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唐代武举制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是唐代尚武文化的载体和重要推动力。本文以唐代武举制及武术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对武举制与武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由于传统的"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武举长期以来一直未曾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其相关史料极度缺乏。而对武举制度在历史中的地位也争论不休,特别是在初创期的唐代。近年来,一批碑刻、墓志等新史料的发现,为研究武举提供了新的资料。本文根据史书记载以及碑刻、墓志等新史料,从三个方面探讨唐代武举的地位。第一,武举的存废及调整;第二,武举及第后的授官情况;第三,唐人及后世对唐代武举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考试创始于唐代。唐代的武举考试重技勇,轻兵略,于兵法不甚重视。宋代设武学,《孙子兵法》等武经七书成为武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金、明、清各朝继续宋朝的武举考试制度,多有更张,《孙子兵法》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一直被延续下来,直到清朝末年废除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4.
宋武举制度体系的发展较唐时期相对完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崇文抑武的异化特征。该文通过资料法,对我国宋代武举体系进行了探究。分析表明这种异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宋代武举考试内容表现出以文为主;宋代封建皇权重文治不重视武举选拔;武将人才的补充和晋升渠道不以武举选拔为主;宋代理学思潮崇文抑武的特征对其武举科考的消极影响;以及宋代政治腐败都加剧了宋代武举崇文抑武的这一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顺治十五年武举会试录》和《顺治十五年武进士登科录》,是现存清代武科较为完整的试录文献。依据是科试录文献,考察清代初期武进士的外场成绩、籍贯分布、年龄构成、仕途发展等问题,对于研究清代武举制度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莆田学院学报》2015,(3):18-22
明代武举乡试属于明代武举的初级考试,与文举乡试相较而言,其发展呈现长期未确立且施行具有一定的间断性、长期未获高度重视,铨选资格缺失的特点。但与前朝武举乡试相比,明代武举乡试在规范性、可行性上得到空前强化,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同时,其发展与统治危机紧密相关的特征凸显。从总体上看,明代武举乡试的地位始终得不到提高。这既是明代武举乡试制度本身发展与明代社会政治形势发展变化的结果,也是统治者治国理念与国防政策偏离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7.
宋代武举考试分武艺和程文,程文考试是宋武举与唐武举的最大区别。宋武举程文分为《七书》大义和时务策论两种,策论要誊录、封弥;评定成绩时以策论为主,评选标准除参照文举的犯讳、错字外,更重视程文形式和是否“忠”。武举录取原则“策论定去留,弓马定高下”,体现了科举背后的中央集权思想力量在加强。  相似文献   

8.
唐朝武举制度的创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武则天创立武举的历史原因、武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创立武举的意叉。  相似文献   

9.
清代武举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与科举取士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自身民族特性的写照和反映。清代武举考试在嘉庆帝以前不但将文试与武试分开来进行,而且也比较重视文试的功能。武举中对各级考官的设置参照文举进行,在考试级别中也设有殿试一项,同时采取了复试的办法以搜罗人才,并借此严肃考风考纪。清代八旗宗室内部的官学与举业也同样以其民族性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科举,八旗内部无论是文试还是武试均恪守“祖制”,时刻保持本民族的尚武传统。就科举考试而言,清代武举与八旗官学和八旗科举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联系,它构成了清代科举文化与政治文化的时代特点与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0.
清朝末年,清政府深受内忧外患。地方督抚的权力开始膨胀,打破了清初的绝对皇帝权威,他们开始对旧有的武举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武举的存废问题上与清朝中央势力展开三个阶段的争夺:其一,督抚上奏,谨慎处理;其二,危机重重,有效采纳;其三,困境革新,废除武举。最终,清政府在地方督抚的强烈要求下废除了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的妇女服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平天国的服饰,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氛围的影响,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文化特点。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们还没有对太平天国妇女服饰进行过全面系统的专题研究。妇女服饰作为服饰中最丰富多彩的一页,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出太平天国独有的风格,直接生动地反映出太平天国固有的思想内涵、政治色彩、宗教信仰和文化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妇女参军作战和从事军事防御工作,展现了太平女军的风采,为太平天国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女军建制全,规模大,数量多,为世罕见。从女军的来源,参军的原因看,太平天国主张妇女参军作战,还只是战争条件下的一种客观需要;是为了解决广大妇女、儿童随军的需要;是太平天国“别男行女行”政策的必然结果;是解决太平军兵力少,不够用的需要;是广西客家妇女尚武习俗在天国中的一种自然延续和反映;广大妇女还只是作为“宗教战士”参军作战,根本谈不上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13.
《妇女与太平天国社会》一书,以太平天国是否实行男女平等政策,有没有形成妇女解放运动为研究主旨,对洪秀全的妇女思想、太平天国妇女的精神风貌,以及太平天国妇女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中的活动,作了翔实具体的考察,系统、全面地叙析了妇女的历史命运,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关于太平天国妇女与社会的研究专著。该书在谋篇布局上,采取纵横结合的分析框架,比较好地适合论旨要求;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历史学和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结合的方法,对太平天国妇女作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使全书在整体上显得丰满而有深度。资料丰富,评论客观公允。不失为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一部好书。  相似文献   

