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教育(上)》2011,(15):159-159
作家阎连科日前在接受《读书报》的访谈时说:童年时期的阅读对我有相当的影响,我小学时读的第一本小说是《西游记》。那时我大姐生病,老是腰疼,只能躺在床上。不知她哪里来的那么多书,一本接一本地看。晚上看得晚了,母亲老骂她怎么不熄灯。她就等我们睡了又点上煤油灯看,母亲因此更恼火。我很好奇,想知道大姐到底是看的什么书,  相似文献   

2.
每一次到培训学校接孩子,我都会碰到一位特别的妈妈。 她是那样安静,在培训学校的家长等候大厅里,很是与众不同。绝大数家长不是三五成群地聊天,就是闭目养神。只有她,每次,选一个角落,看书。今天她看的书我也看过,名为《好孩子是家庭的财富》,她不仅看,还做了记号。我想,有这样的母亲,她的孩子一定很优秀。  相似文献   

3.
正龙应台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她的文章,抨击时政,指点江山,常常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万丈豪情。然而,《孩子你慢慢来》一书,却让我读出了龙应台的另一面。当初买这本书时,还未来得及翻看前言及内容,单是这标题——如和风细雨般的轻唤,就足以吸引我,让我驻足。在这本书中,龙应台热切又直接地表达出她对孩子最质朴的爱和对"母亲"这个角色的认识。她放弃了自己早先的一些梦想,甘于做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从中发现乐趣,不曾后悔,都只是因为她爱她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两个人的书     
上政治课时.坐在我前面一排的两个同学中有一位没带书,另一位便主动将自己的书放到中间来与她共看。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课堂场景,可我却发现:那本书的四分之三都在带书的那位同学的一边,没带书的同学只能伸长了脖子,把身子侧过去看。老师走过来,刚想开口问是怎么回事,带了书的同学忙不迭地向老师解释:"这是我的书,她没有带书。"而忘记带书的同学早已将头低了下来。脸都红了。老师未加责备,只是说了句:"哦,下次记  相似文献   

5.
目送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龙应台在《目送》扉页上写的第一句话. 这本书是母亲买给我的.当她把书放到我手里时,我并没有感到什么特别,也并没有马上阅读,因为我认为那会是一部父母诉说亲情有多么伟大、对儿女有多么负责任的大众化作品.  相似文献   

6.
龙应台凭借犀利的文风被誉为华人文化圈"最有力的一支笔",但她不只是一个敢说敢骂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天下所有的女人一样,龙应台是女儿,是妻子,也是母亲;有温柔,也有深情,乃至脆弱。但是不管她的创作视野如何转换,龙应台作为作家与作为女性身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没有改变,她始终坚持着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两性关系的理性思考。在变与不变之间,龙应台完成了从年轻时的略为莽撞向着成熟笃定的成功转变。  相似文献   

7.
那天在家看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姥姥和母亲,一个是普通的乡下老太太,一个是新时代的知识女性。  相似文献   

8.
我是鼓足了勇气,才给我的老师打电话的。我不是一个好学生,对老师总是有点怕,从前怕的是老师的严厉,现在呢,是怕她的好。老师因身体的原因不能教书了。这对一位教了20多年书,愿意把学生当作自己孩子的老师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我在电话里听到了一个苍老的声音,我以为是老师的母亲或婆婆。可那个声音却对我说:我是老师。我说:我是小靖,您的不孝学生。我的眼泪没有流下来,因为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男孩子哭。我只问她:您好吗?然后又对她说:我要回去看您!我想去看看我的老师,顺便给她看我写的诗,这样会让她高兴。我可以和她一起回忆我惹她生气…  相似文献   

9.
读书的故事     
常常会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当上作家的?原因自然不止一个,但是细究起来,小时候看的书多是其中重要一条。最初是怎样被书迷上的,已经一点想不起来了。那时候不知道以后要写这类的回忆文章,自然也没有把自己看过的书一一记录在册。据母亲说,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姨母从外地来做客,我在大门外一眼见到她下车,任何问好的话都没有,举起手里看了一半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问她:“你看过这本书吗?”我想姨母心里当时肯定很惊讶,或许还会认为我多少有点呆。我的确是一个见了书就发痴的人。三年级那年的大年三十,母亲给我五分钱零花,…  相似文献   

10.
叶静 《教育文汇》2012,(2):54-54
《目送》是一部“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的书”。龙应台以前的作品大多笔锋凌厉,有人称这本书为她的“温婉书”——因为是写给她的儿子华安的,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絮语,故而温婉,当然也深沉并绵密。  相似文献   

11.
经常会有人问我,有这样一位著名的母亲是什么感受。我总是回答我真的不知道。在我眼中,她首先是一位母亲,然后是我最好的朋友。在这之后,我才想到她是一位演员。这一点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我才意识到她是一位多么不同寻常的演员,她对于我们的影响有多深多广。这么多年来,那些喜爱母亲的影迷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很多人从孩提时代就开始看母亲主演的电影,时至今日每年仍然有很多人会在母亲的忌  相似文献   

