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的研究生管理模式主要是设立根据专业、年级划分的研究生班,表面上形式划一,利于集中管理,然而在实际操作时,存在许多理论和实际操作上的脱节。特别是工学类专业的特点是科研工作需要有团队协作一起开展工作和完成研究,而以科研为纽带的学科团队其自然的归属感是十分明显和容易形成的。当研究生对学科团队的认同大于对传统班级的认同时,改变管理模式就成为必然了。当然,对管理模式的选择还考虑到信息传达的效率、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2.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生管理和人才培养需要摆脱传统思想和管理模式的束缚,积极开辟新途径和积累新经验。研究生团队导师制管理模式是当下高校与科研院所中越来越常见的新模式之一。该模式由治学经验丰富的资深导师与充满学术活力的青年教师组成团队,以研究团队的模式共同指导和管理研究生。研究生团队导师制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契合实际需求,能有效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导师素质,促进科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交通系统安全与可靠性"创新团队是研究生团队导师制发展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3.
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导师团队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前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创新能力全面的分析,指出加强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梳理了校内同一学科、校内不同学科、校内校外研究生导师团队合作模式,并给出相应的结构模型,以便对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和协同创新能力塑造给予参考和指导,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研究生师生团队知识传递的模式和障碍,探讨了研究生师生团队的沟通管理模式以及沟通管理在克服知识传递障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对团队化的研究生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办研究生教育院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历史较短,经验较为欠缺,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种种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学校-学院(系)-学科”三级管理模式,理顺学校内部关系,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而积极构建精干而高效的管理团队,搭建开放而无障碍的信息平台,合理分工,努力进行制度创新会更进一步优化与提升这一管理模式,能够为研究生教育开拓一个全面协调、健康持续的发展性前景。  相似文献   

6.
作为教育学领域内的“外来者”,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能否适应专业学习环境,建立专业认同,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对13位跨学科考入教育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建构了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专业声誉、专业学习效能感、专业培养环境是影响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主要因素,专业认同对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与专业归属感有显著影响。建议重视专业声誉的学科激励作用,加强积极的心理认知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的专业培养环境以提升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教研室(研究室)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承担主体,同时也是研究生质量保证的核心团队。本文结合教研室工作实际,从教研室学术环境、管理模式可操作性、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杜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双重标准等方面对教研室环境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从专业认同的视角对在读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结果表明,当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不是很高,在性别、年级、专业、应往届等方面差异显著,且其专业认同受导师整体水平、专业研究条件、专业发展前景和专业教学管理等因素影响。因此,可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模式、专业的柔性和学制的弹性、导师团队水平以及研究生收费模式等方面着力改革,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2022年度“Nature全球研究生调查”数据,探究学科认同在博士生学术成长中的作用发现:总体上学科认同能显著正向预测博士生的学术能力;学科认同在博士生学术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呈现“前后有中间无”的特点;学科认同的积极作用在欧洲博士生群体中显著,在中美两国博士生群体中不显著。为更好地发挥学科认同的积极作用,需进一步明晰学科认同在博士生培养中的驱动价值,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博士生予以针对性支持,科学认识和把握学科认同与跨学科训练间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以研究生导师为负责人、以博士生和硕士生为主要科研力量的科研项目团队逐渐形成,由于该类团队具有较高的人员流动性和较强的人才培养职能,如何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项目管理与团队管理的视角对当前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团队管理过程进行分析,探索在统一的管理模式下如何培养个性化的学生,促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学习团队是有效培养研究生的一种教育新模式,建立在情感归属、观念认同、共同愿景的基础之上,通过和谐共赢的团队关系,发挥集体智慧,实现团队成员间互惠共赢.学习团队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循环系统.研究生学习团队的建立有利于缓解师资缺乏的矛盾;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间的教学相长;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有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互惠合作的生活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使用6所高校88个重大科研项目子团队554名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数据,验证科研训练环境对研究生学术志趣的影响机制模型。结果表明:科研训练环境正向显著预测研究生学术志趣;学术自我效能(M1)、学术角色认同(M2)和学术结果期待(M3)在科研训练环境与研究生学术志趣的关系中起到多重中介作用;中介作用效应量从大到小依次为M2>M1>M3;存在角色认同路径、自我效能路径两条路径,结果期待只有与它们联合才能产生中介作用。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团队通过改善科研训练环境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志趣,需要遵循角色认同和自我效能两个心理机制,巧用结果期待机制,即注意激励的时间、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核心,组织研究生团队参加学科竞赛是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以专业研究方向为指导,并以专业能力为基础,通过参与学科竞赛,促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合,激发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科竞赛对于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研究生教育的二级学科(专业)设置权从政府下放到高校,学科平台从二级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为适应研究生教育学科环境的变化,高校必须要改造过去建立在二级学科基础上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为此必须要: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建立新的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体制;以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为契机,积极创新研究生教育专业设置;适应学科环境变化,大力改革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教育学是一门基于研究生教育实践、服务研究生教育实践并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的新兴交叉应用型学科。研究生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早已存在,它是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其合法性正是来源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践、服务于研究生教育实践。当然,一门学科的诞生,还需要有其合理性,研究生教育学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客观实践对于研究生教育研究的需求以及我们在研究生教育学科外在建制方面的成熟和内在建制的丰富积累等。虽然在形式上我们成立了研究生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组织的学术共同体,但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建设任务,包括理论体系的建构、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的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学科点的设置与布局、师资队伍和研究团队的建设、课程体系的建构等)等。  相似文献   

16.
一般而言,对在校研究生规模较小、培养规格单一、学科门类较少的单位宜采用一级管理模式,即所有教学管理工作在研究生部(处)的统一部署和指挥下运行。但是,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各高校授权点学科门类的增多,这种体现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从而一些高校采用了二级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了为追求人才培养高质量,而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最后给出高校打造研究生教育管理新模式的具体对策,并讨论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通过782份有效问卷,调查了研究生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知识共享及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学科类型存在着不同的导师指导风格和知识共享及创新特征,理工科研究生较多感受到控制型导师指导,而文科研究生较多感受到支持型导师指导;不同的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专业认同、知识共享及创新的影响方式不同,支持型导师指导风格更能有效预测研究生知识共享及创新,而控制型导师指导风格则是更多地通过影响研究生的专业认同进而影响知识共享及创新。认为高校应该从导师指导、研究生专业认同及知识共享等三个方面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教育。  相似文献   

19.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建设以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研究生学术共同体,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有效组织模式。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不仅是学科交叉研究的需要,也是研究生团队意识培育的需要,其建设应该遵循目标一致性、知识互补性、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的原则,从团队结构、学术情境、服务体系和激励考核机制等方面来加以构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石河子大学农业工程学院为例,首先阐述了研究生管理模式改革思路,然后提出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校-院-学科三级管理模式的实践路径,最后分析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校-院-学科三级管理模式的实践成效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