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汉初是尚黄老的,思想较为宽松。汉武帝时期定儒术于一尊之后,思想领域统制的色彩便浓厚起来了。而关键所在,是儒学成为官学,与政权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政治权力的性质。定儒学于一尊,在汉王朝的发展和在思想史上的是非得失,可研究者尚多,暂且勿论。这里涉及的只是它对于士人思想的影响。董仲舒当年上天人三策时,对于定儒术于一尊的目的已经说得很清楚: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相似文献   

2.
对董仲舒的义利观,或以义利两有,或以言义不讲利来概括.结合他的哲学、人性论来认识,董仲舒的义利观实际上包括这两种观念.他的义利两有,是与哲学上的自然之天及人有贪仁之性的人性论相联系的;而言义不讲利则与哲学上的有意志的道德之天,及其只有仁义才是人的本质的人性论相联系.但他的两种义利观又是相互补充的,既看到了义利的对立一面,又认识到了义利的统一一面,是对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总结,并有重大的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3.
公孙季功即公孙弘,季功乃公孙弘之字。刘敞所见本《史记.平津侯列传》载公孙弘之字当作"季功",后世之本乃转写去"功"字。与公孙季功连称之"董生",就是指董仲舒。公孙弘、董仲舒与夏无且的交游,当在文帝后元二年至七年这数年之间,最迟亦当在景帝初期,不大可能会延及景帝中元之后。周桂钿先生对董仲舒生年的推断是比较可信的。"太史公曰"明确指出了《史记.刺客列传》所载荆轲刺秦王始末的材料来源,乃是出于公孙季功、董生转述夏无且之说。现传《战国策.燕三.燕太子丹质于秦章》乃割取《史记.刺客列传》而成。《史记.刺客列传》全篇都应该出自司马谈手笔。  相似文献   

4.
彭國翔 《中国文化》2011,(2):43-54,I0001-I0004
引言 迄今为止,相对于先秦、宋明以及现代,汉代儒学的研究未免薄弱,长期以来似乎缺乏应有的推进。以汉代儒学最为重要的人物董仲舒而言,虽然既有若干研究成果的发表和出版,也有相关的学术会议召开,但董仲舒思想中内在具有的一些方面,比如身心修炼的功夫理论,  相似文献   

5.
喻建十 《世界文化》2012,(3):59-61,58
为山水画者,当以五代、北宋诸家为旨归。其间佳构,多呈磅礴恢宏、静谧超然之境界。或曰此为"无我之境"。此无我,非真无我,乃舍个人即时性之小我,得具历时性之大我也。自汉儒董仲舒为"天人合一"立论,后人多趋从之,为画者尤喜此语。  相似文献   

6.
关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几个问题徐麟一、命题的由来及其涵义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武帝三次诏制提出了三个重大问题(见《汉书·董仲舒传》),其大意分别是:1、五帝三王之道,据说是他们通过改制作乐来为后世帝王所继承的,但它在夏禹...  相似文献   

7.
天人之間     
正天與人在中國的思想文化傳統中,"天與人"係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國文化傳統中一個恆久的話題。與此相關的天人觀念是中國思想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範疇。關於天與人的天人觀,辨識天與人之間關係的天人之辯,以及由此產生的天人之學,從遠古時期萌發起,一直延續、貫穿於整個中國思想文化傳統的始終,成爲數千年的中國思想文化傳統中的最重要的觀念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一、引言西周时期,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就已经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如在《尚书》中就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代的"天"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必须以民意实之,演变为一种具象化的实体。"民为邦本"是《尚书》传留下来的思想,成为"民本"思想的原始胚胎。在春秋时期,"民本"思想则表现为"德治"观念,孔子对此有精辟的论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论孝     
周蜜 《华夏文化》2009,(4):18-20
董仲舒以春秋文本为基础,以公羊学为背景,发挥孝的思想,继承以往先秦诸子思想,对汉及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孝观念不仅体现了儒家对父子伦理的关注,也可以看出董仲舒的世界观和人性论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一 傳統政治話語中的"父母"與"赤子"之喻 在中國傳統中,視天與入之關係如父母與子女是一流行觀念.①此父母-子女關係又由"天之子"為中介而具體地實現為一種"天子-子民"的政治制度.天被認為將其作父母的責任具體地轉授於天之子,所以天之子即是天下全體之人-民的父母.  相似文献   

