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基于一定的语料,从构成、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不是A是B"新旧构式之间的关联及各自特点。分析结果表明,与旧构式相比,新构式中通常A项属于具体名词,B项属于抽象名词;语义上,主体通过A所描述的方式来消除或获得B所表示的状态;语用上,通过否定某一事实的现象来达到揭示其本质的目的,可视作一种话语策略性手段。  相似文献   

2.
"不A不B"构式是汉语的常见构式,能产性强,使用频率高。本文就汉语"不A不B"构式中的"不作不死"从语法、语义、语用层面进行分析。从语法角度看,"不作不死"的"作"和"死"能够成词,具有相关性;从语义角度看,"不作不死"属于"不A不B"语义关系中的充分条件关系;从语用关系看,"不作不死"倾向于贬义色彩。它以话者的立场来表达某种主观认识,具有主观性。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中,"七A八B"是一个使用较广泛的构式。它以"七"和"八"为不变项,以A、B为可变项,A、B为同义、类义或反义的单音节名词性或谓词词性语法单位,或是一个双音节词的两个语素,构成四字格词语。"七A八B"构式的句法功能强大,表示多或多而杂乱义,A、B的顺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具有夸张、形象的语用价值,有贬义倾向,多有比喻义或引申义,属于通用语体。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可A可B”构式特点,认为谓词性短语“可A可B”属于“标记性构式”,其构式义可概括为可以实现的选择义.这一构式义因为A、B间语义关系矛盾与否具体又包含兼选和限选,表现出词汇义影响构式义的情况.而无相近义或相反义的A、B及体词性A、B进入“可A可B”,构式义最先凸现,A和B继而受到该构式的制约,整个构式或表兼选或表限选.构义、构式义和词汇义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作为假设句代表句式的“如果A,就B”句式属于因果类复句中的一种。在语表形式方面关系词语“如果”和“就”所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语里内容方面重点探讨这一句式在认知层面所包含的内容,特别是从大脑两种不同思维层面即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进行考察;在语用价值方面我们主要通过A、B的真假关系来探讨独特语值。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由于缺少形态变化,存在大量的同形异构现象,现代汉语构式“该XX”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基于构式的认知语法分析,可将“该XX”结构分为A、B两式。从句法形式看,同形异构的A、B两式在添加状语、所带宾语、能否充当定状语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从语义看,A式常常为实指或泛指,而B式则为遍指或定指;从语用表达功能看,A式体现了委婉语气和礼貌性,而B式则体现了强硬语气和要求性。构件“X”的多样性、语言经济性原则和构式压制促成了“该XX”同形异构现象的形成。厘清“该XX”A、B两式的差异及成因,对言语交际和汉语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宁可A,也要B”并非取舍句式,而是表择取义的“宁可A”分句与表目的义的“也要B”分句结合、固化而成的一类新构式。“宁可A,也要B”构式的形成虽与语用频率密切相关,但真正的动因来自于构式底层的认知结构和经验结构。“宁可A,也要B,”构式有其自身独立的构式义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根据构式的形式与表意特点,本文将汉语新兴因果构式"因为A,所以B"构式义概括为:以简约方式对原因与结果同时予以强调,文章区分了新兴因果构式中的原型构式与边缘构式,详细描述了各种构式的框式成分与结构变项的变化,用构式意义的承继关系解释了造成这些变化的句法、语义及语用的原因。还根据该构式的表意特点描写与分析了构式在语篇中的具体使用情况,特别是使用中出现的一些变化。最后,深入到构式两个变项的语义底层,揭示了推动新兴因果构式生成的认知创新动力与特殊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构式语法理论指导下对语码混用的"汉语语码(动词/形容词)+英语词缀ing"结构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从语义及语用功能探讨该构式形成的认知理据:属于典型的汉语异化现象;表示正在进行或状态持续。从隐喻和转喻机制以及构式压制等语用因素进一步分析心理形容词进入该构式的原因:心理形容词具有动态语义特征,符合该构式的语法、语义、语用条件;构式的压制作用进一步促使"汉语形容词+ing"在语义上呈现"状态持续"的特征。表层语码转换反映出两种语言间深层语法的相互影响,揭示两种语言结合时各自承担的语义功能及其整合时所产生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又A又B”中的A、B的特点和A、B的语序问题,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平面对“又A又B”进行了研究,并对“又A又B”的构式化进程进行了穷尽式统计,初步得出结论:典型的“又A又B”起源于南北朝,后代继续发展,清代成熟.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不是A是B"构式,卢英顺先生在《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2期中撰文指出,其主要特点是:"不"不表示真正的否定;成分B是要凸显的对象;整个构式的意义是主体NP通过某种方式(即VA所表示的行为)获得或者消除B所表示的状态。是获得还是消除,取决于成分B的性质。我们认为,整个构式的意义在于通过动作V来表达寂寞,或者表达自己对行为主体的评价,或者表达自己难以名状的情绪。  相似文献   

