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贾雪峰被捕了!”一个消息在边陲伊犁传开了,人们奔走相告。“贾雪峰这条地头蛇,无恶不作,这种人不抓,党风难扭,民愤难平!”“如果不是‘周包公’,这条毒蛇准会滑脱啦!”嫉恶如仇人们说到的这位“包公”,就是伊犁日报记者周志卓。一个记者,为什么被人尊称为“包公”呢?他与贾雪峰被捕有何关系? 那是1983年秋,周志卓在特克斯草原采  相似文献   

2.
《伊犁日报》的袁棣一同志,是位颇有成就的老记者,除《伊犁日报》外,还经常从《新疆日报》、《人民日报》、《民族团结》等全疆全国性的报刊上看到他的名字。他有关伊犁地区的报道,字里行间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和草原的芳香。每每读到这些热情洋溢的文章,就想起他亲切而纯朴的面  相似文献   

3.
今年4月的一天,刚刚参加完共青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常委会返回伊宁市的新源县哈萨克族青年牧民毛里塔巴依,敲开了伊犁日报社一位汉族记者的家门。一进门,他就上前握住记者夫妇的手,用汉语说。“爸爸、妈妈,您的儿子回来了!”两位老人慈爱地抚摸着他的肩头,一边打量,一边问寒问暖。接着,两位老人开始按哈萨克习惯给他做起饭来。这两位老人是谁呢?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结下了这样深的骨肉之情呢?这,还得从二十五年前的一件事说起。1961年8月中旬,伊犁日报社汉族记者袁棣一赴新源县,采访  相似文献   

4.
《中国报刊报》1987年10月28日一版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时统宇同志的新闻特写《商恺伊犁行》,笔者读过此文,颇有感触。商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以60岁高龄赴西北调查研宄,一不坐飞机,二不住宾馆,三不出席宴会。在商恺去《伊犁日报》拿出名片时,报社同志大吃一惊!这样一位新闻界名人,竟是坐了一天半长途汽车,翻越七百多公里的天山,从乌鲁木齐一路颠簸来到伊犁。坐汽车走这条道,就是年轻人,下车后浑身都象散了架似的,何况是年逾花甲的人哩。到伊犁后,他执意不住高级宾馆,而是住在建设兵团农  相似文献   

5.
王亚楠.新疆伊犁州《伊犁晚报》总编辑。在这之前,他曾是一名教师。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他经历了从教师到报人的人生跨越。无论是从事教育工作还是成为职业报人的这十几年,尤其是在担任《伊犁晚报》总编辑三年来,他都在以突出的业务成绩和过硬的思想作风,反复诠释着一个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爱拼才会赢。  相似文献   

6.
在尼勒克县通讯员队伍里,阿依坦写的新闻报道数量多,内容好,可算得上是一名高产“冒尖户”。阿依坦的通讯报道,哪年都在六七十篇,别的不说,单他每年稿费收入也在400元以上,足可证明他在业余写作中付出的辛勤劳累。阿依坦是1983年开始为党报写稿的,10年之中,在全疆报纸、杂志上和电播里发表的700多篇新闻稿。这期间,阿依坦4次被《新疆日报》和《伊犁青少年报》评为优秀通讯员。阿依坦是加哈乌拉斯台乡哈语学校专教汉语的哈萨克族教师。他热爱  相似文献   

7.
正新疆石河子大学兵团屯垦戍边研究中心研究员杜宏春校勘的《伊犁将军马广奏稿校笺》,2016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伊犁将军是清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和回部之乱后设立的新疆地区最高军政官员,全称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至三十一年,马亮任伊犁将军,广福任伊犁副都统。该书是  相似文献   

8.
1990年9月15日,我们新华社新疆分社成立四十周年的时候,总社社长穆青来到了新疆,代表新华总社看望长期在边疆工作的同志们,又在乌鲁木齐、吐鲁番、石河子、伊犁等地进行了访问。我做了他的陪同。短短的十几天,我从他的采访和摄影活动中,感触到这位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士,对新闻事业上有着一种勤于耕耘和执着追求的精神。“我们记者应是美的使者”这是穆青在自治区新闻单位领导同志座谈会上讲的一句话。在新疆的日子里,他处处显露出记者的才华,努力发现美,精心追逐美。  相似文献   

9.
在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教职员工中,凡常读《解放军报》的人都会熟悉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学院政治部新闻干事张富强。小张到学院政治部一年时间,他的钻劲出了名。就是凭着坚忍不拔的钻劲,他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稿30多篇,被军报聘为特约通讯员,被总参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小张的钻劲是从挫折中引发的。刚大学毕业那阵儿,白天他和战友们学习训练,晚上研究报纸,奋笔疾书写稿件,连队熄灯,他就到“工具室”点上蜡烛继续写。哪知道,三个月过去了,他写了70余篇稿件,寄给报社后都泥牛入海,不见回音。看着一起到部队的同学都在别的岗位上干出了成…  相似文献   

10.
王亚楠,男,汉族,1961年生,1992年参加新闻工作,中共党员,现任伊犁晚报社总编辑,主任编辑职称。在伊犁新闻界,王亚楠以善于思考,勤于总结,敢于拼搏而闻名。当记者期间,他深入基层,采写最真实、最  相似文献   

11.
漫步汝南县城时,常会发现一位身体稍瘦的老人,走街穿巷,边问边记。有人说他“神经质”,有人叫他“新闻迷”。他就是年近七旬,闯过“五关”,热于新闻报道的离休教师张荣枢。张荣枢,1947年参加教育工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妻离子散。为躲避批斗,他背井离乡到大别深山要饭、牧羊、喂猪、开山近20年,吃尽  相似文献   

