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22年12月27日,巴斯德生于法国的多尔。父亲是一位制革工人,母亲也没受过什么教育,但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不惜借债支持巴斯德上学。巴斯德幼年在学校时,最初成绩并不好,但他懂得求学不易,下决心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他对每个问题,都要彻底弄明白才肯罢休。  相似文献   

2.
张铭 《金秋科苑》2009,(5):46-48
1822年12月27日,巴斯德生于法国的多尔。父亲是一位制革工人,母亲也没受过什么教育,但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不惜借债支持巴斯德上学。巴斯德幼年在学校时,最初成绩并不好,但他懂得求学不易,下决心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他对每个问题,都要彻底弄明白才肯罢休。  相似文献   

3.
抗生素(Antibiotics),又称做抗生性物质(Anti-biotic substance),是一种微生物(细菌、霉菌、酵母菌、放射状菌等)所分泌的化学物质,对于其他的微生物,具有专对性的遏制生长的作用。这种化学物质如果能够提制纯净,即成为有强效的抗菌药物。抗生素是近年来医学上一个重要的新发明,例如青霉素,即为其中著名的一种。最早创立抗生素学说的人,是细菌学的鼻祖巴斯德氏,他在1877年的时候,就设想利用微生物间的“残克现象”(Antagenism),来扑灭细菌性的传染病。微生物的残克现象最早是在土壤中发现的,在土壤中生存着有许多对人类无害的细菌,这些细菌对于和他们不同种的传  相似文献   

4.
求学时代1822年12月27日,巴斯德生于法国的多尔。父亲是一位制革工人,母亲也没受过什么教育,但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不惜借债支持巴斯德上学。巴斯德幼年在校时,最初成绩并不好,但他懂得求学不易,下决心努力学习。  相似文献   

5.
《科学中国》2006,(10):1-1
微生物理论 几个世纪以来,尽管不少人怀疑病原体中微生物所起的作用,人们一直认为,传染病是由于瘴气引起的。1878年,法国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成功地将微生物分离出来。经过一系列的重大实验之后,他发现氨基酸、腐烂、传染都是由于活细菌污染引起的。活细菌是导致这一过程的起因而不是后果。这一研究马上产生巨大的实用价值:由于查出传染蚕茧的微小寄生菌挽救了法国的一家丝绸厂。自从引进了巴斯德灭菌法防止酒发酸,法国的酿酒企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微生物理论在接种预防动物碳疽病和人类狂犬病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法国有一位科学"怪人",他的行为非常怪异,甚至令人难以想象——他曾经和一群疯狗生活在一起。他是谁?他就是为科学事业而疯狂、被世人称为"微生物之父"的路易斯·巴斯德。19世纪80年代,狂犬病是不治之症,曾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巴斯德为了研究狂犬疫苗,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与一群疯狗"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德(1822~1895)逝世100周年,世界上许多有影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将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表彰他对微生物学研究的不朽贡献。他将微生物的经典性研究,引向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向,从而导致了现代生物工程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8.
南湖 《世界发明》2002,25(11):40-41
19世纪的欧洲,人们对许多瘟疫、热病的致病原因知之甚少,因此,那时的人们在这些疾病的面前束手无策,任凭可怕的疾病横行肆虐。巴斯德,法兰西学院院士,目睹当时狂犬病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潜心致力于“微生物致病”学说的研究。由于他卓有成效的研究发明,才使人类从此战胜了如炭疽病、霍乱和狂犬病等,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回顾巴斯德对狂犬病的探索历程,人们看到了一个科学家在探索发明中的缜密思维和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  相似文献   

9.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缠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  相似文献   

10.
富尔敦 ( Fulton Robert1 765— 1 81 5)是美国宾夕法尼亚人 ,他最初是珠宝商店里的学徒 ,后来醉心于绘画 ,1 782年在费城画过肖像画、风景画 ,还给著名的富兰克林画过肖像。在绘画艺术上很有一些成就。但他最终是以工程师而闻名于世 (与他相同 ,发明莫尔斯电码的莫尔斯、发现微生物的巴斯德 ,都曾在绘画艺术上颇有造诣 ,最终走向了科学。当然还有象达·芬奇这样的全才 )。1 786年他因健康原因旅居伦敦 ,当时还未出现铁路 ,英国正处于大规模修筑运河时期 ,通过船舶来运输矿石、货物。富尔敦对修建运河颇感兴趣 ,他开始致力于运河工程的规划…  相似文献   

