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教指南》2008,(1):33-33
为什么当代社会出现了很多成年之后还依赖父母生活的“啃老族”?幼儿教育专家认为,“啃老族”的行为与他们在6岁前受到的不当育儿方式有关。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对6岁以下儿童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他们成年以后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啃老族”就是鲜活的例子。成年以后,在经济、心理、生活等方面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依然依靠父母的人被形象地称为“啃老族”。  相似文献   

2.
▲不可一味说“行”过去,家长们认为子女应该一切服从长辈,什么都是父母说了算。现在,一些家长却由“绝对专制”走向了“极端民主”,对孩子或放任自流,或百依百顺。心理学认为:“过分的自由造就没有界限和没有责任心的人。”阿莎·菲利普斯在《说不——为什么对你和你的孩子非常重要》一书中指出:“为了避免专制者形象而只知道说行的父母,只会造成一种脱离现实生活的幻想和危险的形势。”孩子长期处于受宠的特殊地位,要风得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女为悦己者容”的说法,“容”指打扮自己。2010年网络争议女“小青姑娘”不仅深得其意义,而且走得更远——为悦己者整容。  相似文献   

4.
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拍下了父母的形象。做母亲的都知道,孩子跟妈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孩子在人世间认识的第一个人是妈妈;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生病时最依恋的是妈妈;夜晚睡觉时寻找的是妈妈;放学回家,问的第一句话是:“我妈妈呢?”孩子从小学做人,第一个榜样还是妈妈。孩子的眼睛就像一台照相机,每天在自己眼中留下了父母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应  相似文献   

5.
信息窗     
一项儿童调查惊人:“父母让我们真心烦”在孩子心里,最让他们烦心的是什么?济南市青少年宫对济南的少年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200名年龄在3岁到12岁的小朋友道出了让大人们吃惊的答案。问到在家中最烦心的事时,49%的孩子认为“父母唠叨”最让人心烦;20%的孩子认为“大人常打牌、麻将”让人心烦;19%的孩子为父母“很少让自己出去玩,或不让其他孩子到自己家”而心烦;15%的孩子认为“父母经常抽烟、喝酒”让人烦;14%的孩子对父母“让自己多做作业”感到心烦。即使感到心烦,仍有40%的孩子不敢给家长提意见。给大人提意见会怎么样,他们能接受吗?3%的孩子认为“大人根本听不进”;40%的孩子认为“大人有时能接受”。  相似文献   

6.
最近,有一项调查对父母与孩子的“互爱”认同度做出了这样的“结果”:80%以上的家长认为自己很爱孩子,但只有30%的孩子予以“认同”,大多数孩子对家长的爱,不仅不觉得是爱,相反觉得“讨厌”。这个调查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笔者一时还无法判断,但引起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孩子心目中的理想父母到底应该是如何“模样”呢?有人说,你的档案在别人的心里,同样,父母的形象在于女的心里。当“我期望中的爸爸妈妈”这一既严肃又有趣的话题出现在一群中学生面前时,你想象他们俨然成为“考官”,对自己的父母“评头论足”时,会是一副什…  相似文献   

7.
运用形象学相关理论对日剧《月之恋人》中的中国人形象进行了解读,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了作为“他者”的中国人形象:中国社会中的民众群体形象、中国女性形象、在日中国人的形象;同时对注视者日本的“自我”形象也进行了阐释。认为该剧较为客观理性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形象,辩证地处理了“他者”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们通常把上一辈人和下一辈人所存在的任何矛盾,都归究于“代沟”。甚至有人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代沟”是无法避免的。“代沟”真的是无法避免吗?或许不少人认为,“代沟”的形成,是  相似文献   

9.
唐娟华 《当代教育科学》2007,(5):104-104,108
北京某区曾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作了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让人担忧,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近七成中学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极度反感父母”。还有一项专家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蔑视父母权威的现象比较普遍,有70%以上中小学生的父母认为与孩子沟通有困难。一些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至今仍然不会上网、使用QQ,而且看不懂“海选”。“PK”。个别孩子还说他们的父母“太老土了,我和同学聊天的时候他们压根儿就听不懂。”认为自己的父母特别符合青少年问流行的“蛋白靥”娄型一“傻蛋+白痴+神绎质”.  相似文献   

10.
现实生活中,年轻的父母常对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感到困惑,其中包括令父母深感棘手、难以启齿、不知所措的性问题。父母们不知道是否该对学前儿童进行性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性教育,怎样向幼儿进行性教育。基于此,我们约请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杨晓萍老师写了这组文章,包括“学前儿童性教育的必要性”、“学前儿童性教育的内容、目标”、“学前儿童性教育的方法”、“家长如何回答孩子有关性问题的疑问”等几部分,以便为广大父母提供有关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解开在实践中困扰父母的一些疑团。在中国文化中,“性”是一个古老而又禁忌的话题,谈“性”往往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事情,更谈不上对学前儿童进行性教育。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类》卷十三中写道:“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认为天理与人欲完全对立,不能并存。即使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很多人仍然认为性是不好的,不可谈论的,以致现代父母面对孩子们所提出的一系列性问题经常是回避和责备,不能够正面看待和引导。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是:究竟有没有必要向学前儿童进行性教育?如果不能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充分的论证,  相似文献   

