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年来,一些地方报纸通篇转载中央级报纸重要新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了。例如,“两会”期间的重要报告、讲话等要闻,人民日报发表后,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的互联网上,海量的新闻信息期待着网友的点击浏览。而各个网站间的新闻相互转载,使得相同的新闻信息在多家网站重复出现。一条重要新闻,往往是中央级重点新闻网站、全国门户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地方门户网站都刊发、转载。网友只需点开一家网站  相似文献   

3.
前一时候,李存葆的长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获得好评后,各地报纸纷纷转载。后来,石楠的长篇传记文学《张玉良传》问世后,又出现了一阵转载热。《文汇月刊》发表刘晓庆的自传文学《我的路》以后,西安晚报、贵阳晚报等又全文转载了。一般来说,报纸很讲究独家新闻,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特色。当然,特别重要的新闻和文章,是应该不惜篇幅刊载,使更多人知道。即使如此,一些晚报及地方报纸也可以择其要点,删繁就简,酌情选载。至于文艺作  相似文献   

4.
怎样深化党报新闻评论,使报纸的旗帜更鲜明,导向更准确? 一、在对党报尤其是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认识上实现突破。 有些同志认为,报纸就应该让新闻唱主角,评论只能是配角,只具有“补空”作用,特别是地市一级党报,因为中央大报的重要社论已经转载的不少了,没有必要再费功夫去摘自己的评论,从而认为地市报新闻评论可有可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共中央1954年7月作出的《关于改进报纸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各地方报纸除了转载人民日报重要社论外,也应该逐步做到对于当地实际生活和地方工作中的各种重要问题经常发表正确的评论。”地方党报转载人民日报重要社论,这是一条重要的新闻宣传纪律。但是并不等于说地方党报在新闻评论上就不能再有所作为了。因为从广义上说,评论也是新闻,它是对新闻的深化和拔高,新闻旨在表现“是什么”,重在反映客观事实;评论则主要从“为什么”“怎么办”入手,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明方向。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问题和矛盾也不尽相同,人民日报的社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到了一个省一个地区还需要具体化、当地化,需要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从这个角度说,地方党报担负着把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新闻宣传的任务,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尽管地方报纸的国际新闻报道已开始在各个层面展开激烈的竞争,如,增加版面,拓展稿源,争取获得独家新闻……但在国际评论上的竞争却相对显得冷寂,一是开展国际评论的地方报纸数量少,除唯一拥有驻外记者的文汇报及几家沿海开放地区的报纸外,很少有地方报纸搞国际评论。二是地方报纸上已有的国际评论在量上有待增加,在质上有待提高。 国际评论过去一直为少数中央级报纸所独有,那么,国际评论是否只是中央级报纸的事,地方报纸无须涉及呢?答案是否定的。随着新闻改革的逐步推进,国际新闻传播在地方报纸上逐步加强,地方报纸开展国际评论已是一种需要和趋势,天地广阔,不宜自设禁区,自缚手脚。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解放军报》新闻摄影宣传曾经创造过辉煌:军报刊发的抗洪救灾新闻照片曾被《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大报和香港报纸大篇幅转载;军报发表的众多优秀新闻照片曾经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或者在国家级摄影比赛和展览中获得大奖;军报的许多新闻摄影佳作曾经被全军官兵传为佳话,被基层部队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军报曾参加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被评为“报纸要闻版运用好新闻照片”一等奖;军报推出的新闻摄影新人很多成为全国新闻摄影界的新星……荣誉已成为历史。荣誉只代表过去。在荣誉和成绩面前…  相似文献   

7.
最后的仁慈     
海春 《新闻三昧》2008,(5):16-16
高庆华在2008年第2期《传媒观察》发表“以开放心态对待报纸“双言现象”》,文章提出: 报纸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同时也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窗口,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工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在报纸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语,一些地方还经常使用方言,出现了普通话与新词语、方言共存的报纸“双言现象”,对此,报纸读者、采编人员、语言文学专家等各界人士各持己见,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应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报纸“双言现象”。  相似文献   

8.
评论在报纸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表现的方式越来越多样,涉猎的题材越来越广,读者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地市级报纸记者怎样才能写出读者喜爱看的鲜、深、精的特色评论,以提高报纸的引导力、竞争力呢?一、把地方视角与开放思维结合起来无论是日报还是晚报,要保持地方特色,就要刊发具有本土特征的新闻报道,这是地方报纸赢得本地读者的一大法宝,评论也要结合本地的重要新闻事件、政策、法规,表达主张、发表看法,即办有独特见解的报纸。为了增加评论的针对性、有效性、地域性及灵活性,  相似文献   

9.
在报纸满天飞,在广播、电视、互联网无处不在的今天,在新闻发生时就可以同步转播的今天,地方报纸为何要存在,地方报纸如何存在,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课题。那么,地方报纸是不是就没了生存的理由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地方报纸要生存,关键是要寻找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个性。地方报纸要在运作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理由。这个理由,不能与中央级媒体相同,也不能与省级媒体相同。地方报纸要找到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只有自己能涉及,中央级、省级媒体不可能涉及或很少能涉及,这个领域就是地方文化。文化,从广义而言,是指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从狭义而言,是…  相似文献   

