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朱熹不但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为"集诸儒之大成者",而且在法律思想方面也颇多建树且影响深远,故向来亦为治法史者所重视。如在礼、法关系上,朱熹认为:"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朱子语类》卷六)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晦庵集》卷五九)。他指出:"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晦庵集》卷十四)"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晦庵集》卷四十  相似文献   

2.
程旺 《华夏文化》2014,(2):39-40
正"莫若以明"和"以明"在《齐物论》中共出现三次,都是作为总结性的话语,对理解整个《齐物论》的思想宗旨也有很大的关系。历代学者的解释也不尽同,但主流的诠释是把"明"解释为《老子》所谓"知常曰明"(五十五章)或"照之以天"、"照之以本然之明"。如宋吕惠卿说:"明者,复命知常之谓。今儒墨之是非不离乎智识而未尝以明,故不足为是非之正。若释智回光,以明观之,则物所谓彼是者果无定体。无定体,则无  相似文献   

3.
<正>《论语·公冶长》"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这一章历来注家多有所看法。对于这个问题,张靖人在《〈论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章阐释史述评》中,有所辨析,但作者认为程朱是强分仁恕,并且将朱熹的观点认作是为专制服务的,忽略了程朱解释《论语》的积极意义(见《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另外,杨逢彬先生认为,"加"字中没有"陵"的含义。(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86页)程蒂认为,"‘加’解释为‘施加、强加’为宜"(《〈论语·公冶长〉篇疑难词语札记》,《湖北师  相似文献   

4.
正阅读儒家代表人物的著作时,往往会感受到他们强烈的自信。儒家的自信传统导源于孔子。孔子的自信首先表现在对自己思想学说的自信,曾言"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对实现他的思想学说也充满了自信。他虽有过"道不行"(《论语·公冶长》)的叹息,但也坚信"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即使面对叛臣公山弗扰之招募,孔子也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  相似文献   

5.
熊帅 《华夏文化》2014,(4):31-32
正"中庸"在文义上是不偏、不易的意思,程子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道"是一种精神追求,"理"是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方式,而能坚持这种精神追求,并且在生活世界中实践的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诚"。一、"中"之"不偏"的内涵《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相似文献   

6.
正陕西临潼"骊山之顶"(巅)有"人祖庙"一座,又称"仁祖庙"、"仁宗庙",现为道教正一派骊山明圣宫分院。按《临潼县志》:"《游人祖庙记》:骊山东岭离邑二十余里有人祖庙,相传为天皇氏邑,亦云即露台祠遗址。"《太平寰宇记》:"露台祠,即始皇祠也。"(秦)始皇祠——露台祠——人祖庙前后承袭沿用两千多年。但前人对此亦有不同观点:(1)清代孙楷《秦会要·宗庙》载:"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更名为极庙。二世  相似文献   

7.
傅杰 《中国文化》2013,(2):247-249
王鸣盛乃有清一代通儒。钱大昕《实庵小传》称其"以著述自命,经史子集四部咸备"。沈懋德跋《蛾术编》复引述其晚年自述:"我於经有《尚书后案》,於史有《十七史商榷》,於子有《蛾术编》,於集有诗文,以敌弇外!《四部》,其庶几乎!"其博通则庶几,而论学养造诣较王世贞实有过之。《后案》、《商榷》及《蛾术篇》虽各有补正余地,但在学术史上的不朽地位则是绝大多数学者公认的。李慈铭断言乾嘉之世兼精经史的学者惟王氏与钱大昕二人而已,而《十七史商榷》"考核精审,议论淹通,多足决千古之疑,著一字之重",与钱氏《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皆为治史者必读之书,而"钱专考订,鲜及评议;赵主贯串,罕事引证。兼之者惟此书,故尤为可贵"(王利器辑《越缦堂读书简端记》)。胡玉缙举《商榷》可议者多处,而终推崇"其书视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为博大,视赵翼《廿二史札记》为翔实,实史学中不可少之书"(吴格辑《许庼经籍题跋》)。惟王氏文集《西庄始存稿》为早岁之作,后人较少佳评。张舜徽先生《清人文集别录》云:  相似文献   

8.
正"执古之道,御今之有"(《道德经》十四章),是老子创新思维的主要方法,是他由史而哲的逻辑自觉。武占江著《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形成及特色》指出:"作为哲学突破时期的第一位哲学家,老子对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老子的这种过程、事件哲学与早期阴阳学说是相通的,它们都是一种二分法,探讨事物的对立、转化。"老子的执御之说,也是他实证逻辑的思辩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中的名篇,历来备受赞赏。王国维称赞道:"《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人间词话》)同时这首诗又具有着"飘渺"之风,清人牛运震称道:"国风之中第一篇飘渺文字。极缠绵极惝恍,纯是情不是景,纯是窃远不是悲壮。感慨情深在悲秋怀人之外,可思不可言。"正是因为这首诗的独特,古往今来,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争议颇多。然而关于这首诗的所指,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很多学者都认为诗中之"伊人"是理解此诗的关键。但  相似文献   

