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高科技在电视领域被创造性的运用,特别是自从电视界产生了诸如《望长城》之类的现场报道纪实片以后,电视记者纷纷由步入现场,进而到步入画面,大量的现场报道给观众提供了更为真实、快捷的信息,使电视节目突破了干人一面、万口一腔的模式,不断从幼稚走向成熟。 与此同时,大量的现场报道也把记者的镜前采访一览无余地实录出来,记者的风度气质、情绪表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的新闻学者、作家杰克·海敦认为:“新闻事业是一个人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为基础写成的。”①电视新闻采访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镜前采访。电规新闻不仅要传播记者获知的语言信息,而且会把记者与被采访者的谈话共时空地展示给观众。由于记者的形象或语言(问话)要展露给观众、采访活动中采访者的每一个细小的失误都可能招致新闻传播的失败。电视新闻采访的可改性差,采访时的提问和答话,往往被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和编进新闻片中,或者直接传播出去。采访具有极高…  相似文献   

3.
提问,是一切新闻采访活动的基础,往往成为决定采访是否成功的关键。 采访中,记者要问得有水平的确不容易。老记者周孝庵在《访问》一文中指出:“访问不难,发问实难。”著名记者柯天也深有同感。他在《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一文中指出:“采访是一种应世最高的艺术,也是新闻最微妙而又最困难的技术。”而这所有的困难在担任采访提问任务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道理很简单:广播、报纸等传媒中,记者若提问不当,尚能加以隐藏。而电视节目主持人提问的表现让观众一览无余。鉴于电视的“放大功能”,还会对提问时“精彩”或“拙劣”加以夸张,所以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提问敏感起来,并自觉地将提问水平纳入衡量主持人整体水平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体裁之一。电视台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它是由记者“采摄合一”向“采摄分离”发展,记者直接“出镜头”——在镜头前采访,这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在西方,现场报道意思为“在镜前报道”,或“站着报道”。  相似文献   

5.
“怎样树立好出镜记者的采访形象”。本文仅从三方面谈电视出镜记者树立良好采访形象的方法和途径。把握观众的审美度,塑造良好的形象 电视记者镜头前的采访,将记者的采访过程和形象暴露无遗的袒露在观众前面。此刻他的角度具有社会性,代表的是电视台和观众,不仅关系到采访任务的完成.还会直接关系到观众的心理。  相似文献   

6.
电视采访与其他采访形式最大的区别就是镜前采访。电视记者作现场报道、现场采访或者人物访谈类节目等,都要进行镜前采访。镜前采访要求记者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譬如:要善于营造情感氛围,要善于观察、熟练掌握提问技巧等等。这些内容已有不少文章专门加以探讨,在此不再加以赘述。这里主要谈谈电视记者镜前采访的形象问题。屏幕形象是电视记者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综合体现,是“形”“神”的有机统一。这里必须强调地是,电视记者在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采访作为电视记的职业活动,始终贯穿在电视记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和了解、判断其新闻价值及其搜集选择报道素材,酝酿新闻主题的全过程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纸、广播新闻采访相比,有共性的一面,但也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在共性方面,三都要遵循新闻采访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在个性方面,电视新闻采访与字、广播的最大区别就是镜前采访,它把电视记的采访活动直接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使记的采访活动由单一的采集手段拓展为一种表现手  相似文献   

8.
这次第27届奥运会,《南京日报》的 “奥运特刊”设立由读者和观众参与的“奥运点评”和“网友笔会”等栏目,我在编辑中出人意料地得到许多体育迷对此次CCTV转播和采访的“炮轰般”的批评意见,记录在案,感到对新闻采访实践很有借鉴意义。 采访前必须充分准备 最先引起观众和读者很大反感的就是在中国选手夺金后,CCTV记者不着边际、下篇一律的问话。比如陶璐娜夺首金后,本来好不容易盼到五星红旗升起、国歌奏响的中国观众,想听听陶璐娜朴素的心里话,却没料想被CCTV记者莫名其妙的采访问话给搅乱了。读者郑振给本报来信…  相似文献   

9.
关于“预采访”的概念理解一般来说,文字记者的采访可以笼统地看做是为写作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是为完成某一文字作品所做的必要准备。电视记者的采访则复杂一些。电视记者的一部分采访被称为“镜前采访”。这部分采访被摄录设备“记录”下来,通常就直接用作节目的素材,成为节目的重要构成。如现场报道、人物专访等,其所展示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电视采访过程。可以说,镜前采访是电视采访最具特色的部分,它使记者的采访由单纯的采集手段,部分地转变为报道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另一类采访则与文字记者的采访相类似,它一般无需电子摄录设备…  相似文献   

