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诗歌中的境或景的认识,中国古代诗论历来有所不同,可大致分为造境论与实境论两种。本文试图从诗歌创作与批评的一般规律出发,对诗歌创作中的造境现象与中国古代诗歌批评中的造境理论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围绕王国维“无我之境”诗论的提出、阐释与理论批评实践,系统考察其国学渊源。  相似文献   

3.
对朱光潜和叶维廉二位诗论家的代表作《诗论》和《中国诗学》进行比较,旨在发现两代诗论家的不同着眼点及其在诗论研究上的意义。叶维廉运用文化学很好地解释了中国诗歌"以物观物"的原因,发展了中国诗歌发生论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张新 《大学生》2020,(1):46-47
朱光潜的《诗论》中有一节是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讨论,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相似文献   

5.
贯休是晚唐时期一位重要的诗僧,著有《禅月集》,其诗风追踪李白,以豪迈、崛奇为特征。同时,贯休的诗歌主张也大可值得注意,其诗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极称李白“碧海掣鲸”的诗歌风格;崇尚清澹的诗歌意境;写诗主张“苦吟”。  相似文献   

6.
皎然的文势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皎然的诗论,举其“势”论进行专门研究的并不多见。“真情,精思,奇势,险境,高格”可以概括皎然的美学观。他的“势”理论可谓追求奇险诗歌艺术的一种表现,极大地丰富了皎然的意境理论。  相似文献   

7.
"境界说"是王国维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的核心,其概念采自传统诗学,而融之以西学精神,是传统诗论与西方诗学精神合铸的一块精钢。"境界"理论,不仅是王国维个人在诗学方面的艰辛探索而获得的卓越成就,更是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智慧与西方古典哲学结合的美学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传统的背景中来考察中国古代诗歌及诗论,才能更深入地把握其特质。因为,中国古代诗歌及诗论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的构成部分。中国古代诗歌及诗论如何体现了文化传统精神,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首先讨论文化传统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这一问题。 一、忧患意识与乐感文化 近几年国内流行的文化传统的反思,其实早在“五·四”前就已经开始了。从严复提出“中国  相似文献   

9.
继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提出诗歌的“三美”之后,诗歌的音乐性受到许多诗人学者的关注。3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的剧烈变动,诗歌理论与批评也众口不一。左翼现实主义诗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论和新月派等自由知识分子的诗论在诗歌的音乐性上形成了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王维的诗歌,向来以“意境”著称,他用清新凝炼的语言,生动含蓄的文字,巧妙集虚实为一体,把世人带进一片明净空灵、宁静致远的意境之中,因此人们常常将他的诗歌归入“无我之境”的范畴,其实王维对于世事并不能真正做到忘情、无情,在遭遇亲友聚散离合、政治失意之际,也会产生失意和伤感,由于这种自我情绪的注入,其笔下也形成了“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11.
庞德的《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一诗在中国的翻译与阐释存在很多不足,甚至出现了误读。这种误读有深刻的动因:中国古典诗歌及诗论影响了庞德诗歌及诗论.这种影响反过来左右着中国读者对意象派诗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把他的哲学范畴中的“情”,用在古典诗歌抒情本质的论述中,批判地吸取前人的营养,并且以他哲学思想中的人性论为基础,全面地、辩证地揭示了作为诗之特征的“情”的内蕴,建立以“情”为核心、呈辐式结构的诗论体系,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空灵诗论的出现有着其哲学根源和文化背景等必然性因素。空灵诗论独特的论述方法的成熟给诗论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为理论的阐释带来活力,赋予理论以更丰富的内涵,获致理论论述尽意达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把黄宗羲的诗论置于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的长河中,以承传与创新为着眼点,从诗歌创作论、诗歌本体论、诗歌功用论与诗歌批评论等几方面对黄宗羲的诗歌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并对其诗论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给予较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这篇文章对中唐“以境论诗”说所言之“境”的涵义源变、诗论主张及表现的特点、诗论产生的历史机缘及与佛教理论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认为这种诗论从佛教义学中变出,尤与佛教天台宗教义关系密切,并对后来的诗歌评论和创作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本义入手,对土国维的两种境界说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无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以我观物”是以一巳之情现物,仍末忘我,“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现物,即以“道心”观物,是为忘我大达,高于前者,因而,“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王氏推崇“无我之境”,实为道家“贵无”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23年高考的两套语文新课标卷诗歌鉴赏主观题呈现出关联式命题的特点。关联式命题有三种方式:一是关联课内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二是关联课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三是关联诗论,以诗论解诗,以诗印证诗论。这种关联式命题趋势对诗歌教学和备考有三个启示:一要吃透课内经典诗歌,打牢诗歌鉴赏的底子;二要重视群诗整合学习,以微专题拓展宽度;三要适当让学生接触诗话、词话、曲话、诗论、诗评等诗歌鉴赏文章,挖掘诗歌鉴赏的深度。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诗论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诗论体系本身出发.以中外诗论史上的相关论述为参照,对曾国藩诗论甄辨梳理.阐幽发微,认为:曾国落诗论主要包括“言情韵”——诗歌本质论、具“识”养“气”——诗歌作家论、“工律”“机神”——诗歌创作论、识“貌”取“神”——诗歌鉴赏论四主干,这独特诗论在中国诗论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世界诗论史上具重要的互补价值。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代表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意境不纯然是外在事物形象或艺术形象,而是形象与人的主观情趣交融的结晶。“有我之境”,人的主观色彩浓烈,是主体移情的结果。“无我之境”,主客体毫无冲突地实现了全然的契合,它与庄子所谓的“物化”是同一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验、把握诗歌意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使学生获得意境美,离不开对作品的阅读体验和分析理解。分析理解既面向作品的个别形象语词,也包括对形象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的整体形象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20.
戴望舒诗论的主要特征与法国象征派诗论的基本特点有诸多契合。通过对戴望舒诗论中的“诗情”论与法国象征主义诗论中的“纯诗”论的比较分析,试图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更深入理解戴望舒的诗歌理论与实践的演变,继而更好地了解中国“象征派”以及“现代派”诗论与诗歌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