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朽的韬奋     
一九八一年,由于一个偶然的原因,我接触了韬奋,并奉命与另一位同志编写了一本《韬奋与出版》的书。从此,韬奋和他创办的生活书店成了我心中的楷模。  相似文献   

2.
浏览书店,已从职业习惯变成了我的一种生活习惯。有时并不想买书,却像烟瘾发作一样,只是想呼吸一下书市的空气。遗憾的是,失望往往大于兴奋。据说去年全国出书已突破9万种,然而,我看到的并不是繁花似锦,相反倒有一点单调感。尽管书店不同,看来看去,图书总是集中在几个门类:通俗故事、生活实用、作文指导、艺术鉴赏……。书越出越多,而路却越走越窄。  相似文献   

3.
多推荐好书     
偶然和朋友谈到当前的读书问题,他说,从前是买书难,现在是选书难.我亦有同感,于是我想到推荐好书这个问题.从报刊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出版新书的报道和广告,走进书店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些书店还开架售书,任随翻阅,但时间有限,往往只能走马观花,浏览一番.的确,目前出版界的繁荣,令人振奋.可是正如我的朋友所说的"买书容易选书难".有人说:开卷有益嘛.这句话对一些具有辨识能力的人来  相似文献   

4.
胡愈之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活动家和著作家,也是富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他是进步文化出版事业的卓越领导人,是我国革命出版事业的主要先驱者之一。我认识胡愈之同志是在我参加生活书店工作之后。1940年春,生活书店桂林分店经理张又新通知我,按照生活书店合作社章程,我已具备入社的条件,并向我说明生活书店合作社是邹韬奋先生采纳胡愈之的意见建立的。还说到胡愈之在建立生活书店这件事上所起的作用以及与书店的密切关系等  相似文献   

5.
《出版参考》:作为韬奋出版奖获得者,请谈一谈您的成长故事,以激励更多的年轻的出版人. 吴宝安:1982年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了出版行业,成为青岛新华书店的一员.由于全身心投入,业绩突出,很快被提拔为书店秘书科长,又很快兼任了山东出版总社青岛出版分社团委书记.每一次的进步,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一个新的高点.  相似文献   

6.
投之以李 报之以桃──大庆市新华书店“开架售书”采风竹君书店是否开架售书,这一议题在我国出版发行界已经谈论多年了。黑龙江省大庆市新华书店注重实践,从1985年就开始开架售书,不断完善管理服务措施,架起了读者走进书店、书店走进市场的桥梁。记者对此采访了...  相似文献   

7.
音乐广播走进我的生活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一直以来我都非常感谢音乐广播,是它燃放了我生命的精彩,给我无尽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爱书人,我很多时间都用在了光顾各种各样的书店上,对书店我有着特殊的感情。当看到有着独特风格的书店,走进那充满温馨的书屋,找到几本自己喜爱的图书,那种满足的感觉和愉悦的心情,是旁人难以理解的。作为书业界内的从业人员,历经行业的风风雨雨,看着书店门脸的沧桑变化,颇有感慨,遂发表一些议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超级书店、超级连锁书店悄然出现,网上书店也在曲折的发展之路上希冀着光明的前景。但我想说的是,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构成了我们复杂而丰富的生活画面。追求个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不久以前,三联书店向我了解“竭诚为读者服务”这一广告用语,生活书店是什么时候采用的?据我了解,早在20世纪30年代生活书店刊登广告就有这一用语。那时我还是一名小读者,但这句话就印在脑子里了。1938年逃难到汉口,天天到交通路生活书店门市部去看书(没有钱买书,只能揩油看书),生活  相似文献   

10.
早在2003年的时候,一个初春的三月,我在书店中偶然发现了冷冰川的《纵情之痛》,一本绘画·手记,让我久久处在难以名状的欢畅滋养中。 2004年的岁末,我在很多家书店的排行榜上又看到了这熟悉的名字,若有所悟地微笑间,想到书中隐藏在什么地方的、也是至今打动着我的那句话--让性灵中的真东西活下来!  相似文献   

11.
时光飞快流转,以九十高龄谢世的黄宝珣,离别我们有七个春秋了.说起当年,生活书店的小青年都得叫她一声大姐.因为她在生活书店孕育时期,<生活>周刊只有两个半人的时候就走进<生活>了.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为独立书店立言的《独立书店,你好!》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独立书店其实是一座城市呈现文化生态的窗口,难以想象,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里,会没有人文书店或独立书店的影子。同样让人难以认可,书店会成为城市的象征。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一座文明程度高的城市,一定需要各种各样的独立书店作为  相似文献   

13.
在旧中国,有一些知识分子,热衷于办书店办杂志。十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办杂志起家”,介绍这方面的情况。韬奋一生办杂志,从民国十五年(1926年)接手办《生活》周刊开始。1933年《生活》周刊被迫停刊。其后生活书店继续出版《新生》周刊、《大众生活》周刊、《永生》周刊、《国民》周刊、《生活星期刊》。改  相似文献   

14.
忆毕青     
俞子林 《出版史料》2011,(2):96-101
1954年,我工作的通联书店和连联书店、童联书店公私合营,合并成立上海图书发行公司,公方代表毕青同志任经理。他是1938年入党的老党员,又是生活书店、三联书店的老同志,有丰富的书店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承邀参加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革命出版活动五十年纪念会,至为荣幸。我因公于十月二十六日离京去四川成都,未能出席二十八日上午盛会。小诗一首,书呈以表祝贺之意,祝三店出版工作前辈,继续为祖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努力。谢谢你们!忆昔读书得暇时好从生活觅新知而今千树万花发垂老我犹持一枝  相似文献   

16.
我第一次见到徐伯昕同志,是在1935年2月。我当时是《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和生活书店的一些出版物的小读者,受到这些书刊的影响,我开始关心灾难深重的祖国命运,政治上逐渐有所觉醒,憧憬着一个书店工作环境来充实自己。恰巧那时候生活书店登报招考练习生,我就下决心报名去试试。笔试是在上海环龙路中华职业教育社二楼进行的,我是很多年龄相仿青年中应试的一个。不久,书店通知我面试,接待我面试的就是徐伯昕同  相似文献   

17.
方厚枢 《出版史料》2012,(2):115-119
正一1950年年末,在出版总署的推动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联营书店五家出版社的发行部门联合组成公私合营的"中国图书发行公司"(简称中图公司)。我于1951年9月从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奉调至中图公司北京总管理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在为独立书店立言的《独立书店,你好!》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独立书店其实是一座城市呈现文化生态的窗口,难以想象,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里,会没有人文书店或独立书店的影子.同样让人难以认可,书店会成为城市的象征.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一座文明程度高的城市,一定需要各种各样的独立书店作为精神追求的点缀.  相似文献   

19.
张强 《四川档案》2013,(4):23-23
我是1981年考取大学的,带着对知识的极度渴求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走进了大学校园。在校期间,我一刻都没放松过自己,总是以最大的热情倾尽努力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书籍便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每当徜徉在书的海洋里,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条自由自在的小鱼,在书海中欢畅地觅食……我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遇到一本好书就会兴奋不已,想方设法也要找来一睹为快。如果说书本是我的精神食粮,那么书店就是我的精神殿堂。  相似文献   

20.
我爱图书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中专毕业后来到沈阳音乐学院图书馆。心存少女对生活的向往,带着学生气天真烂漫的遐想,我走进了图书馆。我的青春将在书海中遨游,自幼就喜爱读书的我,心里自然非常兴奋。馆领导分配我到唱片室工作,每日同读者打交道,工作是“守堂待客”、听听放放,循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