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是傣族民间文学最深层的思想根基,规范着各个时期各类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格和呈现方式。从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来看,傣族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呈现为四个系列:神灵——生态原则的立法者与维护者;文化创始人——大自然奥秘的领悟者;极权人物——反生态者与破坏生态者;底层民众中的英雄——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拯救者。每个系列的人物形象不但在社会角色上属于同一类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承担着相似或相同的功能。在这些形象系列中,体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态理想、对生态破坏根源的思考及其生态意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冯梦龙是明代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杰出编辑家。他重视民间文学,主张作品应抒发民众的"真情",他忠实记录、悉心评注、力求保持民间作品原貌以及作品要"适俗"即符合民众的审美趣味的编辑思想,对当代民间文学作品、大众文化出版物的编辑出版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诗学能够为诗歌的传统研究提供全新的思想和活力,约翰·济慈生态诗学思想贯穿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其中的艺术观以及美学观均得到了文学界极大的肯定。在20世纪后半叶,济慈生态诗学思想及其艺术观与美学观在社会以及政治发展中又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审视济慈的作品,可以发现其生态诗学思想中的生态伦理审美。约翰·济慈的生态诗学在审美价值体系重构中做出了贡献,他的生态诗学思想内涵在于其审美理想,他的诗歌体现了生态诗学的整体原则,也蕴含着生态断裂、生态和谐、真善美的本质等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伦理观主要是指体现在土家族民间文学中人与自然环境如何相处的一系列思想及行为规范。人与自然的互利发展是土家族民间文学生态伦理观的终极指向,这种人与自然共生互利才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伦理主体的精神价值培养,对于当前推动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乃至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教育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念词是具备强烈生活感情的民间文学形式,同时也是蕴含多方面社会功能的民俗表现形式。以德宏傣族人生礼仪念词不同社会功能的结构表现以及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念词社会功能的变迁为主要内容,从念词念诵的社会学视角考察发现,在仪式过程中念词完成了对傣族社会成员多方面关系的维系作用,念词担当着傣民族道德与规约的伦理引导,念词蕴涵并延续着傣民族的文化风俗与传统习惯;当下和谐社会理念下念词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傣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蕴含的生态观念具有丰富的当代价值,其思想内核是尊重、敬畏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分析傣族传统生态观,本研究以"共生"为切入点挖掘傣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观念,以期总结出适用于当下生态危机的生存智慧,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共生关系,实现人在社会中"诗意旳栖居"。  相似文献   

7.
傣族舞蹈是中国民族舞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而云南临沧耿马傣族舞蹈深受傣族群众的喜爱,堪称傣族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耿马傣族舞蹈风格优美、糅合、含蓄,表现出傣族高超的舞蹈文化内涵,向各族人民展示出了向往和平、追求自由且性情朴实敦厚的民族风貌,舞蹈种类繁多,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为了促进云南临沧耿马傣族舞蹈的更好地发展,本文从不同角度对云南临沧耿马傣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要根基,本文从审美角度对二胡教学中传统审美性的缺失进行分析,试图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三家优秀思想对二胡教学进行进一步探究,并从中寻找弥传统审美性补缺失的解决方案。以此为二胡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9.
生态小说作为一种虚构文体的表达,形成了具有生态思想与理念的审美维度和价值范畴,主要表现为自然取向、末世情绪与生态理想;新乡土叙事与空间意象;城乡伦理价值的冲突与迷失;超越种际的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10.
论傣族的生态审美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傣族的生态审美意识在各民族中独树帜.它在傣族的村寨营造、居家生活、艺术趣味等方面都得到了鲜明的表现.它对当前的生态保护工作和美学、美育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阿诗玛是石林的民族文化象征,同时又是石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口传文本的《阿诗玛》长诗,是阿诗玛最初的叙事载体。在景观社会的背景下,阿诗玛显现成了一块石头,变成了被"观"的对象。经由导游词的改造,原有的口传要素发生弱化,致使真正的阿诗玛形象受到遮蔽。本文引入景观、消费、文化资本等相关理论,作为探讨的基点,试图找到有效的解析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标准的认知与评价,以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管理为核心内容,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选取昆明的六个AAAA及AAAAA旅游景区进行实证调研,得出服务质量调查结论。总体来看,景区服务质量大多处于“一般”偏“好”的状态,整体情况不容乐观;游客对石林和民族村反映较好,但要求也相应较高;世博园的服务不稳定,存在时好时不好的情况;大观楼的服务还有很多需完善的地方;金殿和西山的服务质量需要大幅提高;另外还应着力提升景区工作人员和导游的整体素质。多数游客希望景区改善服务,提高导游和工作人员素质,美化景区设施,建立和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完善信息牌服务。  相似文献   