11.
健康产业是最具投资潜力的10大朝阳产业之一,当别人还在服装、饮食行业竞争得头破血流时,有人却在健康产业里掘到了一桶又一桶的金。黄淑华设在一楼家中的“健康驿站”里,客厅、餐厅甚至卧室里都挤满了前来做健康体验的人,他们或站或坐,或凝神定气或大汗淋漓。“他们正在享受静态有氧运动机呢!”黄淑华解释,  相似文献   

12.
想一想     
怎样分牛奶? 据说,一位著名的法国数学家和力学家泊松,有一次和他的几个朋友偶然路过一个农家,请求主人卖些牛奶给他们,主人答应了,立即下地窖去提出了一桶牛奶。这桶牛奶正好是 8夸脱。主人身边除了这只盛有8夸脱牛奶的桶以外,还有两只空罐子,一只容量为3夸脱,另一只为5夸脱。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与管理》2015,(6):3-9
2015年正值《自然辩证法》发表90周年,恩格斯在这本影响巨大的著作中高度评价了巴斯德为反驳当时流行的自然发生说所做的实验。通过考察19世纪前后西方微生物学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巴斯德为证伪自然发生说所进行的实验的确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实验虽然尚不足以彻底说服那些顽固坚持自然发生说的人们,但它却为微生物的发展,尤其是细菌可通过传染致病学说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正是因为有了巴斯德的贡献,德国的科赫、贝林和埃尔利希,以及其他国家的一些学者19世纪后半叶才能在微生物学领域建立一系列不朽的功绩。  相似文献   

14.
“要说科學家都是有一個祖國的话,科學却是超乎國界的,科學僅是為人類。”他说一九四六年歲暮,十二月十五日那一天,正是法國細菌學大家巴斯德氐(Louis Pasteur)逝世五十週年的纪念日,上海的巴斯德研究院為紀念這一代的大科學家,特於那天在該院舉行了一個學術演講會。一間不大不小的集會廳里,坐滿了從事與巴反發明有關的各門科學的專家和聽眾,有十位先生分别講述“各科的進展舆  相似文献   

15.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83-188
1没有家产的求婚信 1849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Pasteur,Louis,1822-1895)(邮票P6a)到斯特拉斯堡大学就任化学教授时只有27岁。这位年轻教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也在思考着自己的婚姻大事。他看中了大学校长洛郎的女儿玛丽小姐。他不知道玛丽小姐是否能接受他,但他爱玛丽小姐却是真诚的。于是,他鼓足勇气,首先写了一封信给他未来的丈人,这封信是别具~格的:  相似文献   

16.
<正>科学家是国家的,还是世界的?这个难题似乎同生物学的伦理道德问题一般难以解答。巴斯德曾经说过的"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似乎可以给人启发。而应崇福先生又是如何做的?他选择了离开美国,回到那个曾经哺育自己的国家,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更为可贵的是,他心中始终饱含着对世界的博爱。我的观点与巴斯德类似,但是受应崇福先生的影响与其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7.
对于研发活动,布什的线性模型与司托克斯的巴斯德象限模型,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研发活动的认识以及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发展等产生了很大影响。司托克斯结合案例分析提出巴斯德象限模型,打破了线性模型前半部分对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二分法。而在当代,研发活动出现了各种新动态,线性模型与巴斯德象限模型再演进,打破了从研究到商品化之间的二分法;结合独立型研发企业或机构的出现,提出新巴斯德象限模型,指出后学院科学中的研发活动作为一种独立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将线性模型后半部分的二分法进一步消解,最后提出了新巴斯德象限的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科学文化评论》2007,4(2):122-128
法国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是法国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于1888年在巴黎创建的,研究所门前矗立着巴斯德的塑像(见图1)。巴斯德研究所是世界上久享盛誉的研究机构之一,其宗旨是通过生物医学研究、教育培训和公共卫生服务,致力于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在基础研究方面,巴斯德研究所是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摇篮之一,  相似文献   

19.
蒸馏出一桶威士忌只需要48小时,但是要让它拥有醇和的口感还需要额外10年的存储时间。酒浆在这一过程不断地产生化学变化,其中一部分来自造酒桶的熏烤过的橡木,它就像一个筛子那样会吸附大分子形态的酒精(甲醇和丁醇——正是导致初酿的威士忌口感粗烈的原因)。这一过程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20.
科学新闻     
利用音波的洗衣新机艾德金斯(George E.Atkins)是紐約一家科学研究實驗室的機械工程師,在戰時是研究雷達的。一天,一個同事告訴他一件偶然的發現:把一個汽車喇叭丟進了一桶水里,立刻搅動了桶里的水,像打蛋一樣。艾德金斯對這偶然的發現加以研究,結果决定嘗試利用音波做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