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朱熹的“三到法”: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华罗庚的“厚薄法”: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四书正误》是颜元在学习、教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过程中评价、批判朱熹思想的学术札记,内容包括《四书(章句集注)》之“正”和《四书(章句集注)》之误两个方面,刻画出颜元生活、思考、体验、教学以及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的多维画面,呈示了颜元事功色彩浓厚的教育目的论、实质教育取向的教育内容观和以实驭虚的教育方法论等教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古人论治学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葛洪△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绛辞。——刘勰△学问之道,其得之不难者,失之必易;惟艰难以得之者,斯能竞业以守之。——魏源△方其治之也,成见必不可居,饰词必不可用,不敢丝毫主张,不得稍行武断,必勤必耐,必公必虚,而后有以造其至精之域,践其至实之途。  相似文献   

4.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自学方法笔谈迟崇起作为标题的这段话,出自南来理学家朱熹的《读书之要》。理学的功过是非,我们且不去管它,而朱熹其人确为饱学之士.此乃士林所公认的事实.他的这段话也算是学者的经验之谈,即使对于今天的自学者亦不失为精当至理之论.所谓...  相似文献   

5.
古人论读书     
△人不读书,其犹夜行;二毛之叟,不如白面书生。(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宋·陈善《扪虱新语》) △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  相似文献   

6.
一提起朱熹,人们自然就联想到“大儒”。在“四人帮”横行时,朱熹被骂得狗血淋头,谁还敢谈论他学习语文的方法。其实,“儒”是指读书的人,“大儒”者,知识渊博的读书人之谓也。研究研究大儒朱熹学习语文的方法,对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何尝没有益处呢?心眼专一,是朱熹学习语文方法的要旨。他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不正中了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只片面强调读、写,而不重视听、说的弊病吗?他特别强调“心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教育,素重读书,已成传统。历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早已总结了许多宝贵的读书经验。唐代大儒韩愈,就有“钩玄提要”的妙法。然最为有名,较为完整、全面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算南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朱熹总结的《读书之要》,堪称读书方法之大成。《读书之要》确系一套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后经门人张洪、齐熙等再加之朱熹有关读书的论述,整理概括,终成著名的《朱子读书法》。元初著名学者程端札(字敬叔,号长斋,人称畏斋先生)进一步发挥,列入著名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之中,要旨分述六条,  相似文献   

8.
刘晶 《考试周刊》2007,(39):147-148
朱熹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对读书有很高的研究,提出了朱熹读书六法,而其中的循序渐进读书法既指出了读书的方法,也指出了读书的目的。在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其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朱熹不仅是我国古代儒家学说集大成者,而且也是我国古代读书法研究的集大成者。学习研究“朱子读书法”,并以科学理论对其进行阐释,去其糟粕,取之精华,无疑将会使现代新兴的学习学这门学科更加熠熠生辉。 朱熹对读书方法(即学习法)有较深的研究,他倡导的读书法共六条,这就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相似文献   

10.
徽州自宋代以来,“崇文重教”,“俗益向文雅”,在朱熹理学的熏陶下,徽州民间对教育十分重视,民谚云:“养儿不读书,等于养头猪”;“富而教不可缓也”;“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在古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即便在偏僻山村,“莫不有师、有学、有书史之藏”。明清以来,除官办的州府县学之外,  相似文献   

11.
徽州自宋代以来,“崇文重教”,“俗益向文雅”,在朱熹理学的熏陶下,徽州民间对教育十分重视,民谚云:“养儿不读书,等于养头猪”;“富而教不可缓也”;“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在古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即便在偏僻山村,“莫不有师、有学、有书史之藏”。明清以来,除官办的州府县学之外,  相似文献   

12.
颜元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际遇对其思想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读书与致用的关系及主静与主动的关系的探讨是颜元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地评价分析颜元的教育思想,对现今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他学问渊博,对经学、史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对读书很有探究,在总结前人读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读书三到”。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心即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训学斋规》)眼到口到表现于外,心到表现于内,朱熹强调读书用心的内在作用。若是像俗话所说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也不能真正——做到眼到口到。朱熹说明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朱熹“读书三到”的精神实质体现在“实”、“思”、“勤”这三个字上。先说“实”…  相似文献   

14.
名人名言     
《阅读与鉴赏》2005,(6):63-63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1中之光;老而好学,如 炳烛之明。 —西汉·刘向 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西汉·盆仲舒 后生学问聪明强记不足畏,唯思索寻究者为可畏耳。 —南宋·朱熹名人名言  相似文献   

15.
刻苦攻读。朱熹读书,不自恃天资,主张刻苦攻读,反对思维迟钝却又自做聪明者。他说,「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既是迟钝之资,却做聪明底样工夫,如何  相似文献   

16.
程端礼     
程端礼,字敬叔,官至衢州路教授,为元代初期教育家,其所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是贯彻朱熹的“穷理之要,必在读书”的方针所制订的“教学计划”,自元明迄清,都发生过深远的影响。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教导纲常伦理,程端礼也如朱熹一样,主张“读书明理”。  相似文献   

17.
幼儿教育实为人生教育之基础△不要把幼儿园编成“鸟笼”△提前读书识字不等于启蒙教育△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科学启蒙始于幼儿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贯反对仪型他国,注重科学试验,亲自创办了南京晓庄幼儿园和我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燕子矶幼儿...  相似文献   

18.
作为清初出色的思想家与教育家,颜元经过为学三交的心路历程,即由深喜陆王心学到尊崇程朱理学而最终走向它们的对立面,突破宋明理学教育哲学的束缚,建构起一种新的理学形态的教育学说。即以“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为旨趣的实用理学教育学说。颜元以“实学”为宗旨,批判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教育哲学,指出宋明理学教育为无用之学。因应于“非气质无以为性”的人性论,颜元突破宋明理学教育哲学对“格物致知”命题的阐释,认为读书穷理不足以为学问,强调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致知,倡导“经世致用”型的理想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颜元是我国明代进步的教育家,也是一个刻苦耐劳提倡实习劳动的实干家。他重视实际事物,办学处处从实事实用出发。在教育方法上,他认为只有通过习行实践,才能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颜元反对静坐读书为求学的门径,而提出“时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他说:“孔子开章第一句道尽学宗,思过读过总不如学过,一学便住也,终殆,不如习过;习两三次,终不与我  相似文献   

20.
<正>明末清初的教育家、思想家、颜李学派的创始人颜元,从批判理学读书静坐和重文轻武思想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体育思想。一、颜元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反对重文轻武,提倡文武兼修明清时期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封建教育几乎完全排除有关武艺的内容,导致国人体质特别是读书人的体质明显下降,而当时全社会却不以为然。颜元恨极这种学风,咬牙切齿以砒霜来比喻朱子之学。为改变这种陋习,肃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