10.
正《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兵书,通篇论述怎样战胜敌人、保全自己,充斥着智慧与谋略,但它绝非一般的教人蝇营狗苟的诡诈权谋之书,而是隐含着极为浓郁的人文精神,展现的是一种保国安民的大境界、大格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以下不注明出处者,皆出自此书)。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都精准地认识到战争对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意义,将其提  相似文献   

11.
一、食玉之风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有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起来,人们又将玉看成是延年益寿的药物,一度出现食玉之风。"(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40页)当时的食玉之风,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东晋的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仙药》中,他认为服食"玉"能"令人身飞轻举,不但地仙而已",即服  相似文献   

12.
正瓦当是著名的建材之一,它不但可以保护木制椽头免受侵蚀,也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美感。陈直先生曾考证:"珰谓檐口出头之木,瓦当之位置正在椽头上,或因此得名。"(《秦汉瓦当概述》,《文物》1963年第11期)《辞海》释义:"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沿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中国古代瓦当始于西周、盛于东周,其中最早使用圆形瓦当、采用当面四分法和当心采用圆形装饰的秦瓦,直接影响了汉代瓦当,  相似文献   

13.
<正>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以感发性情,礼以规范人伦,乐以养人性情,荡涤邪秽,君子之学到了"乐"才算完成。无论从"德化政治"还是个体人格完成上看,乐教都是理解儒家精神不可忽视的方面。《礼记》中的《乐记》是早期儒家遗留下来不可多得的讨论音乐和乐文化的重要文献。一、音乐的产生《乐记》提出"音由心生,感于物而动"的音乐发生论,其中所包涵的基本精神便是具有哲学意义的心物感应论。《乐记》心物感应论是从"声、  相似文献   

14.
一、吕释之并不曾击"三秦"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吕释之)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击三秦.汉王入汉,而释之还丰沛,奉卫吕宣王、太上皇."(中华书局修订本,以下引《史记》文皆同此)按,上文"击三秦",《汉书·外戚恩泽侯者表》改作"击秦",准此,则"三秦"的"三"字衍.  相似文献   

15.
吴正格 《寻根》2012,(6):53-55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里,"酱"字写为"(嗜)".此字左边是"爿",指劈开的竹片或柴爿,取火用的;右边上方的"(夕)",不当"月"字认,而是"肉",《说文》里的"肉"字写为"(夕)";下方的"酉",也不是指地支时辰中的十七时至十九时,而是指"酒","酒,酉也"(汉·刘熙:《释名》).可见,最早的"酱"字是爿、肉、酒的三字合成.所以,解析"酱"字,得分别解析其中的爿、肉、酒.  相似文献   

16.
明清小说中的"帝王师"是指一种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具有双重身份,君臣关系融洽并具有敏锐的政治目光和超现实神奇能力。"帝王师"形象寄予了封建时代文士的政治理想,也间接地折射出儒家政治思想的嬗变。明清两朝五百余年,涌现出大量的"帝王师"形象,尤其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塑造出的以"帝王师"为特点的"诸葛范型"后,出现了一批类似的人物,如《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女仙外史》中的吕师贞、《野叟曝言》中的文素臣、《草木春秋演义》中的决明子、《孙庞演义》中的孙膑、《宋太祖三下南唐》中的苗从善、《说唐三传》中的徐茂公等,成为明清小说史上独特的风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受到儒释道思想与文化传统的影响,明清神魔小说中"帝王师"形象特点鲜明,文化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17.
<正> 龟是我国古代先民崇拜的对象之一。《礼记·礼运》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太平御览》卷931,中华书局1960年版)"四灵"之中麟、龙和凤都是人们想像中的动物,均为虚构乌有,只有龟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足见龟在当时人类心目中的地位。我国发现了许多史前时期与龟相关的考古文化遗存,表明当时的龟文化已经比较发达,重龟之风盛行。  相似文献   

18.
常淼 《华夏文化》2013,(1):40-42
道家道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册,197页)鲁迅先生也说过:"前曾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流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致许  相似文献   

19.
正被推为"中国春秋时代车战战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赵长征《周郑繻葛之战与"鱼丽"之阵》,《文史知识》2012年第3期)的"鱼丽之阵",其"划时代意义"何在呢?按赵长征先生的解读:"鱼丽之阵"是一种先完成两侧打击,然后实现迂回合围的战术,此战法类似于坎尼之战——公元前216年古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对于这种解释,笔者觉得当另有补述。案:"鱼丽之阵"见于公元前707年的周郑繻  相似文献   

20.
正从出土文献看,"西王母"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殷墟甲骨卜辞"ㄓ于东母西母若"(陈年福:《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学界多猜测其为西王母的原型,却始终没有得到实证。从古到今提到"西王母"的文献也几乎只有《山海经》,且属于纯粹的神话。因此,《山海经》中朴野的西王母形象才是最具神话原始性,也是最有利于分析初民信仰的原始生成思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