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游记》的主题是“金丹大道”--这是明清时大多数《西游记》研究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李安钢先生重提这一观点,遭到了不少学的反驳。这就是说式图通过辨析《西游记》中的“佛教”,“心学”,“游戏笔墨”等关键性问题,澄清以往学对《西游记》的误解以证明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一、同是神话巨著,但一为礼佛,一为崇道;二、《西游记》《封神演义》“同”是儒、释、道互补之作,但《西游记》的主导思想是“出世”,而《封神演义》的主导思想是“入世”;三、哪吒、杨戬、李靖、木吒,是《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同”有人物,但在书中所起的作用相“异”;四、《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共“同”移用说话人写景状物的诗、词、赞;但“异”在《封神演义》移用马虎,《西游记》移用贴切;五、《封神演义》《西游记》同是累积型的作品,但《西游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牛魔王、铁扇公主等等众多传世的艺术形象,《封神演义》则除了哪吒、比干的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外,其余人物塑造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3.
孙悟空形象原型及其宗教精神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内蕴呈现为“形”与“神”完整统一的、“一多相摄”的结构体。而传统的《西游记》研究却普遍地忽略了它的“神”直接来源自明中叶现实生活的内容。小说的创作受到了嘉靖万历年间民间秘密宗教的深刻影响,小说中唐憎师徒的形象塑造亦都是以当时活跃于市井间的民间宗教家为原型的。孙悟空的奇幻历程正是这种宗教生活的艺术表达和审美升华。孙悟空形象中蕴藏的深刻的宗教精神是明中叶民间思想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为使吴承恩做《西游记》的作,便不顾事实将其“杂记”认定为白话小说;沈承庆先生要否定吴承恩是《西游记》小说的作,则将其“杂记”认定为游记。二人都有失偏颇,而吴承恩的“杂记”实是志怪传奇,与白话小说和游记无关。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的作者以荒诞游戏的笔墨描绘了众多的妖魔形象。在形象刻画中,作者大力赞颂人文主义新思潮,批判和否定了“王学”弊端带来的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6.
“前世本”是指现存最早的世德堂本《西游记》借以翻刻的底本,今已遗佚;它的基本面貌可从世本和世本的陈元之《序》中推知一二。“前世本”在《西游记》演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但对它多有误解  相似文献   

7.
吴圣昔在他的新著《西游新解》中对《西游记》究竟是怎样一部小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把以往对《西游记》的看法归结为三大类:一曰宗教手册,二曰寓言小说,三曰政治小说。对此,他均持否定态度。吴氏认为:《西游记》并不是一部借形象来通俗地宣扬宗教教义的手册,更不是成仙了道的天书;虽然《西游记》中的某些具体描述具有寓言意义,但从总体上考察,也  相似文献   

8.
自从 1 996年太原、1 999年天水、2 0 0 0年运城等三届《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之后 ,随着《西游记文化学刊》第 1、2、3辑以及一批具有影响的《西游记》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的出版 ,新世纪古典文学的文化研究充满勃勃的生机。为了及时总结 ,开拓发展 ,全国《西游记》文化学会、世界宗教经济文化促进会《西游记》文化交流中心、山西省高教学会《西游记》文化学会、中国宗教学会禅文化艺术中心、运城学院中文系、运城学院学报、北京丫髻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 ,共同发起筹办“第四届《西游记》与中华道教养生文化 (国际 )学术研讨会”,将于2…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西游记》前七回中“反”字的分析和孙悟空被动性的揭示以及“反叛”说证据的审视,并从作者的态度出发,挖掘出孙悟空更为真实的一面,一个任性的妖魔。  相似文献   

10.
夏亚:在众多的游戏设置中,《诛仙》无疑是一个亮点。率先喊出了“解放双手”的游戏理念,本期就从游戏的设置来谈下《诛仙》给玩家带来的体贴和便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诗本正体,自古皆以“温柔敦厚”为准绳和规矩。然东坡诗中有大量的戏谑调侃之作。诗作如此谐谑,颇值人们注意和研究。在界定了谐谑诗的内涵外延并探明谐谑诗源流后,本文着重分析苏轼谐谑诗之源:性格和经历是影响苏轼创作谐谑诗重要的内、外因素,对前贤的学习和继承是影响其创作的重要条件,而创作思想则影响了他谐谑诗创作的内容、技巧、风格等。  相似文献   