12.
创刊于1992年5月28日的《伊犁晚报》汉文版,于去年底经批准在全国公开发行。今年以来,报社领导和采编人员本着地委领导“立于全国晚报之林,努力办出自己特色”的意见,使这张在全国和自治区新闻评比中五次获奖的晚报进一步展现新面貌,受到读者的喜爱。 我是《伊犁晚报》汉文版的忠实读者,认为这家地州级晚报为自治区众多报纸中的佼佼者,在全国晚报中也并不逊色。《伊犁晚报》不但姓“晚”,而且姓“党”。它跟巾央精神紧,跟实际生活近,跟读者群众  相似文献   

13.
《伊犁晚报》创刊于1992年5月,原是伊犁地委机关报,后州、地合并后,《伊犁晚报》转型为一张生活服务类报纸。在18年的办报过程中,晚报一直遵循着“聚焦热点、关注民生、引导生活、服务百姓”的办报宗旨,并以“报纸质量是报社赖以生存的关键”为原则,注重抓好报纸质量、可读性、服务性,现《伊犁晚报》已深受当地百姓和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14.
人们称江苏省泅阳县新袁镇人武部部长刘述敏为“秀才部长”,是因为他不但把基层人武工作干得红红火火,连年得先进受表彰,而且他的一支笔也过得硬,是位“老新闻”,迄今他已在各类报刊上稿2200篇。刘述敏在部队时就是位小有名气的“上记者”,在部队7年时间平,他出黑板报、写广播稿、写各种材料,样样都来。正因为在部队的磨炼为他以后从事报道工作打下了扎实的文字功底。1986年他被县人武部挖去当报道员。到人武部后,他一边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认真自学业务书籍与马列理论,不断提高业务与政治理论水平.一边注重多写多练笔。到人武部第…  相似文献   

15.
报社每天都会收到大量来稿,其中读者来信占了很大比例。报社通常的做法是,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见诸报端,其余的分别转有关部门处理。报社把这些读者来信转出,似乎已尽了责任。但从实际情况看,转出去的往往石沉大海,收效甚微,一些单位根本不予理睬。怎么办?《伊犁日报》拿出了“绝招”——敲响了“催办钟声”。《伊犁日报》1988年11月4日二版在一条十分醒目的标题下端,编辑部亮出了鲜明的态度:“本报转请有关单位处理并要求回复的信件,不少单位本着对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及时做了处理,并答复了本报。但有些部门对来信不重视,转出后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本报从即日起,开辟“催办钟  相似文献   

16.
项桂泉至今仍记得16年前他首次向《巨化报》投稿时那种不好意思的感觉。他也绝对想不到,这会成为他日后人生道路发生转折的一个契机。数日之后,他接到了《巨化报》副刊编辑的一个电话,没过几天,他所投的那幅篆刻作品见了报。他当时所在的巨化建材厂行政科的头儿和同事们从报纸上看到了他的名字后,如同发现了“新大陆”:“想不到我们这位闷嘴葫芦小木匠还有这么一手!” 第二年,《巨化报》举办通讯员培训班,项桂泉便被厂里指派参加了学习,接着又到《巨化报》社实习了三个月时间,打下了他日后从事新闻工作的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钱笑平 《新闻天地》2011,(10):42-43
结婚一年后.24岁的陈勇准备当爸爸,他是安徽铜陵市铜官山区居民。2011年9月2日下午.夫妇二人到阳光社区办理《生殖服务保健证》。  相似文献   

18.
后悔余想     
虽然我没当几年记者,“后悔药”却吃了不少。最难以忘怀的,大约有这样两次。1980年春,我去伊犁采访,正是中央《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发布不久,新疆人民广播电台驻伊犁记者王龙生向我介绍说,伊宁县委书记李映华上任后,要求家人不收任何人送来的礼物,无论谁以什么理由给他送礼,他一概谢绝。如果有人乘他不在时送求,他一定设法退回。我和老王采访李映华同志时又了解到,他十分关心各族群众的疾苦,事迹也比较生动。我以《新书记的新作风》为题,写了一篇通讯,记叙李映华从不收礼和关心群众疾苦的事迹。过了很久,这篇原来千余字的稿子被删成一百来字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武警总部政治部正式批准8660部队后勤部业余报道员梁新亮破格提升为正连职警官,并授予上尉警衔。至此,这位在基层辛勤耕耘了13年的业余报道员,在新闻战线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1983年11月,梁新亮从山西晋城县应征入伍,来到了天山深处的橄榄绿警营。三个月紧张的新兵训练结束后,连队经考查,推选他当了一名业余报道员,并先后送他到师团参加报道员培训,不久,他就在新疆电台。《伊犁日报》等报纸电台见了搞,从此,“警营小记者”的雅号便在战友中传开了。鉴于他新闻工作的表现;1989年1月由战士改为志愿兵。十…  相似文献   

20.
翟丙军身高1.66米,体重90公斤,是一个典型的“胖兵”。10年前,一列火车将翟丙军从冀南平原载到辽东半岛,用他自己的话说:“从此,我便踏上了军旅之路,也踏上了一条用笔来倾诉内心孤独寂寞惶恐或者愉悦欢欣甜蜜的业余创作之路。”1999年春节前,翟丙军在回家探亲的火车上,突然萌发了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他翻来覆去难以入眠,通过深入构思,最后决定要写一篇反映当代军人婚姻爱情和现实生活的小说。到老家魏县县城后,他没有急着回农村家里看望父母,却乘车到他几个要好的战友家中,采访军嫂去了,而且一去就是十多天,回到家时已是大年除夕。归队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