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释“孝”     
"孝"字最早见于金文,西周语料中,"孝"的对象全为死去的先祖考妣,结合"孝"的字形,可以得出"孝"的本义是专门针对先祖考妣的祭祀,其行为主体是宗子,行为对象是先祖考妣。当这种行为的主体和对象都发生改变时,"孝"就由"祭祀"引申出"善事父母"义,成为"孝"的核心义项,并进一步引申出其他义项。"善事父母"这一行为的中心义素由"行为"变成"人"的时候,"孝"就由"善事父母"引申出"孝顺的人"。当"善事父母"中的限定义素减少,只保留了一个义素"善","善事父母"引申出"一切善德的通称"。"善事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是在物质上对父母进行赡养,因此,"善事父母"又引申出"畜养保育"义。"善事父母"的主要内涵是关于子女怎样对待健在的父母的,当父母去世后,这一行为就延续为子女如何对待过世的父母,"善事父母"又转移为"和丧事有关的一切活动"。  相似文献   

2.
今人所言“孝敬”、“孝顺”等词,内中积淀有丰富的儒学内涵,需要我们细加体味。《说文》云:“孝,善事父母者。”言简而意赅,切中“孝”的两大要件:“孝”的对象——父母及“孝”所应持的情感态度——“善事”(很好的侍奉)。至于如何“善事”,一言以蔽之,  相似文献   

3.
"孝"的词义源流发展经历了以下过程:人类"孝"意识的起源、发展和成熟导致了"孝"最初意义的形成;"孝"字产生之初的本义为"善事父母";"孝"词义在后世逐渐引申出多个义项;我国当代的"孝"是对传统"孝"的辩证继承。  相似文献   

4.
孝的含义,一般认为是善事父母。《尚书·尧典》说:“克谐以孝”。《尔雅·释训》说:“善事父母为孝”。孝的产生基于两个条件:其一,以血缘而产生的“亲亲关系”以及对这种血缘亲族关系认识的提高;其二,私有制的产生、个体家庭经济的形成及其与此相联系的家庭中权利和义务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明社会之前,劳动产品的分配,极不丰富。宗亲之间,只有血缘关系的延续,没有私有财产的授受。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意识形态中,不会有所谓“孝”的概念产生。 “孝”的产生,应该在一夫一妻制家庭建立之后。《说文》:“孝,善事父母者。”没有一夫一妻制的家庭,谈不上什么“善事父母”,谈不上有什么“孝”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首,百教孝为始",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建立在孝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如今"孝"的传统美德在中学生身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所以,孝文化教育不可忽视。现代孝文化的内容体系包括善事父母、尊老爱幼、立身行道、热爱祖国和爱护生命。孝文化融入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包括:全面、深入地认识孝文化;自觉、有效地践行孝文化。  相似文献   

7.
孝道漫谈     
笨子 《班主任之友》2007,(10):58-59
人老了弯腰弓背,手拄拐杖,老态龙钟,古人据此创造"孝"字──上老下子作服侍状。孝在《说文解字》中被释为"善事父母者"。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踪迹可以寻觅到上古时期。  相似文献   

8.
受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诂书《尔雅》的影响,许慎《说文解字》中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者。至此之后,“善事”成了“孝”字的本义,“孝”字成了孝道的专用文字。然而,“孝”的原始涵义并非如此。本文从古汉字字型结构的文化蕴涵,以及从两周金文、《诗经》、《仪礼》等较早的上古文献中加以考证“孝”字的本义。  相似文献   

9.
连鹭霞 《海外英语》2012,(23):185-186,203
《辞海》中注释"善事父母曰孝",这是中国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中国自古就提出"孝道",并产生和发展出独特而纯粹的"孝"文化;然而,西方因注重个性和自我的文化氛围,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待老"文化。中西"孝"文化是开展不同的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孝"的本质,取长补短,促进中国孝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想从儒家思想对中国农村人口发展的影响出发,探讨农村人口控制的途径。儒家学派以“仁”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人口思想也是围绕着“仁”而展开的。孔子曾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认为孝弟(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是“仁”的根本:孔子又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曾子也说:“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之北海  相似文献   

