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柳如是是明末清初的风流才女,对她传奇的一生世人给予诸多褒贬之辞,柳如是的诗歌词作客观地体现出诗人的志趣、情操、理想与追求,展现了诗人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
诗词与柳     
在多彩多姿的落叶乔木中,绿柳婀娜像一个秀美的少女,特别惹人喜爱。历代文人墨客尤为宠之,其中亦不乏“柳痴”,留下的咏柳诗词也不下千首。爱柳之风久矣。隋杨广极爱柳,曾赐柳以国姓杨,后人也有把垂柳叫“垂杨”的。白居易的《隋堤柳》曰:“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可见隋时柳树受人喜爱,种植广泛。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酷爱柳,公元450年,陶弃官遁隐躬耕,终日与柳为友,他不仅在隐居地周围遍栽柳树,而且还在房前种了五棵,并自号“五柳先生”,“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榆柳荫…  相似文献   

3.
“柳”在宋词中的运用是惊人的,它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且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展现出五彩斑斓之色.宋代词人以咏柳之语和喻柳之笔大量吟咏柳这一景物,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赋予了柳这一景物浓厚的文化涵蕴,形成了宋词中独具特色的柳文化.  相似文献   

4.
    
所有的树都是用“点”画成的,只有柳是用“线”画成的。别的树总是有花朵或者果实,只有柳,茫然地散出些没有用处的白絮。别的树适于插花或装饰,只有柳,适于霸陵的折枝送别。柳差不多已经落伍了,柳差不多已经老朽了,柳什么实用价值都没有——除了美。柳树不是匠人的树,而是诗人的树,情人的树。柳越来越少了,每次我看到一棵柳树都会神经紧张地屏息凝视。我怕自己有一天会忘记柳树,我怕自己有一天读到白居易的“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或是韦庄的“晴烟漠漠柳毵毵”,竟必须去翻查字典。柳树从来不能造成森林,这注定是堤岸上的植物,而…  相似文献   

5.
“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元稹《生春二十首之九》)柳,是春天的使者,它体态轻盈,婀娜多姿,历来是诗人骚客的宠儿。在我国古典诗苑里,既有“杨柳”“垂柳”“高柳”“绿柳”,也有“寒柳”“金柳”“烟柳”“雪柳”,此外还有“柳枝”“柳叶”“杉口梢”“杉口絮”“柳绵”……诗人借助“柳”这一意象,或状景,或抒怀,或喻人,或讽世,不一而足,魅力无限。  相似文献   

6.
    
张晓风 《华章》2011,(3):19-19
所有的树都是用“点”画成的,只有柳,是用“线”画成的。别的树总有花或者果实,只有柳,茫然地散出些没有用处的白絮。  相似文献   

7.
柳,古往今来一直是很多人笔下灵性之物的代表,自然古朴,情与意的化身.众人之柳众人爱,扬州之柳扬州赞.扬州自古就有"绿杨城郭"的美誉.柳,本是情意化身,扬州的柳较之别处,更显婀娜风情,有着深刻的扬州印记.从另一角度折射出扬州特有的文化内涵.文章试图对大众之柳和扬州之柳作一番阐释,以期对柳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诗文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篇优秀之作。因为该文“自况”、“实录”之特点,写作时间的确定就显得极为重要。这里主要从《五柳先生传》中所表现的人物生活状况,主人公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理想三方面展开论证,提出了《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晚年所作的说法。  相似文献   

9.
说起“柳”让人很自然地想起“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之句,从两句意思上看,或许能悟出点人的情感来:人爱的是花,却不怎么喜欢柳。因为这里毕竟有点“无心去插柳,有意要栽花”的意思。其实,对于“柳”这并不公平。谁都知道我国是个诗的国度,我国唐朝更是一个诗的繁荣时期,在唐诗中,关于“柳”的诗是很多的,这些诗中不乏有对“柳”的赞美。最著名的莫过于贺知章的《咏柳》四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你看:那碧绿的春柳之干,似用碧玉妆砌成的,那袅袅披拂的柳树枝条,似少女身上所佩戴的…  相似文献   

