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不能简单的罗列事迹典型人物的业绩是极其感人的,这方面当然要写得充实,然而不能是事迹的罗列、堆砌。在采编典型人物的业绩时,要把着力点放在典型之所以成为典型的事例上,不能贪大求全一味地罗列事迹,尤其是有些事情是在  相似文献   

2.
2003年以来,我国各级电视新闻在“三贴近”方面都有了较大改观,尤其是央视率先垂范,各省级卫视和地面强势频道也大多能抓住“三贴近”、贯彻“三贴近”、围绕“三贴近”制播节目,扎根现实生活,赢得群众信任,较好地保持了生机与活力。相比之下,地(市)、县(区)级的电视新闻却差距明显,行动迟缓,见效不大。特别是有些县级电视新闻,仍然存在着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多、老典型重复报道多、罗列数据图解政令多和空话套话无效信息多等“四多”现象。地方电视新闻如何切实有效地做到“三贴近”呢?笔者结合盐城广播电视台的实践,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滚动播出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夏伟荣一、滚动不是简单的重复播出在新闻滚动播出中虽然同一信息的重复也能够增加信息的强度,受众由不注意变为重视,有可能逐步接受,但不能因为强调滚动而简单地重复下去,这一点我们应引起注意。目前,有些电视白为追求“滚动”而...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实习记者李广宇)年年岁岁“会”相似,岁岁年年“目”不同。2006年BIBF各参展单位的书目制作与以往相比,有所提高,但问题也不少。定位模糊,设计有偏差。1.一些出版单位把版权贸易会与订货会等同,在参展书目上版权部门联系方式的地位没有突出,有的甚至不见其踪影。反而是发行部、读者服务部的电话号码唱主角,并且附有图书征订目录。有些还罗列了单位各部门的联系方式,俨然是该单位的电话黄页。2.有些书目中,出版单位的整体介绍风光无限,而参加版权贸易的图书介绍则黯然失色。最终,为版权贸易所设的博览会,成了简单的出版单位形象推介…  相似文献   

5.
赞美与失实     
近来,报纸经常刊载报道发达国家生活状况、风土人情的游记、观感。有些文章观察深刻,分析中肯;有些文章却只罗列表面现象,堆砌溢美之辞。比如,去年9月25日人民日报连载的《欧陆风情》中写道:“在欧洲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在街头上经过,我很少看到争吵和打架的,很少听到哭声和看到眼泪,没  相似文献   

6.
近日,笔者在工作之余,走马观花地将2008年《档案管理》第6期速读了一遍,读后感到有许多“瑕疵”(当然瑕不掩瑜)之处.现将笔者发现的一些“瑕疵”(可能某些“瑕疵”找得不对)之处简单罗列如下:  相似文献   

7.
构思精巧、设计别致的栏题,不仅能使小报版面增色,而且也能为文章传神,真可谓是“画龙点睛”了。然而,有些小报的栏题,在制作上缺乏推敲,或是“小题大作”(即简单模仿大报),给人以呆板、乏味之感,甚至直接影响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那么,如何设计  相似文献   

8.
在人们印象中,经济新闻往往是罗列一大堆枯燥的数字,或者是概念加例子,平淡无味,很难读下去。怎样把经济新闻写活?《个体贩运大军搞活湘粤赣边境流通渠道》一文给人以有益的启示。记者在采写这条消息中,着力于运用现场观察、访问对话、再现场景、概括叙述与白描相结合的手法,把这场商品流通的“接力”活动显示在读者面前,如亲临其境,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从主题思想来说,这也是一条针对性很强的经济新闻。它针对有些人把“二道贩子”、“长途贩运”笼统地同投机倒把的少数“害群之马”联系在一起的糊涂观念,以及边境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国营商业“鞭长莫及”这些特定环境,用“运销接力开通路、三省市场一线穿”的生动事实,赞扬个体贩运大军搞活流通渠道的重要作用,不仅使人感到三中全会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也使人感到个体户、“二道贩子”,如同其他商业工作者一样,他们的劳动应该受到尊重。同时,也为发展邻省边境地区的商品流通,提供了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在对已有关于信息本质及定义的理论学说进行批判性剖析的基础上 ,从“存在”这一哲学本体论范畴角度 ,对信息本质及定义作了新的思考与界定:文章突破了哲学界关于“存在形态”的传统理论 ,提出了将“存在”分为“实在”、“虚在”、“虚实在及实虚在”的新观点 ;并将信息界定在只存在于以生命体为主体方的关系中的“虚实在及实虚在”范畴中 ,认为信息是只对生命体有意义的“虚实在及实虚在”。形象而简单地说 ,信息是游荡于实在与虚在之间的“精灵”。  相似文献   

