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篇教案,主要备二年级教材第6课“有关资料”中《劳动人民真伟大》这篇课文,适当联系了本课中其它课文,谨供老师们备课时参考。教学重点、难点:讲清哪些人是劳动人民,为什么说劳动人民伟大;教育学生尊敬劳动人民。理解“劳动人民伟大”和“尊敬”的意思。课前准备:1.教师熟记《劳动人民真伟大》这篇课文的内  相似文献   

2.
教学《太阳》这类科常性的课文,除了让学生懂得一点初步的自然知识外,还应让学生着重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课文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太阳的特点,二、太阳和人类世界的密切关系。对于第一个问题,课文主要采用由神话引入,用数据和举例相结合的说明方法。首先引用了“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引  相似文献   

3.
《松鼠》这篇课文寓说明于叙述、描写之中,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松鼠的漂亮、生活习性及乖巧的性格。与该单元的其他三篇课文构成整体,确实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说部分,但其中的“驯良”在下文中找不到照应的段落。 可是《教师教学用书》有这样的表述:“本文可列如下提纲:……第三部分(第三段),漂亮的形体。(1)活动的范围;(2)活动的时间;(3)主要的食物和寻食的习惯。……”教材的编者也持此观点。“理解·分析”中第一题:“松鼠有哪些特点?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说明这些特点的?填写下表。”“特点”下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课本选用了曾巩的一篇短文《墨池记》,河北大学出版社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说明”与“有关资料”对文章的语言特点的认识有不同之处,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考试》。黑板上的大字白灿灿。“借题目!”“借人物!”“借结尾……”“别吵,再看看……”座位上的翻书声、耳语声、争辩声、调解声此起彼伏、错错叠叠,仿佛在演奏着一曲交响乐;“快速读一遍课文,巧借资料给课文提问,看哪组提得最多、最好!”古老师的这一“问”又恰似乐队的指挥举起了指挥棒。借什么“资料”呢?提哪些“问”呢?组内的  相似文献   

6.
陈颖 《云南教育》2002,(10):35-35,36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分四部分介绍有关地球的知识,说明保证环境的重要性,是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教材。课题点明了课文内容,揭示课文中心。课文条理清晰,运用了比较、列举数据、打比方、假设等多种说明方法,层层深入,具有很强的说明力,体现了本组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训练重点。一、指导学生整体了解课文内容1.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全文。2.读后讨论,整体了解课文内容。①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在宇宙中,地球虽美丽壮观,但很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不能指望…  相似文献   

7.
微格情境学习完《杏儿熟了》一课,周老师说:“现在,我们大家来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我们应该向奶奶学习什么?谁先说?”学生们纷纷举手。一生:“这篇课文写了‘我’儿时的一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师:“这件事说明奶奶有哪些可贵的品质?”一生:“说明奶奶很善良。”一生:“说明奶奶能想着别人,有酒愿意让大家喝,有果子让大家吃。”一生:“老师,我补充。奶奶感到有果子让大家吃才香。”一生:“说明奶奶有福让大家享的品质。”师:“还说明奶奶什么精神?”一生:“还说明奶奶有什么好事都能想着大家的精…  相似文献   

8.
一、课本练习二指出《土地》这篇散文形散神不散。阅读课文时,思考以下问题,领会“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1、课文开头的两句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自然景物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与课文的中心思想又有什么关系? 2、课文第四段(“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然后,才又收住缰绳,缓步回到眼前烂灿的现实中来。”)是怎样总领下文的?“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在课文中具体指哪些段?“收住”又是指哪些段?  相似文献   

9.
读写例话是指导学生读文章和写文章的知识短文.读写例话通过具体的事例讲解读写的道理 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分清课文里哪些内容是讲道理的,哪些内容是举例子的;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例子”,明白例子说明的道理.分析“例子”是手段,明白道理才是目的 例如,学好《详写和略写》,关键在于弄懂“例话”首尾的道理.其次,读写例话教学要正确处理“例话”和“例文”的关系.如《详写和略写》是一篇例话,用来作为说明写作知识的例子的是《狼牙山五壮士》,  相似文献   

