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发展中国家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制约表现为“非独立性”:以内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尚未达到能够放弃全部或部分经济主权以达到经济联合的目的;同时,不少东亚发展中国家以摆脱发达国家经济控制为目的来参与经济合作,这就让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两难境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调。同时,处理好区内区外各方面的敏感的政治经济关系也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各项改革事业中,对外经济交往同样也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科学发展现在中国一东盟合作中的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在中国一东盟合作中的落实。不仅有利于减少经济一体化可能带来的社会成本,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也有利于消除“中国成胁论”,推动“和谐东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经济目前已走向机制性整合,即通过构建两岸协定性经济合作制度框架,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已是必然趋势。在目前合作的基础上,通过两岸当局授权、民间协商,组建多个经济类别的共同委员会,签署相关合作协定;在不违背WTO规则的前提下,签订“两岸自由贸易区”性质的协定,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的机制性建设;两岸应逐步达成关税同盟.最终形成两岸共同市场。  相似文献   

4.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我们绝对不应遗忘如何让台资在这区域中发挥作用,就像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绝对不会忘记香港一样。长三角对台资而言是最具潜力的区域,也是两岸经济融合最理想的区域。因此,论文提出“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这一概念,作为两岸新一轮经贸合作的突破口,建立起“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区合作委员会”的新机制,作为两岸经济新的融合模式,提高两岸经济共同发展水平,以改变台资在长三角自行发展的无序状态,让台资与“十一五”发展规划相结合,使台资从走向长三角,然后共同走向世界,形成两岸共同的品牌与市场,化解岛内自我封闭的“台独”意识,使两岸经济乃至两岸政治在长三角创造一个更新的关系。上海有责任为台资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去设计一个战略,就如福建制造“海西计划”概念一样,去占领未来两岸经贸整合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5.
区域主义(一译“地区主义”)于二十世纪在欧洲得到了较好体现,但东亚区域主义将在自由贸易区建成后面临一个发展的瓶颈。这主要是由于东亚区域主义自身的脆弱性和东亚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共同造成的。中国战略机遇期内能否通过有效的双边外交解开周边外交中的“疙瘩”、增进东亚区域主义的认同、更好地以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身份参与东亚事务,决定了中国国家利益能否得到充分实现。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6.
《师道》2013,(7):23-25
“两岸四地暨新加坡语文课程交流活动”始于2007年,意在推动两岸四地暨新加坡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交流与研究。第一届、第三届主题为中国古今散文诗歌的“同文异教”,第二届为“金庸作品与语文课程”,第四届为“资深教师课堂”,第五届为“语言推广研修一通用语与方言的古诗词朗读教学”.第六届则为“创意教学”。  相似文献   

7.
16-18世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贸易体系,构成了“最初的全球化”图景,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框架,是一个值得引起认真思考的模式。通过对20世纪战争、革命和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经验的审视,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20世纪最后几十年中国在东亚巨变和世界发展中的位置及其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8.
两岸经贸关系自1979年开始交往以来,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两岸经贸的发展,特别是台资企业在大陆的迅速崛起,在台湾岛内引起了不小的联动效应,如工商企业“投资热”一波胜过一波,民众各界“登陆潮”一浪高过一浪,朝野党团推动两岸“三通”前仆后继,台湾当局“戒急用忍”戒不住两岸经济融合等。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两岸人民的密切往来和经济的更加融合,台湾同胞最终会在事关台湾前途的重大问题上做出正确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东亚合作中存在着许多重大的利益。通过东亚合作,除了可以把东亚经营成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立足点和根据地之外,在具体的利益方面,还有助于为中国提供一个安全的周边环境,维护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在东亚拓展空间,以及推进中国西部大开发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迅速,但东亚国家之间存在着经济、政治、社会等巨大差别、历史的纠葛与现实的矛盾,因而东亚地区主义的构建应该以正视差别、共容共存,求同存异、共享共荣为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东亚认同”意识,正确处理中日关系、重视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作用,促进东亚合作各项机制的融合,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  相似文献   

