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词+形容词+名词”(V+A+N)是一个有歧义的句法格式,它的句法层次可以是“V+(A+N)”,也可以是“(V+A)+N”,在两种组合层次中,句法结构表达的意义不同。“节律常规”即汉语音节组配的倾向性,它对“V+A+N”格式的歧义的形成有显著的作用。本文从“V+A+N”这一句法格式出发,讨论了韵律因素对歧义格式和歧义度的一般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汉语中新兴的一种表达完成体的格式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目前只在汉语方言局部“有+V”与“V+了”的关系。文章以先贤的已有成果为起点,结合最新的语言事实讨论现代汉语完成体的一种新格式“有+V”和已有的“V+了”格式的消长关系,并指出可能存在的新格式逐渐语法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考察了“V在+L”格式的表义和表达功能。认为当V表动作时,此格式的表义功能可概括为:1.表示动作参与通过动作抵达于某处所;2.表示动作参与动态呈现于某处所。当V表状态时,此格式的表义功能可概括为:1.表示人或事物静态呈现于某处所;2.表示人或事物状态变化发生于某处所。而每一类内部的种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都跟动词的小类有关。本还简单比较了“V在+L”与“V与+L”两种格式在表义上的差别。章将“V在+L”格式的表达(语用)功能从宏观上概括为:对象的有定性;处所的焦点性;心理视点的可转移性。  相似文献   

4.
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现代语言学研究中各种“本位”说接连出现,从“词本位”、“句本位”、“词组本位”到“小句本位”.“字本位”的提出者,企图换一种眼光,结合汉语特点,从汉语本身出发为汉语研究找出一条新路.它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吸收了西方语言学的立论精神,试图实现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和现代语言学与汉语传统研究的结合.本文回顾了语言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字本位”理论的阐释和研究,对运用“字本位”理论指导对外汉字教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语法词汇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阐释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中的“语法词汇化”概念,并讨论了与此相关的在初、中级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把“语法词汇化”作为一种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方式和教学思路提出来,对语法教学的深化、细化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钱召 《学语文》2010,(5):45-45
“好V”和“好好V”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常见格式,如:“好V”:好看、好吃;“好好V”:好好听、好好休息。“好V”和“好好V”.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时常有偏误.原因在于“好”的语法意义比较多,而“好好V”不仅存在读音问题,还有层次问题,凡此,都需要仔细辨别。  相似文献   

7.
"VV/V-V+结果补语"格式源流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法研究者普遍认为,动词重叠后面不能带结果补语。实际上,“VV/V—V+结果补语”格式明末清初白话作品使用较多,其余一些明清白话小说中也可见到这种用法。“V—V+结果补语”格式似乎“五四”以前就被淘汰了,“VV+结果补语”格式则被上海话、绍兴话、昆明话等现代汉语方言所继承,在现当代的一些文艺作品中,也不时可以见到这种格式,近年来这种格式的使用有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8.
“形+数”格式“巨N”在古代汉语中有八种表现形式,只有“巨万”沿用至现代汉语中,且成为一个固定的双音词.该格式在历时发展中呈现出选择性、顺序性、沿用时间长短不一、使用范围大小有异等特性.其语法特点是用形容词修饰数词,充当定语和谓语,主要的语义特征是强调数量巨大,具有夸张的修辞特点.该格式产生的动因,一是数词和形容词自身的特点,二是语言的新奇性特征;消失的动因,一是词类基本语法功能的限制,二是科技和认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汉语教学应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界定:“汉语是母语作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并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指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特点”。可见,第二语言教学理念是《汉语课标》的核心慨念。我们有必要对此“理念”认真加以研究。不断提高认识,才能在汉语教学中真正做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从对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的研究开始,人们先是发现外国学生对汉语成语的学习存在着“兴趣+难题”的矛盾。在探讨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的过程中,人们日渐发现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存在着另一对矛盾,即“重要+不重视”。在综述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建立以“字”本位理论为指导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界定:“汉语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并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指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特点”。可见,第二语言教学理念是《汉语课标》的核心概念。我们有必要对此“理念”认真加以研究,不断提高认识,才能在汉语教学中真正做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2.
用作提示语的“你VvO”格式是汉语语法中的一组特殊的语法格式。这一格式的基本特点是:(1)“你VvO”格式的基本成员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封闭性。(2)“你VvO”格式构成单位词义虚化。(3)“你VvO”格式在具体句子中不可能成为焦点,但可以表达多种语气色彩。(4)“你VvO”格式在实际语境中有多种变体。(5)“你VvO”格式必然出现在交际场合,并一般为非正式场合。  相似文献   

13.
“不V了”是个多义格式,分别表达“谢绝”、“打算”和“变化”的格式义,但它们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句法和语义特点。笔者分析了“不V了”结构的语义差异及“不V了”结构的句法差异,最后总结了“不V了”结构在句子运用中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4.
伍艳  王晓敏 《文教资料》2009,(36):29-30
四音节的“一A一B”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很常见的固定格式.而且这一格式还在不断发展中。本文试图在对大量“一A一B”的固定格式进行充分描写的基础上,结合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讨论哪些词语可以嵌入这一格式.A、B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并总结出这一固定格式的语用、语义与修辞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对于“V+(P+N)”和“(V+P)+N”的比较研究,一直是困惑语法应用研究中的一个难题,这一难题直接影响到了语法教学的进行.本文试图通过对它们二者之间语法结构方面存在的历时性差异的比较,来进一步拓展思路,理清事实,进而为语法研究和教学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以促进语法研究、教学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在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教学大纲中,把“汉语文”更名为“汉语”反映出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由“文”到“语”,从分析、理解、感悟到汉语的实际应用,打开了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大门,明确了第二语言教学与母语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性质、教学对象所处的环境,以及教学对象已有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浮点型数据的存储格式遵从IEEE 754标准,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研究IEEE 754的存储原理、实现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给出在C++中一个浮点数的存储格式和实现程序,提出正确理解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VV”和“V一V”都可以带趋向补语。其中,“V一V+趋向补语”格式主要见于明清之际的江浙籍作家作品,“五四”以后逐渐消失,可能是吴方言特有的历史语言现象;在我们所见的清中叶以前的白话作品中,“VV+趋向补语”格式仅见于《金瓶梅》、《醒世姻缘传》两部作品,最初可能是山东方言特有的历史语言现象,后来被现代汉语部分方言继承。  相似文献   

19.
四音节的"-A-B"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很常见的固定格式,而且这一格式还在不断发展中.本文试图在对大量"-A-B"的固定格式进行充分描写的基础上,结合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讨论哪些词语可以嵌入这一格式,A、B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并总结出这一固定格式的语用、语义与修辞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V+A+N”格式为切入点,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形式与意义两个层面展开对歧义格式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V+A+N”格式是一个潜在歧义结构。在该格式实例化过程中,若A既可指向V,又可指向N,潜在的歧义得以保持,成为真歧义结构。能够进入真歧义结构的V、A和N有着一定的条件。真歧义结构“V+A+N”可作两种意义理解。人们在认知理解这一格式的不同实例时,选择意义的优先顺序是不同的。在这一过程中,语义、语用两方面的标准在无形中制约着人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