10.
朱建芬同学问:《从宜宾到重庆》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本文作为一篇解说词,具有说明文的一般特点。课文首先按照空间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长江边上的这两座有名的城市——宜宾和重庆,在说明时紧扣说明对象的特点,尤其是突出了重庆多雾、地势高低不平的特征。同时,为了使读者对这两座城市的有关地理、风俗了解得透,课文还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在说明“雾城”的特征时,以盛产柑橘作为例子来说明雾对重庆有利的一面。还有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两相比较来突出说明“山城”的地势高  相似文献   

11.
《病梅馆记》一文后的《思考和练习》二,课文中使用虛词“以”的地方很多,试举例说明有哪些不同用法。翻看几种参考书,发现对“以…为…”这种形式的说明不尽相同。人教社编的《教学参考书》认为: 用于“以…为…”这种形式,作动词。“以”相当于“拿”、“用”。于漪、陶本一主编的《中学语文备课手册》认为:在“梅以曲为美”句中,“以”是介  相似文献   

12.
自从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定位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以来,“语用”教学几乎成了语文教学的一种新风尚,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集体意识和追求。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材中课文角色发生了哪些新变化?会发挥哪些新的作用?应该做出哪些相应的教学运作?本文谈个人的一管之见。一、把课文当“文章”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教材中的课文就是一篇篇文章,选进教材前,它们几乎都是被作为文章创作  相似文献   

13.
在使用义教小学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实验本”)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用书》在“教材说明”部分叙述课文分段情况时,有时用起讫的自然段来注明,有时则用从某句到某句的方式来说明。有时在同一篇课文的“教材说明”里面,有的逻辑段用自然段注明,有的逻辑段用起讫的句子或内容来说明。例如《画杨桃》一课,《教师用书》在说明课文分段情况时写到:“课文大致可以分为四段……课文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 《秦兵马俑》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4-10自然段教例一: 师:课文除了讲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还讲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是精美的艺术珍品”,请同学们读读课文4-10自然段,看看课文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它们有什么样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15.
【案例】北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影子》教学片断:师:小朋友,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想了解有关“影子”的哪些知识呢?带着这个问题看看图,读读课文,想想自己从课文中知道了  相似文献   

16.
《太阳》一文是人教版五年制语文第九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最近翻看一本期刊 ,偶见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其中有填表如下 :说明的内容说明方法特点远大热  按此表 ,太阳具有远、大、热的特点。于是逐翻看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其中在对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的第一小题“太阳有哪些特点”的解释有如下语句 :“要让学生懂得 ,太阳大、温度高、距离远的特点 ,是形成美丽可爱世界的根本原因……”根据这句话 ,我们也可把太阳的特点理解为“远、大、热”。再翻看其它资料都基本与之相同。“大”“热”是太阳的特点勿庸置疑 ,而“远”…  相似文献   

17.
一、课本练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相辅相成。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例如《包身工》一课,有这样的练习:“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在说明和议论时,作者引用了生动的事  相似文献   

18.
一、整体领会窃读感受 师:这篇课文,作者为什么要用“窃读记”作题目?课文中的哪些短句可以说明作者是在窃读?请大家用笔旁注。(生动笔旁注,师巡视指导。)  相似文献   

19.
《古井》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怎样从古井取得生命的泉水 ,他们的品格又怎样受到古井的陶冶。全文围绕“哺育”展开思路 ,所以教学也围绕“哺育”一词展开 ,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一、抓住“哺育” ,感知全文在学生初读全文 ,达到正确、流利后 ,设计以下问题 :1 古井在这个乡村中起什么作用?课文哪句话能说明这个问题?从而引出 :“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2 这句话中哪个词语能说明“古井”的作用?(提出“哺育”一词)3 “哺育”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哪些事例来反映古井哺育人们的…  相似文献   

20.
一、初读感知师:小朋友,昨天我们布置过,今天要学习第19课《最大的“书”》,要求大家借助汉语拼音,读通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大家预习过了吧。谁能简单地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又是怎么知道的?生:课文写了小朋友川川问了好多问题,地质勘探队的一位叔叔为他作了解释。生:课文倒数第二段中:“读了这本岩石书……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这句话就告诉了我们这个意思。师:大家说得很好,说明我们预习课文,抓住了课文的重点。要真正读懂这篇课文,还要弄清楚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人,写了他们的什么事?这两点谁能说说看?生:(略)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