13.
作为英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先锋人物的埃兹拉·庞德,耗时近半个世纪,致力于创作史诗般的长诗巨著《诗章》。《诗章》长期以来被视为英美现代主义的集大成者而备受关注,但鲜有人从史诗方面分析它。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诗章》中对西方现代哲学、政治、宗教等的批判,来揭示作品所包含的易被忽视的"反抗"与"破坏"主题,从而更清晰地理解《诗章》作为现代西方没落文明的一部挽歌性史诗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背叛"是蕴含在当代作家张炜长篇小说《家族》中的深层主题。在阐述交叉于历史与现实史诗中的忠诚与背叛这一矛盾的产生、发展的基础上,诠释了"背叛"是为了神圣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这一本质的内涵。在这一主题带来的震撼中又有着史诗般的毁灭与悲凉,凸显了主人公的人格力量、审美内涵以及对人生对人性深层的理解与感悟。  相似文献   

15.
《格萨尔》与《摩诃婆罗多》的言语结构模式分别呈现了各自的特征。《格萨尔》史诗的韵文部分较突出地表现出了程式化特征,而《摩诃婆罗多》中大量出现的敬语反映了印度史诗言辞委婉的柔情特质。  相似文献   

16.
吴垭石头村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实际操作性.本文通过吴垭石头村旅游资源的成因、现状分析,将吴垭石头村分为五大功能分区,即自然风光梯田区、古建筑区、古树名木区、碑碣区、中长期发展预留区,从而为昊垭石头村开展自驾车旅游、古建筑考察游、青少年科普教育游、青少年夏令营基地、豫西南山地丘陵区农村题材的影视基地、吴垭石头村的修学游给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石头记〉交响曲》是胡风的文学创作生涯后期的一部作品。通过分析《〈石头记〉交响曲》中胡风的文艺思想,以及探讨胡风对于《石头记》的独特认识,试图能再现胡风终生坚持的文艺思想和展现胡风作为文艺批评家敏锐眼光与卓越才华。  相似文献   

18.
要解决比较诗学史上重要课题中国有无史诗,相当重要的是从史诗的定义与所指来囿别区分。由于文学文体的替变,中国史诗逐渐消亡,这与中国文明从古代宗教核心向人文主义观念转型有关。《诗经》中关于英雄大禹的诗歌其实就是中国式的史诗,本文从甲骨文字中的有关记载与诗歌艺术的结合中,认为中国史诗从文体与观念上与西方古代史诗有所不同。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不同文明有自己不同的史诗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基于主、客体运动指向的视角,从经济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旅游活动中的主体趋向于客体运动的结论,并借此从经济、文化和环境三个方面理解旅游活动中的现象及其成因,以认识旅游。  相似文献   

20.
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包含遗产原真性和原真的遗产旅游体验两个方面的内容。文章从专家学者、遗产旅游者、东道地居民和旅游经营者等四个维度,讨论不同利益群体对遗产旅游原真性的理解与构建,认为专家学者对遗产物的原真性的认知结果是一个客观、可评价的标准,但并非是获得原真性旅游体验的必要前提;遗产旅游者追求原真性旅游体验是一个连续的心理过程,其最终体验的是旅游经营者和目的地居民共同构建的"原真性效果"。文章还着重探讨不同利益群体对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