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目标]本节是表现手法鉴赏课,学习目标是:1.探究人物细节描写的各类方法及作用;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内心世界及精神品质。[课前阅读]第三单元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七年级(下)3——《仰望星空》中“写出精彩人生”模块。[课前准备](一)1.复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2.了解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人物的细节描写涵盖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等。)(二)要求:1.通读“推荐阅读篇目”中的文章,勾画出描写人物的句子,分析人物性格,准备课上与同学交流:2.这些精彩的人物描写,是否打动了你?请你在脑海中勾勒出他们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作者在充分掌握杭州“儿尾”方言特点的情况下,非常熟练地、巧妙地运用“儿尾”方言来描写人物。一、用“儿尾”方言来描写人物外貌;二、用“儿尾”方言描写人物穿戴;三、用“儿尾”方言描写人物语言。  相似文献   

3.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写人记事常用的手法之一。它是一种正面写尽,荡开笔墨,换一个角度,间接再写的一种描写方法。这种烘托的方法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读者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丰富描写对象,达到“未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纵览中学语文课文,侧面描写有多种类型:(一)正衬式侧面描写用同类事物或人物正面衬托所要写的事物或人物,是谓正衬式侧面描写。此法犹如古人所云“水涨船高船更高”。例如高中第四册课文《明湖居听书》,为了刻划民间艺人“白妞”王小玉形象,用其同类(徒弟)“琴师”、“黑妞”…  相似文献   

4.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年),奥地利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之一。他的名篇《豹》写于1902年,用德文写成,《豹》以对“客观的忠实描写”著称,被看作是“咏物诗”创作的扛鼎之作。在论及此诗时.台湾诗人叶泥给予极高的评价.称赞它“不仅是正确地描写对象与感受.而且通过对象刻画出其内心的世界。并攫出其根源深处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始终要关注三个问题:用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师用书真的只是教学“参考”书,文本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依据教参而不囿于教参,出得了教参,入得了文本,就有我们的事情可做。下面对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进行例说。林黛玉进贾府,是小说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的人物和环境做第一次直接的描写。其描写人物出场,历来受到高度赞誉。“讲授中应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重点,体会《红楼梦》一书的反封建意义”(教参“教学建议·三”)。“宝玉出场”其实是落实上面“教学建议”的最好的材料,只可惜教参“…  相似文献   

6.
《长亭送别》选自王实甫《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西厢记》描写了薄薄和张洪大胆背叛封建道德,为争取幸福婚姻而进行曲折艰难的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在婚姻问题上,作者借张珙之口,响亮地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替同”的口号,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婚姻势力,亮出了一面与封建礼教完全不同的旗帜。《西厢记)历史上被誉为元杂剧中“夺魁”、“压卷”(王世贞《曲藻》)的作品,其成功之处在于人物高度集中、故事单纯;但人物形象却丰满感人,其原因在于作家王实有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发掘上。作家在深入把握人物思…  相似文献   

7.
诗骚短札     
有女如云《诗经·郑风·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传》曰:“如云,言众多也。”《齐风·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云”,《传》曰:“如云,言盛也。”《鄘风·君子偕老》:“鬓发如云”,《传》曰:“如云,言美长也。”《大雅·韩奕》:“诸娣从之,祁祁如云”,《传》曰:“言众多也。”《诗》中以“云”喻女者凡此四则,自毛氏而降,至郑《笺》,至《集传》,至清代诸大家,对如云的解释都是如此。而诗人何以以“云”喻女,则不得而知。我以为,用“云”描写女性,当根植于中国人对女性审美之着眼点。中国人同西方人对女性审美着眼点之不同,首先在于中国人看重的是美人的光彩,尤其是面部的光泽,西方人看重的则是形体之曲线。这一点,从古人对女性描写的一些词语可以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有很多诗、词,其作用非常多也是其他表现形式难以替代的。它们分别不同有揭示主题和主要情节,刻画形象,描写景物,评价人物事件等作用。  相似文献   

9.
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在评论《水浒》的艺术成就时,曾经颇中肯綮地指出:“《永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真是绝其本事。”鲁迅先生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水浒》的人物语言描写是极为成功的。《水浒》人物语言描写,究竟成功在哪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开宗明义宣称其书“大旨不过谈情,亦只是实录其事”;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也认为《红楼梦》的人物描写“其要点在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不大相同,所以其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从全书的人物描写来看,曹雪芹的“实录其事”的创作原则得到完美的实现;鲁迅先生的“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是中肯、恰当、确切之评。《红楼梦》确是一部位于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之高峰,列于世界文学现实主义之尖端的伟大杰作。  相似文献   