11.
王雪 《华夏文化》2012,(4):8-10
鉴于秦朝速亡的深刻教训,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宽刑减税、发展经济的政策,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废除"挟书律",文景之时广开献书之路,注重搜求先秦古籍,致力于对先秦文化的保护,并设立博士。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推进了汉初学术的兴起和繁荣。齐、吴、淮南、河间等地方在当时一度成为学术活动的中心,"及至汉兴,禁网疏阔,未之匡改也。是故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而吴濞、淮南皆  相似文献   

12.
伍晓明 《中国文化》2010,(2):121-124,125-135
<正>一传统政治话语中的"父母"与"赤子"之喻在中国传统中,视天与人之关系如父母与子女是一流行观念。①此父母—子女关系又由"天之子"为中介而具体地实现为一种"天子—子民"的政治制度。天被认为将其作父母的责任具体地转授于天之子,所以天之子即是天下全体之人—民的父母。②而作为天下全体之人民的父母,天之子即应为人民负起如父母对子女所负之责任。在传统经典中,此责任即被直接规定为:"作民父母"。《尚书·泰誓上》云:"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所谓"元后"即民之大君也。  相似文献   

13.
老子美学思想是及其丰富的。其中,重身、贵身思想是其美学的旨归。老子对玄之又玄的"道"的界定,意在消解宗教神性对人的束缚,旨在人的自由与和谐;老子对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关注是其美学的重要特征,老子把"人"提升到和"道"、"天"、"地"平齐的地位。因此,从生命之维去考察老子美学思想是极其恰当和有效的,老子美学实质上就是生命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是以关乎现实生活的"实用理性"开始的,老子美学思想尤其突出地表达了反对人的"异化",追求个体人的"自由"和群体的"和谐",即以不违逆个体生命"情性"为美。  相似文献   

14.
《二年律令·津关令》所见之扜(扜)关、郧关、武关、函谷关和临晋关,均为关东地区出入关中的重要关隘,与沿黄河渡口共同构筑起一道由南而北的军事防线。汉政府设置"五关",实行关禁制度,严格控制马匹、黄金、铜等战略物资流入关东地区,防止汉民叛逃诸侯国,与其强干弱枝的统治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五关"在汉初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中,对于加强军事防御,维护社会治安,保护汉王朝政治心脏地带关中地区的安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安与董仲舒──略论他们政治上的分歧王德裕我在《(淮南子)哲学思想述评》(载《重庆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一文中曾经指出,刘安与董仲舒在哲学思想上存在重大分歧。董仲舒构筑了一个神学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体系,而刘安所建立的则是一个具有朴素唯物的自然主...  相似文献   

16.
"道"是宗炳绘画美学思想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儒家、道家、玄学分别从社会、人生、自然等几个方面对"道"做过详尽的阐释。但宗炳另辟蹊径,以佛释道,认为山水之形是受佛的精感所托而形成的,是佛的"神明"之"道"的体现,开创了中国山水画重道、重理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汉初“清静无为”理论出台的再认识陈玉屏长期以来,论者多以为秦末大乱之后,民生凋弊,百姓切盼休生养息,故汉初统治者尊奉黄老之学为政治指导,行清静无为、轻徭薄赋之政。近年来重读汉史,总感现有结论在认识问题的深度上不如人意──清静无为理论的出台背景远不止这...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所有重要的思想与理论,都没有脱离<周易>的影响.研究<周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承接关系,对准确把握中国文化及其生长于其中的美学思想与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中国美学最基元的"阴阳"絪缊、"生化"构成思想更是秉承于<周易>.可以说,"阴阳"的絪缊、激荡、生化、构成是<周易>的核心思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影响及中国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思想中,处处体现着"阴阳"、"生化"构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本针对历来学界对董仲舒艺思想评价甚低的状况,力图在董子哲学思想背景下,阐释其礼乐观与艺思想的关联及对后世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吕氏春秋·序意》是文信侯吕不韦本人为该书所写的提纲挈领性的文字。在《序意》篇中,明确地指出了本书的编纂动机和宗旨。"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是要"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而要知寿夭吉凶,则要"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并且书中要求天子行事制令要"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孟春纪》)。可见"天、地、人"三要素在《吕氏春秋》一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笔者将深入分析《吕氏春秋》"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