11.
据抽样调查:中小学生对妈妈的要求是希望“妈妈不要对我板着脸”。这个请求天真而有趣,应当让做妈妈者想想。人们总以为,妈妈总是“慈母”型的,不想在不少孩子的眼里,她却是“板着脸”的人,这个形象出人意料也就不太雅观了。这就发生一个问题,在众多的妈妈里究竟是板着脸的多呢?还是笑咪咪的多呢?社会上又另有一说,认为现今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溺爱的多,孩子是家里的“皇帝”、“公主”、“太子”,要什么买什么,给什么,小宝  相似文献   

12.
数字     
82.6%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通过博客调查网,对全国10613人(其中96.6%的人是“80后”)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3%的人认为“80后”会是称职的父母,38.9%的人表示不能一概而论,仅2.8%的人对“80后”缺少信心,认为他们不会是称职的父母。  相似文献   

13.
北京某区曾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作了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让人担忧,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近七成中学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极度反感父母”。还有一项专家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蔑视父母权威的现象比较普遍,有70%以上中小学生的父母认为与孩子沟通有困难。一些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至今仍然不会上网、使用QQ,而且看不懂“海选”。“PK”。个别孩子还说他们的父母“太老土了,我和同学聊天的时候他们压根儿就听不懂。”认为自己的父母特别符合青少年问流行的“蛋白靥”娄型一“傻蛋+白痴+神绎质”.  相似文献   

14.
信息专递     
如何填平亲子鸿沟 易杳 真是“知子莫如父 (母 )”吗 ?  中国人把“知子莫如父”常挂嘴边,到如今所谓“知子”已夹带了太多的水分。一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对父母“心理闭锁”,二来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变化很快,许多粗心父母根本追逐不及。据对北京、上海 13— 19岁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只有 13%的孩子认为家长完全知道自己的心事, 53%略知一点, 23%以上的人认为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的心事。有 17%的孩子在家里最喜欢的人不是父母。有 66%以上的人同意“为了朋友,不遵守父母订的规则”。   由于现代都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照料孩…  相似文献   

15.
日本民意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作爸爸妈妈的人都希望孩子“孝顺父母”,并且主张以“孝顺父母”作为“幼稚园(幼儿园)”和“保育院”道德教育的中心,希望学校把“孝顺父母”的内容编入教材,并教导幼儿怎样去孝顺父母。究其原因,是由于父母担心“衰老后的生活无保障”和维持小规模家庭劳动的家长统治权。但日本的教育家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必须进行,(孝顺父母)教育的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6.
自古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说法,对我们小学老师来说,恐怕要还要加上“师为学生容”。前一阵子,忽如一夜春风来,街上处处烫小卷发,还染得黄黄的像洋人。学校里的青年教师小王禁不住诱惑,在一个双休日去美发厅潇洒走了一回,彻底改头换面了。星期一上课,小王老师精神  相似文献   

17.
前段时间,首都互联网协会发布了《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该报告数据显示,57.8%的中学生使用微信沟通,但有25%的中学生选择在微信中屏蔽了家长及老师,23.5%的人的理由是不想听父母唠叨,更有甚者直接把父母“拉黑”。
  这个报告一经发布,立即引来轩然大波,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朋友圈“拉黑”父母的行为可以理解,毕竟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隐私和思维方式,需要有自由的空间,父母要学会放手。也有人认为微信朋友圈是一个父母和子女交流平台。通过微信,父母不仅能及时得知孩子的最新动态,也能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多多地了解社会,而子女“拉黑”父母无疑是一种拒绝亲情交流的表现。
  作为高中生,你对子女在微信朋友圈中“拉黑”父母一定有着自己的看法,请写成文章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8.
自古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说法,对我们小学老师来说.恐怕要还要加上“师为学生容”。前一阵子.忽如一夜春风来.街上处处烫小卷发.还染得黄黄的像洋人。学校里的青年教师小王禁不住诱惑,在一个双休日去美发厅潇洒走了一四.彻底改头换面了。  相似文献   

19.
18与42之间     
这篇小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对数字,也是一对父子。“18”是一个鲜活的中学生形象,在学习的重压下,在父母的期盼中,“18”不知如何面对学习、面对生活,他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42”呢,是一个望子成龙的父亲形象,他对儿子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担忧;他总是想教育好儿子,却又找不到更好的教育方式。可以说,这是现实生活中某些家庭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0.
<正>诚实是父母对于孩子做人的基本要求,绝大多数父母都认为孩子说谎必须严厉管教。但是搞清楚孩子为什么会说谎,也是非常需要父母重视的。晚上睡觉前,子墨妈妈帮儿子收拾第二天的学习用品,在收拾铅笔盒的时候,她发现子墨的铅笔盒里多了一块卡通形象的橡皮,这块橡皮并不是她给孩子买的。“子墨,这块橡皮是哪来的?”她随口问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