11.
【课例片段】《孙权劝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师:我们:大家来品味文中四处人物语言描写的句子。老师认:勾,这四处最能体现人物的思想情感。老师发现.其中有一处“日”字前用了一个修饰语“大惊”.表现出了鲁肃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请问:鲁肃为什么会“大惊”?  相似文献   

12.
冰心《关于女人》一书具有鲜明的写作特点 :肖像描写“画龙点睛” ;细节描写栩栩如生 ;对话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对比”、“反差”手法突现主题。  相似文献   

13.
【课例片段】《孙权劝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师:我们:大家来品味文中四处人物语言描写的句子。老师认:勾,这四处最能体现人物的思想情感。老师发现.其中有一处“日”字前用了一个修饰语“大惊”.表现出了鲁肃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请问:鲁肃为什么会“大惊”?  相似文献   

14.
王音 《考试周刊》2010,(47):27-28
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以下简称《军规》)中描写了一场虚构的美德战争,但作者真正感兴趣的是“官僚权力机构中的个人关系”,而不是战争。为此,海勒从人物角度人手,对小说的结构作了巧妙安排。全书四十二章中有三十七章以人物命题,每一章重点描写一个人物,每一个人物又都有相对独立的故事,使整部作品构成一个密集庞大、有纲有目的人物关系网。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许许多姿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形象。茅盾先生说:“《水浒传》的人物描写,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所谓一百单八人个个面目不同。”《读(水浒)的结构和人物》)。《水浒传》描写人物的方法很多,作者不仅把人物放在尖锐的斗争之中,紧扣人物的身份和经历,通过人物的言行展示人物的性格,而且给人物加上一定的绰号和赞语,使人物在读者的心目中活起来,大有呼之欲出的感觉。凡读过《水浒传》的人,决不会忘记作者给他笔下人物所取的绰号。所谓绰号,就是指抓住人物的某些特征,给人物取的名号,是一种近于诙谐戏谊的…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教学中,我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用几个字来概括,就是精、深、博、雅。所谓精,我的理解是:一课的重点难点精讲,其它略讲或不讲;一个单元每课有侧重地精讲,其它略讲或不讲。根据赞可夫“高速度”的教学原则,我尽量不搞“重复劳动”,而是使教学节奏加快,扩大每堂课的信息量。如高中第三册第四单元的小说,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祝福》我侧重讲肖像描写、环境描写;《守财奴》侧重讲细节描写、人物对话;《母亲》侧重讲心理描写;《装在套子里的人》侧重讲讽刺手法的运用。由于各有侧重,一个单元学完以后,同学们对小说塑造人物  相似文献   

17.
传记,它是一种记叙人物生平史的记传性散文,它的形成不会晚于秦汉。乔象钟等人在《中国古典传记·前言》中说:“传记文学的正式登上舞台是在西汉中叶的武帝时期。”这显然是将《史记》的问世同传记文学划上等号。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说:“至司马迁的《史记》产生以后,我国正式出现了以人物为描写中心的史传文。”若把《史记》的问世同史传文联系起来说“正式出现了”,那还不失为一说。不少人认为“以人物为描写中心”的传记或类传记文也始于《史记》那就失诸偏颇了。史传应属传记的一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段宝林同志在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取得的主要成果作了全面深入的概括、分析和评价 ,认为段的民间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中国民间文学概要》有出版早、学术信息量大等七大特色 ;段对笑话学的研究所取得的“正面喜剧人物”这一成果是开创性的 ;段对民间诗律的研究 ,其成果——《民间诗律》、《中外民间诗律》、《古今民间诗律》则是这一领域研究的奠基之作。而段氏对民俗学研究的突出贡献是发现了“六维立体思维”、“民俗趋美律”;段氏学术研究的两大闪光点之一的《民俗大典编写提纲》,既总结了中国学者们的学术成果与经验 ,又继承了中国“描写民俗学”的优良传统 ,有发展 ,有新意等  相似文献   

19.
《红岩》叙述上的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读《红岩》文本,我发现小说在叙述上有如下几个特点,并尝试追寻其具体成因。 (一)全知全能的叙述视点。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叙述者往往通过其他人物的眼睛来描写刻画所要塑造的人物。在这个过程中,叙述者似乎是“隐匿”消失了,但是这个要塑造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一人物的外貌描写具有模糊性虽然鲜明的人物形象要求人物具有鲜明的外貌表现,但是用语言文字进行的外貌描写非同摄影,却排斥“具体”、“鲜明”、“确定”的语言。康德说:“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康德传》115页)。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用具体确定的语言进行具体明晰的外貌描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