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地合作既是学校开放办学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文章以广西科技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合作办学的实践为例证,阐述了校地合作办学的定义、重要性及基本做法,并就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职学校对师资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培养"双师型"人才为目的,构建了校—企—校协同培养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析目前校—企—校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探索实施校—企—校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开发、师资培训、横向课题开发、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广西科技大学实践表明,该模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所大学的最佳效益规模应该多大,是德国大学校长们比较关心的问题,观点也不尽一致,但普遍认为,德国一些传统大学规模过大,如科隆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等,学生人数已逾6万,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不便,影响了办学的效益。特别是在国家减少财政拨款的情况下,学校运转缓慢,难以把有限的经费有效地使用到产生教学和科研效益的项目上去。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则认为,知识时代的高等教育已不能单科前进,而是多科共进,所以,现代高校的特色一定是跨学科的特色。联席会因此主张多校合作,而不是多校合并,多校合作的基础是各校基层单位有更大的自主权,即在人员和…  相似文献   

4.
关于并校改革的效应与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近笔者就有关高校合并改革的一些问题 ,先后到武汉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等几所大学进行了访谈 ,现将访谈的部分内容结合笔者掌握的有关其它信息和三峡大学在并校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包括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整理成篇 ,以供参考。一、并校改革的有效形式目前我国高校已有以下几种有效的合并改革形式。1 合并形式。就是由 2所或 2所以上的具有法人资格 (或地位 )的办学实体经过政府认可再组织形成一个新的综合性的办学实体。2 合作形式。就是由学校隶属关系与经费划拨渠道不变 ,由地理位置毗邻和办学规模相同、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效益相近、…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台湾高等教育机构未来可能面临招生不足或经营困难。为改善此困境,"教育部"颁布具体办法,以公权力介入推动"国立"大学合并。而进行中的"国立"屏东商业技术学院与"国立"屏东教育大学合并案的特色为:合并案的缘起主要来自两校共识,而非"教育部"政策之主导;两校规模及学生人数相当,位置较近,具有文教群聚效应;两校学术领域互补性大,预期合并将创造教研及产学合作正面加乘效果。国际高等教育的竞争、岛内少子化的冲击等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经营,但随着高等教育环境日益严峻,"教育部"强力推动"国立"大学甚至私立大学合并,应是可预期的高教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宋文秀 《文教资料》2011,(21):182-184
本文首先对现阶段我国大学教育中家校合作情况进行了概述,其次指出了家校合作的必要性,最后重点提出了大学教育中可以采用的家校合作方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等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高校大规模的重组合并和扩建校区,使我国许多高校形成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多校区大学在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选择学生管理的一个分支学生会工作为切入点,分析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尝试提出多校区大学学生会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思路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取决于高师院校教师的素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校本教研活动中的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伙伴合作研究备受关注。实践说明,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是一条促进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高师院校在发挥为中小学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在一定的意义上促进了教师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取决于高师院校教师的素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校本教研活动中的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伙伴合作研究备受关注。实践说明,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是一条促进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高师院校在发挥为中小学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在一定的意义上促进了教师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办学资源的不断调整、整合,依据“共建、合作、合并、划转、协作”精神,从1992年6校合并成立扬州大学开始,截至2000年,全国有387所普通高等学校经合并调整为212所,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校区地理位置分散的多校区大学。大学多校区使大学的办学规模得到提升,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地方建设的需求,提高高等院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介绍了美国俄亥俄医科大学与图兰朵大学实现历史性合并的过程,提出了两校作出合并决定的背景。作者也评述了合并过程的管理结构和计划结构,讨论了新图兰朵大学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邓媛 《林区教学》2009,(11):124-125
近年来,随着一些高校的合并重组,一校多区办学格局的出现,高校图书馆也出现了一校多馆的模式。分析了多校区图书馆期刊采编工作的采访、订购和管理,针对多校区图书馆的特点权衡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它不会因大学的合并而改变,相反大学合并的目的之一是力求通过文理渗透、理工融合、学科互补,让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知识教育,拓宽视野,使他们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合作精神、创造能力等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最终培养高素质人才。但是大学合并的优势能否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管理工作,探索多校区大学的管理模式,发挥合并后的综合优势,是学校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山东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一个典型的多校区成教学院,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成,上述三校分别对应…  相似文献   

14.
合并型大学中学院制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校合并型大学,由于规模较大,一般都采用学院制,建立起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校、院都为实体。与非合并的大学相比,合并型大学实施学院制存在着由独立院校向二级学院的转变过程。二组学院与独立学院相比有如下特点:(1)二级学院不具有法人地位,不拥有独立办学...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所实施的"科技镇长团"工作在推动"政校行企"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建立了覆盖全省各县(市、区)和全国众多高校院所的关系网络,形成了三种拓展的创新合作模式:驻地政府主导、多校参与的"一地多校"合作模式,派出高校主导、跨县(市、区)的"一校多地"合作模式,跨地区行业协会主导、驻地政府和派出高校共同参与的"多校多地"网格化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湖南大学、南京航空学院、华中理工大学三校,从1986年起就合作研究大学教育思想问题,每两年召开一次大学教育思想专题研讨会,由三校轮流主办,邀请全国各地学者参加。第一、二次专题研讨会于1986、1988年分别在长沙和南京举行。三校高等教育研究所(室)的部分同志,以自己的研究工作为基础,吸收两次研讨会上交流的一些研究成果,编著了这本  相似文献   

17.
余晖 《上海教育》2015,(2):20-21
2014年12月2日,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与伦敦大学学院正式合并。在此之前,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作为伦敦大学联盟(该联盟由18所大学/研究机构组成,联盟中的绝大部分学校为独立大学)的加盟校,是一所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单科性大学,致力于教育研究与教师培养。这所百年老校在全球教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在2014年的QS教育学专业排名中位居全球榜首。伦敦大学学院亦为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共有29位校友获得诺贝尔奖,在2014年的QS和ARWU排名中分别位列全球第5和第20位。两校间的合并可谓是"强强联合",而推动这次合并的动力之一就是大学综合化发展的国际趋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实际,2000年前后这十年间我国进行了高校布局结构的调整,一校多区办学现象日趋普遍。但并校后,由于校区分散,管理难度加大,加之校区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难以迅速形成合力,而且,合并之初强调权力高度集中,可能对推动学校发展有利,但也易引发矛盾,形成新的障碍。因此,如何推动合并后新校快速发展一直是合并高校面,临的新问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文章认为,重塑师生对新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会对加快学校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有了强大的群体凝聚力,就可以克服一切障碍,推动并校从“组合”升级为“化合”,从而打造出一个新型的综合性大学。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企—校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概念与意义,重点从企—校委托研究、共同研发、共建科研基地、组建研发实体、人才联合培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企—校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基本形式,并分析了构建企—校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对于深层次开展产学研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双元制"高等教育是德国"双元制"教育在应用科学大学的发展。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导向性是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的突出特征,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理念相吻合。近年来,在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快速发展。合肥学院从2016年开始,借鉴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德国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和德国大陆集团合作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双元制"高等教育专业,探索开展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国际间校—企—校协作育人平台,创新了校企双元融合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走出一条产教融合国际化协作育人之路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