11.
古曰:"百善孝为先。"《说文解字》中对"孝"字作了这样的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的是金文的"孝"字上部很像一位伛偻身子的老  相似文献   

12.
唐代人较为重视孝道,特别是“善事父母”。由于权利的严重畸变,皇族内部少有孝慈亲情,皇帝为孝子者少,但不倡孝者无,二者并行无碍。  相似文献   

13.
高中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当今在高中阶段出现的援交、自杀、不尊重师长等现象与我们只注重高考,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做人教育这一现象正相关。那么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怎样从立足历史课堂,渗透德育特别是孝文化教育,发挥历史课堂的美育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孝"文化的考点渗透。1.商代的"孝"。"孝"在甲骨文中原义为"奉先思孝"。"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吻合,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相似文献   

14.
李超 《辅导员》2011,(29):42
为了大力培育和弘扬敬老孝老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关心关爱老人的良好风尚,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峨山镇左庄联合小学向全校师生发出"敬老孝老、把孝心献给父母"的倡议书。倡议书指出,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侍。心就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恭敬、真诚、孝顺父母。侍就是善体父母的辛劳去照顾父母,尽心尽力地  相似文献   

15.
师:请大家先看一道作文试题——孝顺父母为中华民族传统之美德,《荀子·大略》中指出:"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礼记·中庸》中也载:"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意思是说,孝顺就是善事父母,尽心侍奉父母,顺从父母,尊重父母,关心体贴父母。由此看来,孝顺父母是儿女的本分,是晚辈应尽的义务。请你以"孝顺父母"为题,写一篇450字左右的文章。生:这是一篇要求我们写家庭生活的作文。  相似文献   

16.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直被大力提倡。甚至有人说只要恢复了孝道,社会风气就能变好,道德水平就能得到提高。针对这个观点,本文将选取与"孝"及"孝道"有关的文字为视角,以我们祖先创立这些文字为源头,探究其流变的过程,回到人、回到历史,然后再重新出发,以展望未来,探究本质,探讨何谓"孝"、何谓"孝道",以及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该不该提倡"孝道"。  相似文献   

17.
一许慎《说文解字》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甲骨文的“孝”字,像一曲背老人手抚幼子之头,表示长辈对晚辈的亲爱之意。西周铭文中,“孝”被定义为“追思”“孝祀”“孝养”。中华天道信仰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民族的组织单元,对于人类社会稳定与发展,举足轻重。人是家庭的元素,“人”的基本要求,在于其最大程度地维系家庭和谐。欲达此目的,“人”首先必须践行“孝道”。  相似文献   

18.
浅析《论语》中的“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的“孝”不仅保持了“善事父母”的本义 ,更强调了其在人文关系中的地位 ,为尽孝与尽忠之间找到了责任心这个契合点 ;并进一步充实孝的内容 ,使之系统化 ,孝不但要养亲 ,还要敬亲爱亲 ,愉色而养 ,真正成为道德需要 ;最后还赋予孝以政治内涵 ,孝最终指向忠 ,为君王治理天下服务。全面正确地理解《论语》中的孝 ,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对它扬弃 ,也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先秦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外延,认为先秦儒家孝文化体现在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家庭层面为善事父母,社会层面为以孝治国与泛爱人。指出吸取先秦儒家孝文化的时代意义。提出当代弘扬先秦儒家孝文化的举措:从孝入手,推行孝育,实行孝治,创设爱的氛围并着力加强个人诚信建设,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刘煜 《中学教育》2008,(7):25-26
“孝”是一种已融入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传统美德。《说文解字》解释“孝”是“善事父母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子女敬爱奉养父母的行为。改革开放后,传统道德,包括“孝”的涵义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梳理。很多学校开展了感恩父母的教育活动。但是,当前青少年的道德素养还是不容乐观,在学校教育中全面系统地提倡“孝道”,仍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