12.
没有鼻子     
一个多嘴的女孩子,爱批评到她家里来的客人,这使她母亲感到烦恼。一天,她们知道有位先生要来,他的鼻子因遭到意外的事而被割去了。她母亲恐怕小女孩看见这位先生时会说到这事,所以叫她到面前来,说道:“玛丽,史密斯先生下午来时,你必须记着,不可谈及他的鼻子,如果这样做,他便会生气,我觉得很难为情。”下午史密斯先生来到她家里。当他坐在客厅谈话的时候,这小女孩走进来,她仔细看了看史密斯先生的脸,就转身向她的母亲说道:“妈妈,你吩咐我不要说到史密斯先生的鼻子,呀,他真的没有鼻子!”没有鼻子  相似文献   

13.
家园     
很长一段时间,家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很无所谓的慨念。只是到了父亲去世以后,到了我离开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念书的时候,家,渐渐地真实起来,因为,家中有我的母亲,她会整日整夜地想我,会为我不倦地守候。以前看过一位韩国作家写的一篇散文《移动的故乡》。他在文章中这样说道:母亲全部的家当,是她手中那只  相似文献   

14.
有一天晚上,作家毕淑敏给我打来电话,请我出席她的《心灵7游戏》一书的研讨会。听得出来,虽然是一位名作家,但她依然有些腼腆,说话小心翼翼的。我立即回答:“太好了!毕大姐,我很愿意发表看法,因为我已经仔细看了这本书,真的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15.
书香悠悠     
生活中,最不能丢掉的是书本,最不能忘怀的是师恩。我真正爱上书,懂得书的珍贵,是从上小学五年级开始的;真正激励我一生,影响我人格的,是我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李书香。记得在小学刚升入五年级的一天,学校里调来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当时,全校的学生都拥挤着,叫嚷着,争抢着看新来的老师。因为我们这儿贫穷落后,条件艰苦,没有新老师来过,这回来了新老师,当然是学校里很新鲜、很激动人心的事了。看得出,每个学生都希望她能成为自己班的老师。幸运得很,她成了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她上第一节课时自我介绍说:“我叫李素香,这是爹娘给起的名…  相似文献   

16.
在当当网上觅书,突然发现有龙应台的散文集<孩子你慢慢来>,我欣喜不已. 龙应台的大名,在我,早已如雷贯耳.年少时的我,便以仰视的姿态膜拜她的文字,对她无比敬仰,并一直以为1984年写<野火集>、写<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一定是台湾政界或者新闻界一位铁铮铮的男子.大学时,才知道作者是一位"身躯瘦弱""苍苍白白,忧忧郁郁的,一副纯真无邪模样的文艺少女","却满满的忧国忧民情怀".现在,我更是知道,旅居过欧洲,任教过美国、中国台湾、德国、香港多所大学,曾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的她,是很有话语权的评论家.  相似文献   

17.
师恩难忘     
我的小学老师 ,姓任 ,是位女老师。我从小学一年级 ,也就是7岁 ,跟着她念书 ,一直念到12岁。算起来 ,我跟她的时间 ,比和我母亲在一起的时间还多。而任老师当时的年龄 ,比我的母亲要年轻一些。现在想来 ,整整5年的时间 ,我能有这么一位和母亲一样的老师陪伴 ,真是我的幸运啊 !如今 ,我的儿子都上小学三年级了 ,他的老师也是一位女老师 ,一位祖母级的老师 ,我见到儿子这位老师的第一眼 ,发现她和我的任老师一样慈祥和蔼 ,心里真为儿子庆幸。我们家孩子多 ,我又淘气 ,母亲着起急来 ,会使劲捶我一顿。任老师发脾气的时候也有 ,我却不怕她。…  相似文献   

18.
方正 《学习之友》2011,(7):40-43
2010年8月1日,台湾作家龙应台应邀在北京大学发表了她有关“中国梦”的演讲,她说:“1975年,我23岁,到美国去读书,每天泡在图书馆里,除了功课之外,有机会就去读一些中国近代史的书”,结果,龙应台“第一次读到国共内战的部分,第一次知道1927年国民党对共产党员的杀戮,才知道之前所接受的教育有很多都是……谎言,这是一个很大的震撼”。  相似文献   

19.
温柔的力量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女教师的故事。那天,她去新接的一个班里上语文课,发现一个男生没有带书。她问他为什么不带书?男生说忘记带了。同学们笑了起来,七嘴八舌地说:"老师,他有健忘症!""老师,他一贯这样。"她笑笑,没说什么。第二天,她照样到班里上  相似文献   

20.
母亲的书     
从懵懂孩童到为人师表,这一过程中我读过一些书,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属于母亲的书。母亲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大字不识,她的书放在农闲时与她做伴的针线筐里,当然这书是不允许作为小孩子的我乱翻的。我第一次看这书,还在念初中。一个晚上,明亮而温暖的油灯下,母亲静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