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防止财务危机事件的频繁出现,急需建立一套系统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协助企业利益相关者规避财务危机风险.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ST上市公司、PT上市公司、退市上市公司、破产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其被公布为四类公司当年及前三年的半年报、年报为研究样本,选取相应的财务指标运用线性回归进行实证分析,探索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并根据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现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拥有足够的现金,企业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和获利。因此,企业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取决于企业有没有足够的现金和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现金支付能力。在借鉴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中国资本市场的数据,采用实证的方法对销售现金比率与财务危机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期为研究财务危机预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现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有了足够的现金,企业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和获利。因此,企业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取决于企业有没有足够的现金和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现金支付能力。在借鉴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中国资本市场的数据,采用实证的方法对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财务危机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期为研究财务危机预警做出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应用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在传统财务预警指标的基础上加入衡量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预警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Logistic回归构建了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实证结果显示,预警模型的预测能力较为理想,能给投资者、公司管理层和债权人等相关各方提供更为明确的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王倩 《现代企业教育》2013,(24):527-527
本文是在研究了有关财务危机理论和方法的文献之后,针对导致企业形成财务危机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根据“预警和控制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论文意在探讨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对策、后果。通过建立财务预警模型体系以避免企业由财务危机走向财务破产,在研究预警体系时参考了西方成熟的有关理论体系,重点对Altman模型进行实证的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对模型的修正。论文利用了两家上司公司的数据进行模型分析来验证该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试述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己被众多企业广泛应用。文章阐述了财务危机形成的基本原因,对财务危机预警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市场快速变化,使得风险无处不在,然而,在企业遭遇风险之前,财务状况会逐渐恶化,为此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及早诊断出危机信号,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危机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会使企业的财务陷入困境,严重时可能导致企业破产。企业财务危机是其财务管理的大敌,对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和防范也就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应该说,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就是完成这一内容的最佳工具。提出了对财务危机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分析了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相关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用案例验证了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置、财务危机预警临界值的确定,提出了企业集团财务危机预警的理想目标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企业生命周期细分多个阶段,全周期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危机,对此,应对财务危机预警分析,动态掌握企业财务现状,并与时俱进的调整财务危机处理方案。本文在理论内容介绍的基础上,分析财务危机产生原因,最后基于企业生命周期探究财务危机预警,这对企业改革、风险预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文采用2003--2006年来自中国ST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于盈余管理是否增加财务危机预警的预测能力进行分析,即在财务信息、公司治理变量的预测模型中加入盈余管理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研究发现:(1)财务危机公司相对正常公司,于财务危机发生前盈余管理程度较高。(2)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公司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越高。(3)加入盈余管理程度变量能增加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解释能力。(4)加入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结构特征的财务预警模型也能提高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解释能力,其预测的正确概率分别为前一年的98.9%,前二年为90.6%,前三年为75.3%。论文最后提出,如果上市公司能加强公司治理,进行盈余预测,可以很好的控制财务危机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美国教师教育研究主题形成了三大聚类一核心的状态。第一大类是以教师知识和信念、教师教育理论、合作以及行动研究为基础的教育改革研究;第二大类是以城市教师教育、数学教育、教师学习以及指导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第三大类则由三个小聚类构成,而三个小聚类又分别以教师质量研究、多样性研究和教师培养研究为中心。美国存在着一支研究教师教育的庞大群体,但是高产作者之间的合作度并不高,没有形成联系紧密的大型作者团。相反,高产作者所在机构的地理位置分布却相对比较集中,主要沿美国的东西海岸及五大湖分布。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教育实践探索、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中,如何正确地选择和应用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尚未引起重视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学改革项目为例,从方法论、研究方法或方式以及具体的技术与技巧等研究方法的三个层面出发,从研究对象的选取与确定、研究范式的选择和应用、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的开展,以及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结合等四个方面来分析类似大型科研和教改项目所运用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一方面,分析、评价和反思项目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希望对类似覆盖面广、规模较大,实践探索性强的科研和教改项目在研究方法上,特别是方法论层面上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当代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德的统一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和国际化,德国大学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从缩短学生学习年限到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位制度,以及对专业设置改革和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产生的联动效应。同时,在课程实施方面,德国大学注重文理工学科的相互渗透、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加强“产学研”交流。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当代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基础化、职业化与综合化。  相似文献   

