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对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的认识和评价至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与争议。为了更好地发掘老子哲学的现代意义,有必要对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进行再认识。笔者认为老子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最伟大的哲学家,而且是中国哲学的始祖。老子所著的《老子》即《道德经》一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哲学著作。老子在书中既回答了哲学最根本的问题,即世界、万物的本原,又回答了世界是怎样的,以及人与世界、宇宙、自然的关系,包含了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社会历史观等哲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正《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哲学形态从世界本体、万物演化、生存智慧、认知形态、行事谋略及精神境界等方面奠定了中国道家哲学的基础。对"道"的认知和把握超越一般知识标准和认知形态,因此,《老子》一书经常用比喻的方式来揭示和表达对道的论述。美国学者艾兰(Sarah Allan),在《水之道与德之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一书中指出:"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水是最具创造活力的隐喻。包括‘道’在内的中国哲学的许多核心  相似文献   

3.
老子思想的当代意义焦树安《老子》在中国哲学中,是仅次于《周易》,为历代解释和阐发最多的一部古籍。《论语》文字口语化,歧义不多;《老子》洋洋五千言,是一部“哲学诗”。历代研究《老子》者甚多,著名的注解就有数十家。从汉时河上公的《老子注》、严遵的《老子指...  相似文献   

4.
本探讨了简帛《五行》与《孔子诗论》的内在联系,认为孔子的《诗》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有深刻影响,开启了曾子、子思的“慎独”说,给中国的心性之学留下了印记。  相似文献   

5.
老子与兵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一部道家的哲学名,是没有争论的。但是,《老子》是不是一部兵书,我国学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作认为《老子》也是一部兵书。主要论点:《老子》中确实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精彩的用兵之道,如在战争论、战略论、战术论中;《老子》中所阐发的战争论,提出的一系列的军事谋略思想和战争指挥艺术,为中国历代兵家所推崇。因而作断定老子对于中国兵学有开山之功不为过;所以,《老子》既是哲学名,也应是一部兵书。  相似文献   

6.
程蕾 《华夏文化》2003,(2):32-33
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 ,有人归纳为儒家、佛家、道家三个流派。这三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处事、做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老子思想是道家思想的基础。在《道德经》中 ,老子“致虚极 ,守静笃”、“不敢为天下先”、“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以及“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人生哲理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近日 ,读了几部《曾国藩传》、《曾国藩评传》 ,对曾国藩一生经历和他的思想有了更新的了解。曾国藩做人的宗旨 ,就是把老子“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和“圣人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 ,渗透到他的修养、处世、做事、…  相似文献   

7.
"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概念,历代思想家对其论述极多.而《老子》中对"道"的讨论,可以说是首开先河.陈鼓应认为:"老子之前的思想家关注的问题多停留在人伦物理的层面上,到老聃的出现才将思想视野从'物'的世界提升到'道'的领域"(陈鼓应:《论道与物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载《哲学动态》2005年第7期).但正如《老子》书中所言: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十四章),(本书所引用《老子》原文均以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为准.),人们对于道既看不见、听不见又摸不着.  相似文献   

8.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赋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道家思想通过与儒、墨、法等各家思想变化互补,成为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的建构者。老子作为道家之鼻祖,对道家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老子的《道德经》(又名《老子》)蕴涵着颇为丰富的道家哲学思想。本文拟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略陈管见。一、“道”的物质实体存在性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道”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道”字本来是人生的道路,有四通八达的意思。从这一意义引申为“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在世界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生著述颇丰,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里,他提到了中国的孔子和老子.值得注意的是,他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描述为一种道德教训,认为其中并没有什么真理性的东西.但对于道家哲学特别是老子则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竭力发挥其中的辩证法因素,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  相似文献   

10.
栗子 《华夏文化》2007,(3):12-13
《论语》和《老子》(《道德经》)是我国古代人文经典中最重要的两部著作。关于前者,早已有学者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后者则有学者任继愈的《老子绎读》。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开始,任继愈先生开始翻译《老子》,称为《老子今译》,由古籍出版社出版。后来有所修订,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老子新译》。任先生对《老子》的今译,根据的是王弼注《老子》,即《老子》通行本。在任先生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并不是那些善本、古本等稀见的版本,而是通行本。”不久,任先生又依据《老子》通行本,并参照在湖南长沙发现的帛书《老子》甲、乙本,…  相似文献   