12.
以往的学者多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封闭性和宗法性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社会,这两种特征使得中国喜剧精神先天不足。从中古谐谑小说的独立盛行来看,"谐谑"一体能够蓬勃兴旺地发展起来,与人们娱乐的天性和追求快乐的现实生活需要是密不可分的。从人类早期游戏或娱乐生活中诞生的娱乐意识虽然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汉代儒家正统话语的制约和规范,但至魏晋,随着人们娱乐天性的醒觉和文学意识的自觉独立,谐谑小说异军突起,小说就是在变古开新的新兴娱乐审美观的关照下,重新调节、变异,发生成为一种自觉的新兴文体。  相似文献   

13.
老舍小说执著地用幽默来表现严肃的悲剧。把。幽默语言与悲剧主题”结合起来。形成了老舍广为人知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但多数论者只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谈论这一风格。事实上。这一风格体现着老舍一种深厚、辽远的宗教情感。一种灵魂关怀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4.
文章试图通过具体文本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悲剧美学探源,通过详细论证,得出结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意识深处尤为浓厚的民族情感--悲怆、带有分裂特征的宗教观和人性观是造成他独特的悲剧美学品格的最主要的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刘英波 《重庆师专学报》2013,(1):115-118,132
金銮是明代中后期一位独具特点的散曲家。关西的生活经历、南京的特殊环境、任侠喜谑的个性使他的散曲创作呈现出清爽、谑讽、俗朴之风。其曲风既有别于元代散曲家张可久、乔吉辈,也与明代散曲家王磐多有不同,有其可称之处。  相似文献   

16.
近三十年来,刘长卿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从生平事迹考订,到作品整理校注、诗歌风格特征和思想艺术成就探讨等方面,已取得多方面甚至总结性的成果,并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如诗歌与宗教、诗风与意象和意境、诗风与诗人心态等等,反映了学术界对大历这个渐变时期的重视,以及刘长卿在大历诗坛的重要地位。对其“五言长城”加以审视与肯定的同时,突出其五律在唐诗律化进程中的承前启后的诗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南戏中存在着大量以调笑逗乐为目的的谐谑表演,这类谐谑表演具有较强的即兴表演性,这是由观众的主体地位以及谐谑表演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所决定的。这种即兴表演性促使演员自觉地打破舞台幻觉和观众进行交流,让南戏演出常常处于一种变动不拘的状态之中,从而呈现出极强的游戏品性,而这正是艺术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8.
四川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一个颇耐研究的话题。作为深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响的李白,自然形成了他追求生活逍遥自在,思想自由,不为权势富贵所迫,不为世俗名利所累的个性。而道教的自由生活正好给他的“逍遥游”提供了理想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在学术界对德莱塞都有着这样一个较为普遍的认知:德莱塞,一位伟大的美国自然主义作家。由于作品中强烈的自然主义风格及作者本人对外宣称不信仰宗教,使得学界对于德莱塞的研究很少注意到其作品中的宗教意识。而我们细读德莱塞的每一部长篇小说就会感觉到,他的小说中或多或少地都渗透着宗教的情结。所以本文试图以叙事学这种在国内还较为新兴的、强势的研究方法为切入点来探讨德莱塞长篇小说中的宗教意识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20.
宗教本质的探寻——重释“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的本质问题是宗教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是研究“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曾提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现的基础.形成宗教“鸦片”本质论。然而,这是一种误读,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引发对宗教认识的诸多困惑。实际上,马克思对宗教本质没有明确、简洁的论述。而是蕴涵于其科学的无神论当中;他科学地扬弃了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通过揭示宗教的世俗基础来说明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和存在的合法性及其宗教功能的多重性,并革命性地指出了宗教消亡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