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王渊  李新根 《河北教育》2005,(23):21-23
【背景意图】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前,我们查阅了大量来自网络、书刊上的参考资料,其中包括一些特级教师的教案。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我们总觉得在面积概念的建立和统一面积单位必要性方面的处理上,教师都没有充分地展开,而对于一个在几何知识教学中举足轻重的起始概念,没有充分地体验与感知,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的。比如,在“物体表面”的理解与感知上,过去都是局限于物体的一个面,而没有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全部表面,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再如,  相似文献   

2.
雷燕飞 《四川教育》2002,(12):29-29
【活动设计】一、游戏激趣,创设情境。教师让学生伸出双手,数“一”时同桌两个学生对击左手掌,数“二”时对击右手掌,数“三”时对击两个手掌。游戏完后,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谁的手掌面大?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面积和面积单位。二、自主探究,充分感知。1.摸、比——建立面积表象。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教科书的封面、文具盒面、课桌面,引导学生思考:你有什么感觉?哪个面大?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课件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封闭的平面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感知封闭的平面图形有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  相似文献   

3.
片段一认识面积单位(数学活动:男孩子起立,来看一张画有16个格子的纸片。女孩子起立,来看同样大的另一张画有18个格子的纸片。)师:同学们,谁看的那张纸片的面积大?生:女生看的大,男生看的小。师:为什么呢?生:女生看的有18个格子,男生看的只有16个格子呀。(教师将两张纸片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大小。)生(全体):哇!上当了!生1:老师骗人,您为什么诚心让我们看格子,而您画的格子又不一样大?师:那我为什么要画一样大的格子呢?生:只有格子一样大了,我们才能数一数,知道哪张纸的面积大,哪张纸的面积小。师:好极了!小朋友,你说的这一样大小的格子,…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85~88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表象。2.在学生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观察、重叠、数方格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掌握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根绳子。(1)这两根绳子有什么不同?(2)计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3)用手势表示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长。2.演示一张人头画像从长方形纸上剪下来(图略)。这两张纸有什么不同?3.点题并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5.
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关键在于切实理解面积的意义,明确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楚雄师范附小张老师教这部份教材的第一节课,认真研究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发挥了学具的作用,在教法和学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我们曾发现有的学生求某个图形的面积,在得数后面写上了长度单位。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有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概念没有弄清楚。为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叫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必须使他们首先认识到,比较两个东西的长短是不是一样,量一量每个东西的长各是多少就可以了,但是比较两个平面面积的大小是不是一样,例如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只量它们的长是得不出结果的,还必须量一量它们的宽。有的教师在引进面积单位概念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教师在跟学生一起指出课桌的面、黑板面、窗玻璃的面等等之后,拿出长相等而宽不同的两张长方形的纸,长都是5分米,一张纸的宽是3分米,另一张的宽是4分米。拿出之后即钉在黑板上,提问学生:“这两张纸的一边的长是不是一样?”教师边提问边用尺子量两张纸的长是一样的。接着教师又提问学生:“这两张纸的长一样,我们能说这两张纸的面积大小也一样吗?”通过实际观察,学生毫不迟疑地回答说:“不一  相似文献   

7.
特级教师张兴华老师教“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时 ,他先拿出自己钉的一个长方形木镜框 ,问学生 :用什么方法计算需要的木条量?学生回答用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解决。他接着问 :要给这个镜框装上一块玻璃 ,用什么方法计算这块玻璃的大小呢?学生就回答不出来了。此时 ,张老师故意停了停才告诉学生 :“等我们今天学了面积的知识后 ,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在引出“面积”的意义之后 ,张老师让学生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如图1、图2)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得出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大时 ,张老师追问 :“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大多少呢…  相似文献   

8.
感知再感知比较再比较——让学生充分感知和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邯郸市丛台区实验小学/韩晓静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两个概念。面积的意义和面积是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各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应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9.
一、故事引入(出示小动物郊游图)小朋友们 ,你们看 ,今天天气很好 ,小动物们都出来郊游了。小兔子还带着画板呢!瞧瞧它画得多漂亮啊!小兔子想给云朵涂上颜色 ,你们能帮忙吗?(指名学生上台涂色)这两片云朵哪片大?哪片小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吗?设计意图 :通过给云朵涂色 ,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一整片”的含义 ,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引导探索 ,理解新知1 感知面积(1)比一比 ,下面得图形哪个大?哪个小?先让学生拿出学具 ,比较(1)、(3)和(2)、(4)以及(5)、(6)的大小。提问 :你们是怎么比较的呢?(2)指出 :物体表面或平面的大小 ,叫做它们的…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沿海版数学教材第九册。教学目的:①使学生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能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准备:幻灯片数张,教学学具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提问:什么叫面积?生答:平面图形的大小叫面积。继续提问:还有别的说法吗?(略)2.教师出示长方形图片模型向学生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指出长方形图片的  相似文献   