10.
刘君萍 《文教资料》2013,(29):42-45,48
柳如是是明末清初值得一提的人物,不仅名列“秦淮八艳”,而且是名擅一时的才女,一生从事文学创作,且有佳作传世。陈寅恪先生为其“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所打动,为其作传,使其不得埋没于历史。本文主要对柳如是流传作品中的诗词进行赏析并浅探其创作特点,及成因。柳如是性格中的两重性让她的作品也是女儿情与英雄气并存,一面缠绵委婉,一面豪气英发,具有明显的刚柔并济的关学特征。强烈的个性意识与社会参与意识充斥于女作家的作品之中。作者前后期诗作风格呈现出明显不同特征,前期是兴象情韵之关,后期是平淡思理之美。柳如是作品中大量出现的杨柳意象值得读者注意,“柳”既柔弱凄苦又高洁不屈,是作者自身形象的化身。柳如是诗词中显示的这些特点,自然是受到明朝追求开放自由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也与她坎坷的人生经历和豪放激烈、追求独立的性格,以及受几社文人心忧天下的熏陶有关。另外,柳如是的诗学道路从早期跟随云间陈子龙等人拟古,学习汉魏盛唐之音,到嫁与虞山钱谦益后重功力重学养,这也深刻地影响了女作家的作品风格。  相似文献   

11.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只字未提柳却字字皆含“柳”,而诗中所描写的柳的婀娜多姿、千娇百媚、生机勃勃也注定了“柳”这个意象不只是春意盎然,也离不开离愁别绪、惜春伤怀……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汉代流行“折柳相赠”习俗,《三辅黄图·桥》云:“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折柳送别,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 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送别多了,柳条也要折尽了。邵谒《苦别离》:“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若遣折扬柳,此地无树根。”岂止是柳条折尽了,再折下去,连树根也快折完(枯死)了。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杨柳折尽不要说了,送别人的眼泪也要  相似文献   

13.
赠柳     
所有的树都是用“点”画成的,只有柳,是用那一根根细长的“线”画成的。柳树的美是不能用三言两语来概括的,因为它不是木匠的树;它是诗人的树,是韦庄眼中的“晴烟漠漠柳毵  相似文献   

14.
沈鸿友 《中学文科》2005,(10):65-66
一、“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五七年我南客羊城中山大学,过访陈寅恪教授,问及他近时著述。恪翁笑指《柳如是遗事考》手稿诙谐地告我说:“搞女人罗!”谈起柳如是,恪翁兴致勃勃,对她秀外慧中之妙质,沉湘复楚之奇志,风流俊迈之才情,赞赏备至。至谓其《金明池·咏寒柳》之作,堪称明末最佳词作,并称通过对柳如是行实之发掘,可以觇知一代之士习与政情云。从寅恪翁的话语使我想起古代才女们之命运与地位来。在封建宗法制度统治下,妇女除了作为传宗  相似文献   

16.
临洮邓千江《望海潮》被明人杨慎誉为“金人乐府第一”,今人赞誉颇多。但对词作的解读,尚有许多疑点需要辨别。词作缘起与宋夏之战应该正相关,词作题旨也涉及了金夏战事。但从史料来看,词作笔触所指具有复杂的战争背景。词作中写到的地名为实指并非用典。循此,我们可以解颐到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品创作和流传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17.
《柳》赏析     
所有的树都是用“点”画成的,只有柳,是用“线”画成的。别的树总有花或者果实,只有柳,茫然地散出些没有用处的白絮。  相似文献   

18.
柳公权练字     
柳公权是我国唐代著名书法家。他创立的“柳体”和他的一些书法作品,至今仍是人们学习书法的楷模(kǎimó)。可是,柳公权小时候写的字并不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指责(zé)。柳公权很有自尊心,也很有志气。他决心练好字,别人写一遍,他就写十遍,常常写字写到深夜。就这样,柳公权的字写得越来越好,时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夸奖,于是他开始得意起来。有一天,村里的小伙伴们叫柳公权和他们一起捉迷藏。柳公权说:“玩这个没有意思,还不如比赛写字。谁写得好就当大将军,谁写得不好就给大将军当马骑。”大家议论一番(fān),最后都同意了。每个人各自找…  相似文献   

19.
“折柳赠别”民俗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柳之古义与离别的联系入手,结合柳树的特点和功能,分析论述了古代“折柳赠别”民俗的缘起与发展以及“折柳”在送别诗词中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我国甲骨文、钟鼎文等古文字的发现 ,以唐兰形符、声符、意符“三书说”为说文解字指南 ,吸收某些文字学家的研究成果 ,对许慎等关于柳“从木 ,酉声”的成论提出异议 ,并以  ( L iu)为声符 ,对不好分析的字进行诠释。以古文柳即瘤为立论点 ,揭示了柳具有聚集引申义的秘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