟锋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学术史之作,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子学研究。现存《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和《韩非子·显学》,就是旨在概括和总结先秦诸子学说及其流派的学术史开篇之作。汉初,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  相似文献   

9.
《司马法》是我国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一部重要兵学典籍,亦称《司马兵法》。《汉书·艺文志》又称之为《军礼司马法》,列在《六艺略》的“礼”类,而不象其他如《吴孙子》(今《孙子兵法》)、《齐孙子》、(今《孙膑兵法》)那样被列在《兵书略》之中。据《史记·司马穰...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的史官文化源远流长。传说中,仓颉、沮诵是黄帝的史官,《史记》、《汉书》中都有记载,当然这只是传说。当时可能没有"史官"称谓或正式史官职位的设置,但是应该有相当于后世史官职能的职位或机构。我们知道,"巫史"并称由来已久,我国古代史官源流是与"巫文化"分不开的。上古时代,巫是某个族群或部落集团的精神领袖,他们能知人生死、祈福免灾、与神沟通、预测未知,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道家思想史上,《淮南子》是一部"总覈万略,错综百氏""雄长千古"的"绝代奇书",为历代学者、文士所欣赏与称誉。《淮南子》的成书是以西汉淮南王刘安为领袖的"淮南学派"精心撰著的历史产物,是他们"论道""悟道""修道"的思想智慧结晶。与先秦时期《老子》、《庄子》相比,《淮南子》既有前者的哲思之魅,又有后者的文学之美,可谓是兼得二者之长而别具自身的汉代道家特色。  相似文献   

12.
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韩婴,在其所著《韩诗外传》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法家思想,采取阐述经义的形式,即通过对儒家经典《诗经》的诠释来发挥自己的思想见解。在《韩诗外传》中,他从反思秦王朝的败亡入手,提出了礼法结合、王霸并用、顺圣养民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3.
《周易》象数与道教神秘张志哲从中国文化渊源讲,道家早于儒家。道家传承夏、商、周三代以上的《周易》文化学系,儒家传承三代以下的《书》文化学系,即所谓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传统。这二个文化学系虽然有相互融合之处,但毕竟不一样。道家偏重于自然科...  相似文献   

14.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赋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道家思想通过与儒、墨、法等各家思想变化互补,成为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的建构者。老子作为道家之鼻祖,对道家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老子的《道德经》(又名《老子》)蕴涵着颇为丰富的道家哲学思想。本文拟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略陈管见。一、“道”的物质实体存在性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道”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道”字本来是人生的道路,有四通八达的意思。从这一意义引申为“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 不久前学界冯其庸先生和范曾先生说,他们主张谈"国学"不要仅限于儒学,最好谈"大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这个意见,我觉得很好。我主张谈"百家之学",并不限于儒学一家。在我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1994年初版,2009年三版)中已经着重宣传过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16.
任繼愈教授於1963年發表了一篇題为《先秦哲學無“六家”——讀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的文章(收集在任教授的《中國哲學史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他認为司馬談所說的“六家”不可能是先秦哲學的學派而是司馬談當時的現象。任教授在分析戰國時代哲學家的主張,說“總起來看,‘六家’之說。不是講的先秦的學術流派……先秦有的只是老子學派,莊子學派,公孫龍學派等。道家,名家,陰陽家,先秦根本沒有過”(第433頁)。他由此提出:“那末,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是不是造謠?也不是。他講的六家,是漢初當時流行重  相似文献   

17.
《湯處於湯丘》是清華簡中五篇與伊尹相關文獻中的一篇。這五篇是一個整體,都和伊尹幫助商湯滅夏有關,反映出戰國早中期知識界關於伊尹思想的系統認識。《湯處於湯丘》借助"食烹之和"來闡述"和民"思想,認爲只有"和利萬民"才能强大商邦、順從天意、征伐夏桀。其"和"的觀念和表達方式與《國語》《左傳》《吕氏春秋》等文獻所載烹調之道及其治國理念屬於同一系列。通過與儒道兩家"和"思想的比較,可以發現《湯處於湯丘》更傾向於道家一些。  相似文献   

18.
正《常清静经》,全文仅四百多字,去掉经末的题为"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的评语,则不到四百字。但是该经言简意赅,以"清静"为其主要思想,继承并发展了早期道家,包括老庄、列子、《易经》等人或经典的思想,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该经虽然以道家思想为主,但同时也吸收并借鉴了佛教的一些思想和名词,尤其是其中"空"的理念,这也成为该经"遣欲观空"的主要思想。该经认为,如果人能达到清  相似文献   

19.
历史书写一方面可以提供相关历史事件的客观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实现书写者思想建构的主体诉求。《史记·周本纪》中有关周人兴起的历史书写,在描述自后稷至成康周人由初起而至鼎盛这一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实现了司马迁本人关于"王道"史观的理论建设。与儒家思想家们针对"王道"政治思想的直接阐释相比,司马迁借助于历史书写所完成的针对"王道"政治的阐释与建构,更具思想的兼容性与现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舜象故事的母题蠡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舜象故事的母题蠡测陈星灿舜象故事①最早见诸《尚书·尧典》。经先秦诸子比如《孟子》和稍後的《史记》的传播,到了魏晋已经是家喻户晓,以至於在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屏风上差不多描绘著这个故事的完整画面②。历代的研究者或著眼於这个故事的道德解释,如《孟子》,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