14.
太平军复克安庆后 ,积极开展根据地建设。安庆根据地成为太平天国统治时间最长 ,形势相对稳定的根据地之一。  相似文献   

15.
太平军在江西的十多年时间里,将革命的烈火几乎烧遍了江西的每个角落,造成很大的革命声势。但是,囿于当时的形势和农民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当其在战争实践中难以找到新的出路而不得不重新寻找封建体制的帮助,致使太平天国的优势难以获得制度上的保障而持久,由此给近代江西农村带来的积极的深层次的影响十分薄弱,最终丧失了江西这块重要的粮食补给区。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的进贡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在太平天国起义以前,人们就要向洪秀全进贡,洪秀全就开始收受礼品。起义之初,洪秀全等一再强调战胜缴获必须上交圣库。后来,不再强调,上行下效,愈演愈烈,贿赂公行,卖官鬻爵,政治腐败。史实证明,实行进贡制是太平天国终归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余治为晚清"善人"的典型。他出身于一个恪守传统伦理道德的乡村贫寒家庭,接受的是儒生阶层的以科举为人生价值取向的教育,因而他在思想与行为上表现出坚守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江南地区伦理秩序空前紊乱,以余治为代表的儒生阶层为了应对这种冲击与破坏,融汇佛道思想,吸纳江南的民间信仰,将传统的儒生价值观通俗化与普及化,为江南地区伦理秩序的恢复和重建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后期,宁波、绍兴、台州三郡分归属于三个不同的政治势力。绍兴归李秀成系统的来王陆顺德治理,台州属于李世贤势力范围,而宁波由隶属李世贤、但保持较大独立性的戴王黄呈忠、首王范汝增经略。太平天国在宁绍台地区的农村政治水平,总体停留在征贡阶段。这是因为:首先,三郡是在苏福省和嘉兴郡克服一年半后先后克复,又在一年多时间里相继失陷的,因此与苏福省和本省嘉兴相比,可供地方建设的安定政治环境较差,总体政治基础薄弱。其次,三郡主官受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的地方建设新思维影响较弱,基本的政治禀赋是征贡倾向,缺乏实施良性农村政治的意向和耐心。因此李秀成在苏州地区所倡导的着佃交粮和招业收租以及颁发田凭等政策,在三郡基本没有落实。  相似文献   

19.
洪秀全依靠平等的思想原则,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太平天国运动因此而发生发展起来。1853年定都南京后,他却抛弃了平等的思想原则,搞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失去了军心民心,太平天国运动因此由强至弱地衰败下去。可以说,平等原则是太平天国成败的双刃剑。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研究中关于妇女政策的性质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是一场妇女解放运动;不是一场妇女解放运动。近年来后者占了上风,而且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太平天国的女子教育较清末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它的局限性证明它不是一场妇女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