11.
"两岸一中"与台湾海峡经济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海峡两岸十几年来经贸发展迅速,台湾经济与祖国大陆经济关联密切.正在形成的东亚经济一体化"10 1"和"10 3",将进一步削弱台湾的经济竞争力,台湾经济只有融入祖国大陆经济才有出路,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反分裂国家法>已经从法理上确认要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由海峡东岸的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以及浙江南部、广东东部、腹地江西中东部地区构建成的台湾海峡经济区,也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二战"结束后,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和赶超发达国家,刚刚摆脱西方大国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东亚各国在相似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依据本国国情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东亚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东亚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但该模式能为东亚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出路吗?因此,本文将以"依附论"为解释工具,对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成因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并预测该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东亚模式的争议与我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亚模式是否存在,是近年来特别是东亚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学术界争议颇大的问题之一。本文认为,促进东亚经济腾飞的基本要素即东亚模式。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可分经济、政治、文化三种类别,每一类模式中均有诸多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特征。但与西方欧美成熟模式相比,东亚模式仍处于初期阶段,经金融危机考验后需要经过整合而成为第二代发展模式。不能用西方现代的模式标准来衡量东亚刚刚起步的模式。应从思维方式上抛弃历史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许多经济学家都在分析哈萨克斯坦借鉴最成功经济改革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分析亚洲"龙"与"虎"经济发展的特点自身优势加上政府深思熟虑的运作;哈国自身优势不足,工业化脱离本国实际.二者对比得出"雪豹"不可照搬外国经验.  相似文献   

15.
菲律宾的民族起源和民族发展与东南亚和东亚民族发展有紧密的联系,但同时又显露出与这个区域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定区别;与其他亚洲相邻的国家相比,菲律宾民族在发展中很大程度上受到欧洲和美洲殖民者文化的影响,但这些并没有深刻地影响到菲律宾民族的独具风格的文化的本质;不能否认宗教(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因素在菲律宾民族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菲律宾人是民族文化融合的典型例子;必须注意到华人在菲律宾民族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现代菲律宾民族正在向形成一个统一民族的道路上逐渐推进。  相似文献   

16.
保山地处东亚、南亚、东南亚的结合点,是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通往以印度为主的南亚国家最便捷、最经济的陆路通商口岸。在滇缅印这条通道中,保山一直是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改革开放30年来,保山经济获得飞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胡锦涛总书记桥头堡战略的提出,让保山明确了今后的发展目标——把保山建设成为面向南亚的区域性商贸中心,促进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在政治剧变后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经济职能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环绕此问题,来自政界和学界的许多人士都注意到一点:东欧转轨国家是否可以借鉴东亚模式的“强政府”?各方面对此众说不一。事实上,东亚模式与东欧转轨国家的经济、社会条件虽有一些共同之点,但差异是明显的。东欧国家可以学习东亚经济起飞的成功案例,但不能简单地借鉴东亚模式的“强政府”。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经济增长率最高的焦点,创造了备受世人瞩目和赞誉的"亚洲奇迹"。然而,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导致严重社会分化的出现,经济社会发展仍保持相对均衡。这种现象一举打破了美国学者库兹涅茨提出的"倒U型曲线"理论,在经济取得长期高速增长的同时能够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公平成为东亚经济奇迹的一个显著特征。东亚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样一种发展模式,究其原因,与东亚国家和地区所实行的经济社会政策不可分割,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工业发展模式、教育体制、财政金融政策等内容。东亚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双赢"的发展模式,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并重,重视教育在调节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总体上,世界经济呈现不对称的"哑铃型"的空间结构,发展中国家整体沿着这条"发展链"演进的路径与绩效受到这种世界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本文对发展中国家东亚"四小龙"与拉美国家的战后经济发展历程与绩效作了比较,论述了东亚"四小龙"成功经验的推广具有局限性及世界经济空间结构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