10.
电视最强大的地方在于真实,而真实最强大的地方在于现场。在西方,现场报道被称为"镜前报道"或"站着报道",通过记者身临其境的"镜前"新闻叙述,以及对当事人现场的采访,以声音和图像的双重优势,使观众产生同步感、现场感、亲近感和参与感,这种现场报道方式受到观众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1.
质疑是记者的职业要求,但也是一种独特的采访风格。我在采访的时候,很少按照采访对象的意思“顺毛捋”,反而是“逆毛捋”,我不会跟采访对象站在同一个立场,而是站在与采访对象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立场,这个立场代表着在这期节目里没有发言权的另一方新闻当事人,也代表着电视机前的观众,观众是我和采访对象之外的第三方。我在采访中很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电视镜前采访由于具有极强的实证性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电视新闻报道中,但要做好镜前采访又是相当不容易的.镜前采访要做得完美、深刻,不仅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选题、构思、挑选合适的采访对象等,还要求记者有丰富的临场经验和较高的提问技巧.如何把握现场镜前采访呢?  相似文献   

13.
仲启明 《记者摇篮》2001,(10):24-24
现场采访是指记者置身事件性新闻的现场环境中,伴随事态的发展进程同步进行,边观察、边叙述、边提问、边倾听的采访方式。在现场采访中,记者的表情与观众的感受是同步的,情绪随着事件现场的时空变化而起伏跌荡。记者的言行举止操纵和影响着观众,调动着观众的情绪。那么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把新闻事件圆满地报道给观众呢?  相似文献   

14.
李冰 《声屏世界》2007,(9):26-27
“我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管空气。”这是《东方时空》记者偷拍到的山东一个法官霸气冲天的“宣告”,让全国的观众强烈地感受到隐性采访的震撼和真实。一时间,隐性采访成了全国电视媒体的宠儿。然而,隐性采访犹如一柄双刃剑,媒体在享受掌声的同时,运用隐性采访不当所引发的纠纷和官司也让媒体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5.
在人们的印象中,电视采访一般是由一个人扛着摄像机拍,另一个采访者拿着话筒出现在画面上的。但是,随着摄像机的摄录一体化和数字化的出现,现在的电视采访只需一个人完成了,他既扛着摄像机拍,同时也向采访对象发问。在电视画面上,记者(主持人)不见了。因而有的学者把这种节目叫做隐性主持人节目。隐性主持人藏身于摄像机之后,既主持节目,又控制现场,是声画同步摄录的操纵者。 在这种节目中,隐性主持人往往采用抓拍、抢拍的手法,站在观众的角度与采访对象“面对面”地交流,最大限度地缩短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较之传统主…  相似文献   

16.
与公开采访相对而言,“暗访”属于一种隐性采访方式,是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采访方式之一。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暗访”在帮助记者实现针砭时弊、惩恶扬善目的同时,也给记者带来纠纷甚至诉讼。因此,记者“暗访”前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对记者顺利、灵活地进行“暗访”,并在”暗访”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在这里,笔者从几个方面做一个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镜前同期声采访是记者以主持人身份出现,在摄象机镜头前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的采访方式。因为镜前同期声大都是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所以,又有人称之为现场采访。电视同期声采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电视采访方式。主持人采访时的声音与画面同步录制,记者的采访过程,已经不仅仅是调查的过程,而是直接成为报道的手段。镜前采访无处不在,这句国际电视界流行的话,充分说明了电视同期声采访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电视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采访和发掘事实与信息的调查研究活动,也是电视报道节播的表现手法之一。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所主持的“焦点访谈”节目,以及她所主持的采访活动,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采访已不仅仅是新闻节目传播的基础,它而且渗透于各种类型的节目之中。现场采访启动了节目同观众双向交流的“输通系统”,因而,良好的采访技巧,改变了记者传统的形象,给观众留下智慧、机敏的印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记者(主持人)的采访活动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物,今天采访的是农民,明天可能会去采访一位工人或干部,…  相似文献   

19.
近年,在报纸,刊物甚至电视上,读者,观众经常读到,看到一些记者亲临现场的采访报道,这些报道真实,自然,亲切,可读性,可视性很高,在新闻界,这种报道方式被称作“体验式报道”,体验式报道的前提条件是体验式采访,所谓体验式采访,就是记者亲自体验采访对象,新闻事件,新闻现场的采访方法,然后,记者把这种亲身体验的情况,过程直接写进报道的作品,就是体验式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20.
冯佳 《视听界》2009,(6):104-105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通过记者身临其境的“镜前”叙述及对当事人或有关人员的现场采访,以声音和图像的双重优势,使观众产生同步感、现场感和参与感。但是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和电视荧屏上总能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现场报道,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伪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