11.
季蒙 《东方文化》2000,(4):123-124
1958年,胡适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版自记》(就是重印《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中又提到他与冯友兰关于老子年代问题的争论,其中有一段很重要的话,全引在这里。  相似文献   

12.
《老子》中道论罗炽老子以其道德论而成为春秋末期道家学派的开山祖。其所著《老子》亦因之成为千古不朽的哲理诗。《老子》是一部箴言录,其八十一章不相连属。全书以"中道"一以贯之。老子的道论,作为先秦哲学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圆圈,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对于中华民...  相似文献   

13.
谭宝刚 《寻根》2010,(3):38-41
<正>关于老子的籍贯最早明确指出老子为楚人的学者是司马迁,他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其后记载老子出生地的学者更多,日本学者武内义雄在其所著《老子原始》中说:"太史公以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与孔子     
老子与孔子[美]A.J.巴姆蔡方鹿译朱小丰校通过把老子哲学与孔子的哲学加以比较,可以更充分地掌握《道德经》的重要意义。两家哲学不仅属于中国历史上最早产生的哲学之列,是所有中国后来产生的哲学思想的基础,而且也是人类最早形成的哲学之一,它们表达的一些基本...  相似文献   

15.
正《淮南子》一书充满着辩证思维色彩,它既继承了老子两两相对的理论学说,又将其延伸于实际事物中。《淮南子》在继承《老子》一书的基础上,充分阐释了自己"阴阳合和"的观点,并用辩证理论阐释事物之间的关系,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在《老子》一书中,对辩证理论的阐述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而在《淮南子》中,对阴阳相对理论的表述是"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曾说过:“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从而一方面它消灭宗教本身,另一方面从它的积极内容说来,它自己还只在这个理想化的,化为思想的宗教领域内活动。”①依据这一经典理论去思考,我们认为,中国哲学也是通过对古代宗教的“扬弃”而产生的。关于“弃”这一面,哲学界历来论述繁多,对“扬”这一面却少有觉察,甚至根本否认。结果得出的结论大多是,中国哲学是作为古代宗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这显然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就以先秦时代的两位哲学家孔子和老子来说,哲学界多认为孔子的道德主义和老子的自然主义是对古代宗教…  相似文献   

17.
祝勇 《寻根》2021,(3):57-60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四库",是指它的内容分经、史、子、集四大类;"全书",就是说它是一套很全的书,内容几乎涵盖了古代中国所有的学术领域.全书按天、地、人、物、事次序展开,举凡天文地理、人伦规范、文史哲学、自然艺术、经济政治、教...  相似文献   

18.
1983年,这一年冯友兰先生与金岳霖先生都到了八十八岁,冯先生题联一付,贺金先生寿,这上联是“何止于米相期以茶”,下联是“论高白马道超青牛”。“米”字可分解为八十八,故八十八岁有称为“米寿”的。“茶”字可分解为廿和八十八,故一百○八岁称为“茶寿”。上联表示祝贺,并以茶寿相期;下联是指金先生的学问。公孙龙著有《白马论》,“论高白马”是说金先生逻辑分析的水平高于公孙龙。青牛指老子,金先生有《论道》一书,这是中国现代哲学中的一部著名形上学著作,“道超青牛”是推称金先生此书可与《老子》相媲美。  相似文献   

19.
《周易》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源头,蕴含着"天地之大德曰生"、"一阴一阳之谓道"、"二气感应以相与"等重要命题,其核心思想是把整个宇宙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生生之"气"为宇宙的本源,阴阳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推动宇宙的变化发展。在这种生命哲学的影响下,中国古代设计美学注重比象天地,崇尚阴阳和谐、阳尊阴卑,并且追求与生命精神相应的飞动之美、韵律之美。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与老子所开创的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大家,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本文试对孔、老的政治哲学作一解读,从他们的思想中寻找其异同:孔子以"仁"、"礼"为基础的"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与老子的以"道"为基础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哲学存在着差异,但在对统治者的要求、以民为本、追求社会和谐等方面却存在着相同之处,并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