14.
韦义平 《教师教育研究》2006,18(1):29-33,54
教学策略是心理学、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等诸多领域共同关心的一个课题,对其研究已形成客体教学策略研究、对象教学策略研究、主体教学策略研究等三维研究视角;教学策略的三维研究使人们得以在更广阔的背景中理解教学策略,从更高层次上指导教学方法的探索与运用,并为教师的成长及教育提供心理发展之理论依据。而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对教学策略的研究视角应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定。  相似文献   

15.
教师合作教育研究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形式,旨在实现教师集体的专业成长。教师合作研究的实践运作方式包括教师集体叙事、教师课例研究、教师课题研究、教师虚拟教研等。影响教师合作研究的因素包括研究文化、研究角色和研究成果等因素,教师合作研究必须强调共生理念、对话机制、团队建设和成果共享。  相似文献   

16.
In contrast with its high level of popularity in both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in-service teacher development, teacher research has received much less attention in pre-service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as a reflective learning approach, particularly in China’s context. Action research, as a major form of teacher research, has rarely been employed by teacher educators. This action research study undertaken by a teacher educator aimed to address this dual gap by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research experience undertaken by a cohor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pre-service teachers in China. Triangulated research methods were employed to gather two sets of data respectively reflecting the student-teachers’ views of their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nd the teacher educator’s perceptions of the action research. It was found that both groups highly endorsed their research experience. Meanwhile, issues also arose in terms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such research experiences for both groups. The study highlights the necessity of incorporating collaborative student-teacher research and teacher educators’ action research into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which entails the need to transform the existing foundationalist teacher education paradigm into a post-foundationalist paradigm, and to recognize teacher educators’ action research on pertinent issues in teac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last twenty years have seen an increased emphasis around the world on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research in response to national research assessments, international league tables, and changes in government funding. The prevailing attitude in higher education embeds research as the ‘gold standard’ in the context of academic activity. However, a key feature of this trend is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research activity. We argue that research productivity is related to identification as a researcher, and that identifying as ‘research-active’ or not would appear to depend upon how an individual academic subjectively defines ‘research’. This article brings together two hitherto separate bodies of work (1) the impact of gender on academic research careers, and (2) academic conceptions of research.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interviews, focus groups and questionnaires, we investigate the extent to which interpretations of ‘research’ and ‘research activity’ differ by gender within an institution in the UK and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se interpretations. Although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 interpretations of ‘research activity’ between genders, we found one import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participants’ conceptions of research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eaching. Significantly,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need to expand our existing conceptualisations of ‘research’ to include ‘research as scholarship’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obstacles that current understandings of ‘research’ have placed on some academics. Self-definition as a researcher underlies research activity. A narrow conception of ‘research’ may prevent individuals from identifying as ‘research-active’ and therefore engaging with research.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全方位育人格局中的重要一环,高校科研育人对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科研主体、科研对象、科研方法与科研环境四个子系统出发,提出科研育人的构成要素包括高校、教师、团队、学生、科研立项、科研过程、科研产出、人文环境与物资环境九个方面。科研育人四个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体现在:科研主体对科研育人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起主导作用;科研对象具有主动作用,决定着科研育人的实施效果;科研方法具有中介作用,是科研主体、科研对象与科研环境相互联结的桥梁;科研环境起着保障作用,发挥着“育人的条件”和“条件的育人”双重作用。诸要素表现出整体性、同步性、互动性、不平衡性、时代性五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教科研能力作为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表现,主要包括教科研认识、教科研选题、教科研过程、教科研方法、教科研态度、教科研支持条件和教科研成果等方面。利用自编量表,对天津市16 881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教科研水平虽然整体较高,但教科研成果需进一步增多;男女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存在差异;年龄、职称、学校等因素是影响教师教科研水平的重要因素;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教科研水平突出。应鼓励教师将学术研究纳入日常教学,针对男女教师研究特点开展精准指导,鼓励老教师与年青教师组建合作共同体,同时关注农村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提供更多支持。此外鼓励教师参加高水平研修,综合提高教科研水平。  相似文献   

20.
郑启玮 《煤炭高等教育》2009,27(5):48-49,67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都是以宏大叙事为主的研究,其特点是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宏观问题研究多,微观问题研究少;经验性总结多,科学、系统性研究少。这种研究方式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初期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但是已经无法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院校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种新的范式,它是一种立足于单个高等学校本身的研究。这种新的研究方式的引进必将给高等教育研究带来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