12.
刘涵 《英语广场》2020,(5):46-47
构式被理解为包含形式和语义及话语功能的配对,即有自身的意义和话语功能,构式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并不是对当前讨论内容或新信息的询问,而是说话人试图对话语进行组织、解释、评价等,它反映了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属于元层面话语资源,所以我们把它称为元语用构式。本文基于Hubler和Bublitz的元语用功能分类,对COCA语料库中此构式的元语用功能进行分析,发现该构式在交际过程中,具有引起冲突、语篇组织以及构造身份的元语用功能。分析构式在会话语境中的元语用功能,对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提高元语用意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既不A也不B"与"neither A nor B"是汉英常见的并列否定结构。从句法、语义与语用三个维度系统探讨了汉英这两个并列否定结构的异同点。研究发现:两者均表达选择的构式义;在语用上表达或贬或褒或中性的感情色彩;但两结构在句法分布和A、B的性质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回溯语﹙retronym ﹚指的是“用新称呼来指代旧概念”的语言现象。通过对其组构类型的重新分类,以及从“构式”的角度对其形式、意义和语用层面上作全局的解释发现:回溯语“定 + 中”的层级性结构属于构式上的“自主 依存”关系,回溯语“定 + 中”修饰语的选择机制属于构式上的“部分 整体”关系,回溯语“定 + 中”这一语符的使用乃是基于构式上的“语义 句法映射”关系而来。  相似文献   

15.
一组相关的带“个”实例构式可以被统摄在图式构式“Np(代)+(来)+(V/A)+(数)+个+ C”构式之下,并呈现出两条承继路径。这种承继被统摄在构式义之下,其表现方式为构式语用功能和内部相关成分准入之间的共变,而促使这种共变产生的是构式和词汇之间的相互压制。  相似文献   

16.
"忽A忽B"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构式。在句法上,描摹性副词"忽"前后呼应,"忽A"和"忽B"并列对举,AB可以为名词、方位词、动词、形容词或短语。经过概念整合,整个构式的意义是:表达两种情况瞬时交替出现,衍生出没有规律、不稳定或富有变化等意义。该构式在表意上、节律上和语体上都有特殊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Construction"是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可以从描写结构主义和认知语言学两个视角共三个层次来加以把握。前者可对译为汉语的"结构",涉及到两项的组配,它是从语法角度来理解的概念;后者可对译为"构式",是一个独立于其组成成分的意义,它是从语义和认知角度来理解的概念。在这一基础上,分析了现代汉语中半实体构式"管他VP"的具体使用情况。该构式应形成于元、明时期,其构式义是基于反问语气以及语用推理的固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汉语空间量构式的历时变化,注意到:1)上古、中古汉语只有(A)形+数量没有(B)数量+形;B式初见于唐诗,大多还可以看作连谓结构,同时已发展为典型的空间量构式;宋元明清时期B式进一步发展,A式逐渐萎缩。2)典型的B式是名词性偏正结构,是通过重新分析从唐诗中糅合的连谓结构语法化而来。3)B式能够语法化并最终趋于取代A式,与相关构式(数量名结构、平比句)历史演变的类推有关。  相似文献   

19.
"要A有/没A"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构式,具有较高的能产性和表现力。留学生在学习时较容易产生偏误。通过数据统计、文献分析等方法,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探讨该构式的语义功能、要素特点、限制条件和句法功能,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其构式义可概括为:说话人就某主体在某一方面的性状作出主观评价——全量肯定或全量否定;第二,进入该构式的A主要为名词、疑问代词、疑问代词+名词,而且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第三,该构式有语用条件限制、语义句法条件限制、否定副词和疑问代词连用导致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根据“演绎-归纳-演绎”的方法,构式“X虽易,Y不易,且A且B”既有基式的常用类型,也有变式的扩展方式;从构件性质与构式层次看,构式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并列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从句法-语义接口和话语-语用界面看,构式的表达功用主要体现在强化对比与凸显劝勉,是关联理论“明示-推理”模型下的反预期表达;从构式理据与形成动因看,高频使用、框式替换、泛化类推是推动构式演化的基本动因和主要机制,当然,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快捷化和网络语言的快餐化以及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心理也是推动构式成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