10.
经济报道呆板平淡、枯燥无味,仍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问题。有些经济报道成为“政策解释”、“经验汇报”和“统计数字罗列”,远离了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经济活动,造成一些读者不爱看经济新闻报道,影响着新闻传播的实际效果。如何使经济新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呢?笔者认为经济新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尽管常听有人呼吁和呐喊提倡短文,仍未引起有些人的足够重视。不少报纸的老总也是宁可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地扩版增页,也不愿把新闻改革的目光瞄向精短新闻那靓丽的一角,结果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怪圈”:文章越登越长,版面越增越多,报价越来越高,订数越来越少。真可谓阅者叹息,订着咂舌。要摆脱这种尴尬和悲哀的状况,必须从文风改革着眼,在“精”和“短”字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越来越高,新闻报道也应向“信息化”方向靠拢。或许有人认为,新闻报道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为什么还要向“信息化”方向靠拢,笔者认为,我们现在有些新闻报道,有的根本就不是信息,有的虽然有一点信息,但含量却太少,官话、套话、废话连篇:还有些新闻工作者概念模糊,因此写起报道来信笔而行,随心所欲,所以新闻报道信息化就很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本人前不久在台湾讲学,喝茶聊天时,自然少不了谈论学术。有一次,同仁调侃地罗列了大陆的几部大“复印机”。此话怎讲?听完解释,我才恍然大悟。“复印机”是指中国大陆的有些学者教授,其实无多建树,拿不出多少自己的东西。他们的最大贡献就是复印了不少西洋材料,翻译了不少名作,复制了不少思想。所谓大复印机,是说他们已经很有名气,甚至成了谈论某些西方理论的“一方诸侯”。  相似文献   

14.
现在,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大家所认识,各种信息报也应运而生。信息与新闻有所不同,但两者的内涵是一致的。新闻要真实,信息也一定要准确可靠。为了说明问题,先举几例说明。不久之前,光明日报曾在头版头条报道,河南有些农村专业户轻信了有些所谓经济信息,掀起了饲养“蚯蚓热”,但实际上投资的钱和卖得蚯蚓的进益是“倒挂”的,弄得有些农民几乎倾家荡产。  相似文献   

15.
假使可以将“信息时代”当做一个观察视角,那么,当代学术期刊编辑所处的位置应该是在“信息前沿”。不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学术期刊编辑事实上正在远离着这样一个位置,或者,他们稳坐其中的那把椅子上多处螺丝钉已开始松动。 在信息研究领域,“信息对称”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如上所论,假使一个本应位居学术前沿位置的学术期刊编辑开始或已经深陷障碍状态,其结果不难想象。简单地说,一个信息服务业者自身困惑于信息的获取,势必导致信息服务质量的摇摆不定。 信息专家指出,任何一个信息终端使用者,其信息行为都是以自…  相似文献   

16.
如果研究人员借助JISC发布的操作手册,将能更简单地对信息自由法和环境信息法规所要求的科研数据进行管理。尽管研究人员通常将数据共享作为日常工作,但他们并不完全熟悉如何完成信息自由法和环境信息法规中罗列的繁琐要求。  相似文献   

17.
政坛官场中人对“汇报”一词耳熟能详。只要实事求是、不变样走形,“汇报”不失为交流信息、获取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新闻记者也听听“汇报”,同样可以获得一些重要信息。不过,有些记者爱听“汇报”,并不是为了采写新闻,而是别有所思。按我国现行的新闻体制,新闻单位被定为不同的级别。参照行政级序,新闻单位有中央新闻单位,省、地、县新闻单位之分。有些新闻记者,尤其是高“级”记者,每到一地采访,下车伊始便要见当地一、二把手,听主要领导“汇报”,不够级别的人员来“汇报”便视之为不恭。有一位“中央级”记者到某省会采访,只因市里书记、市长千呼  相似文献   

18.
报刊上新闻和文章的题目,叫标题,通常特指新闻的题目。标题被报人们称为“报纸的眼睛”,并被认为是新闻编辑工作的尖端,可见它的重要。最早的报纸是没有标题的。我国从公元八世纪的“报状”、“进奏院状报”,到宋代的小报“新闻”,到元、明、清的“小本”、“小钞”、“报条”“京报”等,都只是把内容一条一条依次罗列,没有标题。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外国侵略者主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等所谓近代化报纸创刊,才开始出现标题和一些署名文章,但也很简单,一般只在正文前加上“新报”、“新闻”、“近日杂报”、“粤东新报”等寥寥数  相似文献   

19.
现在受众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满足受众对体育赛事的了解需求是办好市级报纸的责任,也是竞争生存的需要。要想把市级报纸的体育版办出地方特色,需要研究以下几方面问题:一、加强编辑性负责体育报道的编辑记者要做到对近期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心中有数,分出主次,有选择地加以报道。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也给从事体育报道的编采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从诸多信息中选择受众最为关心的新闻是办报人基本功之一。切忌简单地从网络简单下载,实行“拿来主义”,敷衍了事。坚持“三为主”原则。一是以报道…  相似文献   

20.
打开报纸和刊物,我总要先看看标题,标题新颖,内容又是我关心的,我是先睹为快的。有些名人(包括一些领导同志)的文章,我也总是格外用心地看。有的确实很有见地,读后获益非浅。但也有的文章长而空泛,人云亦云,读后似乎有些“受骗”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