10.
地方报纸要办出地方特色。但是,强调地方特色,并不排斥对新华社电讯稿的采用。恰恰相反,合理采用时事电讯稿也应该是地方报纸特色的重要内容。地方报纸的特色,应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地新闻与适合本地读者需要的时事电讯新闻的结合。也就是说,采用时事电讯稿,也可以形成地方报纸的特  相似文献   

11.
《新闻记者》1991年第11期发表的《“怪胎新闻”》一文,把报纸报道新闻竞赛评选结果,往往只提本报获奖情况的现象,称为“怪胎新闻”。笔者认为,这个看法有失偏颇。上述现象大部分属于“正常胎儿”,是新闻的“接近性”使然所谓新闻的“接近性”,是指读者(受众)对在地域等方面越接近自己的新闻信息,越感兴趣,反之亦然一张报纸,大致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读者对自己经常看的报纸,自然而然地有一种亲近感,对这些报纸在新闻竞赛中的得奖情  相似文献   

12.
赵维民 《新闻界》2006,(4):135-135
全国重大新闻举国关注。一旦发生,所有大媒体凭借有利条件和精良设备总是处在优势地位,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甚至手机竞相显露十八般武艺,相关新闻铺天盖地,世人无所不知,无处不晓。地方报纸,尤其是地市报,这时十分被动,似乎除了转载还是转载,难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地方媒  相似文献   

13.
王熙之 《新闻前哨》2010,(12):18-19
拓展与运用文娱新闻资源,成为地方党报每一位文娱新闻记者、编辑面临的现实问题。地方党报的最大优势是具有地方贴近性,即让本地读者从中看到某些与之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新闻信息,从而获得阅读亲近感,而这种亲近感是其他媒体所不可替代的。那么,地方报纸如何运用文娱新闻资源呢?笔者以为,无论是转载新华社通稿或域外媒体的有关报道,还是采编发生在本地的文娱新闻,应遵循三个原则,即第一时间原则、实用原则和贴近原则。  相似文献   

14.
地方新闻、时事新闻是构成报纸报道的主体,因其报道面不同,在报纸的版面上分割为不同的板块,由此造成两块新闻互相隔离。这种局面既不符合新闻的特点,又不能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实现地方新闻与时事新闻的互动,是由报纸的功能和新闻的特点所决定的。服务性是互动的缘由。服务是新闻的主要功能。报纸的服务性是可读性、必读性赖以存在的本质要求,它既是互动的原因,也是互动的目的。在增强报纸的服务性方面,地方报纸对地方新闻和时事新闻要同等对待,把时事新闻中读者想了解的与其相关的本地内容挖掘出来,拉近时事新闻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报纸对…  相似文献   

15.
新闻校检是报纸出版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人们拿到一份报纸,首先是报纸的版面映入眼帘,那各种字号的标题,提示着新闻不同的重要层次,各种照片图表,使读者直观地了解内容。读者读完一份报纸,不但了  相似文献   

16.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引导舆论的灵魂。但多数时候,报纸上的新闻评论,是评论员、记者、编辑或通讯员针对新闻事件发表的评论,实际是一种灌输式评论,读者比较被动地阅读、评价报纸的评论,无法随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一面旗帜,也是调整读者思想的“启辉器”。因此,各级党报都把撰写新闻评论作为办报的“重头戏”来演。 然而,有些地方小报却认为自身“人微言轻”,怕说话无人听,写评论无人看,除了转载大报一些“通用”言论外,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土特产品”。在这些报纸中,由于有自卑感,新闻评论竟成了一块“撂荒地”。 近几年来,作为县市级的洪湖报把认真写好新闻评论作为办报人的“庭园经济”来经营,撰写编发了不少有一定份量和影响的新闻评论,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城市报纸空前兴旺繁荣,在一个城市,同时拥有几家报纸的状况很普遍。但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却是报纸同质化现象的产生。这就导致了同城报纸的内容大同小异,对于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各家报纸基本上是同时跟进,独家新闻越来越少。而对那些拥有相当读者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19.
童钟鸣 《青年记者》2009,(19):78-78
中华新闻报是由中国记协主办的一份面向全国新闻工作者的学术报纸,创办于1993年。在推进新闻业务交流和新闻学术研究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新闻工作者"娘家的报纸"。中华新闻报作为一家进入市场的中央级报纸,  相似文献   

20.
地方报纸被地方读者接纳的程度,是其他报纸所不能比的。甚至在广播、电视、互联网无处不在的今天,在新闻发生时就可以同步传播的今天,地方读者对当地报纸的热衷度仍然不减,为何?笔者认为,这与地方报纸对地方文化的渗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