11.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所有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为了教好这一内容,教师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设置悬念,提出课题。上课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面积的定义和面积单位,后出示两组图形要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两组图形中,第一组有明显的大小差别,第二组是长5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和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学生观察比较后,感到第二组图形的大小较难区分。这时,教师提问:“究竟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表面的大小呢?”从而设置悬念,提出课  相似文献   

12.
求面积与求周长,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是学生十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其主要原因是对长度、面积的概念不清楚和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不甚理解造成的。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观察活动,适时点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新知。一、形成“面积”概念1.动手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请每一位同学摸一摸数学书面,再请一位同学摸一摸粉笔盒底面,老师用手摸一摸黑板面。使每一位同学感知并比较出这三个物体表面的大小。2.画图比一比,观察封闭平面图形的大小。老师把粉笔盒底面画在黑板上得到一个正方形;  相似文献   

13.
杨云舟 《云南教育》2004,(28):41-42
一、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九义”教材第九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开始上课,教师分给每组学生一张长方形纸片和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立刻讨论开了,有的说长方形纸片大,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纸片大,有的说一样大,有的为了证明自己说得对,迫不及待地动手把两张纸片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重合、移动、作比较……师:同学们,我们要比较两张纸片的大小,是比较它们的什么?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师:怎样才能准确地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生: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师:请大家计算出手中长方形纸片和平行四边形…  相似文献   

14.
一、面积概念的教学平面图形在研究过它们的周长之后,就要从线到面,进一步研究平面部分的大小,这在认识上是一次飞跃。有些学生常把周长与面积混淆,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完成这个飞跃。因此可这样导入教学;出示一个无镜面的长方形镜框,提问学生,钉成这个镜框用多长的木条(配多大的玻璃在后面提问),这是求长方形的什么?计算周长、测量长度常用哪些单位?(让学生在空中比划)提取学生头脑中的这些表象。一方面便于后面组织面积与周长、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这两组易混概念在实际空间意义上做比较;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理解相应面积单位和空间意义形成准确鲜明的表象提供支撑点。使学生学习新  相似文献   

15.
一、初步感知,进行探索导向。 1.教师让学生用两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并说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感知长方形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下面的探索实践进行导向。 (1)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宽没有变,长发生了变化,面积随着发生变化,说明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有关。 (2)再次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长没有变,宽发生了变化,面积随着发生变化,说明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宽有关。 二、深入感知,引导探素关系。 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课例简析】“面积和面积单位”这部分教学内容,由于知识间的跨度较大,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难以形成有关概念的表象。根据这部分知识的特点和儿童的认识规律,教学时教师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操作感知”、“类比迁移”的方法进行导学较为适宜。【导学设计】教学片断一:理解面积的含义。(一)认识物体的表面及表面的大小。1.让学生观察课本、文具盒、课桌、黑板的表面,初步认识这里所指的物体的表面、以及表面的大小。2.让学生触摸课本、文具盒、课桌的表面,进一步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20,(97):79-80
数学学习是一个探索知识和发现规律的探究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观察和比较中理解物体面积的意义,指导学生通过数图形中的正方形个数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含义,即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每行摆的格子数×行数(长×宽),使学生明白求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图形中包含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并会运用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在这个观察、比较、分析、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图形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准备层出示一长方形木框,让学生算出其面积。随后教师把它拉成平行四边形,问:它的面积变了吗?该怎样算?同学们争论不休,得不到一致答案。教师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心态,揭示课题。二、感知层通过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相互转化,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为抽象思维的展开打下基础。三、抽象层出示学习提示,…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能正确地说出面积的意义。2.认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知道它们的实际大小,并会使用面积单位度量面积的大小。3.能正确区分面积与周长,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教学过程: 一、讲解新课,动手对脑,层层深入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还认识了长度单位。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学习一个新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1.面积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每个学生课前准备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两张,用来表示单位“1”。 1.操作 (1)引导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后再对折,说出长方形纸张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找出表示3/4的部分,涂上阴影(如图1)。 (2)引导学生在原来两次对折的基础上,再上下对折一次(如图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