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学跨学科科研组织的体制困境与突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跨学科科研是大学发展前沿交叉学科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重要组织形式,但在国内大学却遭遇体制困境。本文结合我国大学科研运行的实际,以及对美国两所一流大学及其跨学科研究机构的组织架构分析,提出以学科资源固化为特征的院系管理体制是造成跨学科科研举步维艰的最直接原因。基于这一逻辑,本文提出从弱化学科概念和加强学校统筹两个方面来促进跨学科科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跨学科团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把发展"交叉学科"和促进"学科交叉"放在重要位置,各种形式的跨学科团队已经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研究力量。通过分析优秀跨学科团队的关键因素,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理论构建跨学科团队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促进高校跨学科团队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从交叉学科现象及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交叉学科测度指标研究、交叉学科结构研究、演进趋势和案例研究四个方面对国内外“交叉科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评述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研究态势及存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4.
交叉学科往往是学科新的生长点,有可能产生新的科学突破,为科学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交叉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跨学科的人才,而高水平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始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文章选取1901-2013年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为分组变量,从物理、化学和生理或医学三大学科内和跨学科角度对比分析师承效应的影响,凸显跨学科师承效应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的学科内师承效应相比,考虑跨学科师生关系的师承效应可更显著地促进未来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成长和成才。  相似文献   

5.
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条件已经成熟,科学合理的组织模式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进步和发展.本文通过一种全新的分类标准,分析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模式、载体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指出大学研究院应当成为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加州大学跨学科研究机构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美国加州政府的支持下,加州大学各分校专门设立了为交叉学科研究提供基础设施和条件的跨学科研究机构,其英文全称为Organized Research Unit(以下简称ORU),加州大学为ORU制定了相应的申请、管理和评估制度,并提供运行费用。以保证其发挥应有的作用。ORU与传统的院系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互补,在加州大学9个分校的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加州大学ORU的模式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如何组织跨学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有科学以来,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碰撞所产生的火花就是科学发展的驱动力之一,也是许多创新性科学论点与方法产生的温床。实际上,一系列重大的科学理论、研究项目和工程技术都是不同方面和层次的学科交叉的系统。学科交叉已经形成了大量“成熟”的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生态学等,并且还将陆续形成重要的交叉学科。这些交叉学科大大地推动了科学进步,尤其在现代“大科学”发展趋势下,几乎已找不到没有学科交叉的“纯”科学问题。然而,在另一方面,传统学科的“保护”或“壁垒”主义又在有意或无意地强调“纯”学科,排斥其他学科的渗透和介入,从而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交叉学科是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通道。而资源是交叉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从资源依赖理论视角出发,有助于深入理解高校交叉学科发展的资源依赖及路径。相较于成熟的传统独立学科而言,新兴的交叉学科兼具两个层次的外部环境,且对资源的需求与依赖更为显著。主要表现为对源学科院系和学校层面组成的内层外部环境与政府、社会和企业组成的外层外部环境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依赖。有形资源包括资金、人力、空间、设施设备、生源、就业岗位资源,无形资源包括制度、权力、文化、政策法律、公信力、信息和技术资源。基于此梳理导向,高校交叉学科发展的路径既要坚持凝练特色和内涵式发展、坚持问题解决和需求导向及遵循学科知识发展的逻辑规律;也要创建交叉学科发展的组织、完善交叉学科发展的制度、搭建交叉学科发展的平台及培育交叉学科发展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分析了高校跨学科研究的动力和阻力,然后讨论国内外大学在开展跨学科研究时的若干组织策略,如设立学校层面的跨学科办公室、采取矩阵式的组织结构、采取处延式发展策略。笔者建议,各方要允许"小"科学的存在,大学要努力创造促进学者交流的物质条件,以及优先发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项目。  相似文献   

10.
冯国权 《情报探索》2009,(11):31-32
从多学科的角度探讨目前地方文献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开展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人员的合作,对地方文献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联合攻关研究。以产生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论情报学研究中的跨学科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通过阐述情报学研究思维及其特性来论证跨学科思维与情报学研究思维的关系及其在情报学研究中的作用。最后从跨学科思维产生的背景、对学科建设的影响、在情报实践中的作用以及在情报学研究中的趋势4个方面阐述了对情报学研究中跨学科思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设是自然资源部的基础性、公益性工程,是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发展理念,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职责的重要举措,为系统、全面认识自然资源变化规律、预判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设重点工作主要包括:第一,充分考虑多学科融合,做好顶层设计;第二,继承和发扬青藏科考精神,打造一支吃苦耐劳、稳定的观测队伍;第三,充分考虑森林、草地等不同资源之间的耦合,依托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加强综合研究;借鉴国内外生态系统观测经验,利用现代化手段,科学搭建多尺度网络;第四,打破壁垒形成合力,探索不同观测网络、单位之间合作机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第五,明确核心任务,坚持点-线-面结合;第六,探索多部门合作,试点示范先行。  相似文献   

13.
系统科学的五大理论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范式的转换,实现了理论层次的重大突破。整体论是系统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在学科定位方面,突破了经典科学的学科边界,具有跨学科特征;在认识论方面实现了从实在论向建构论的转变;在理论特征方面实现了从构成论向生成论的转变,生成论成为了系统科学的灵魂;在研究对象方面,实现了从"实物性"向"关系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科学学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集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于一体的交叉学科。通过对国内科学学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从科学学元研究和科学学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展现了国内理论科学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整体上国内理论科学学研究已经进入平稳发展的新常态,研究主题相对集中。为进一步促进国内理论科学学研究的健康、快速发展,应在基础理论、学科建设、研究队伍、学术阵地和创新成果等方面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学科协同发展体系,推动我国科学学研究新常态下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外大学图书馆期刊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晓鸣  韩冬梅  钟克礼 《情报科学》1999,17(3):264-266,283
介绍美国大学图书馆期刊利用率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及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探讨在我国大学图书馆开展期刊利用率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拟从高校科研工作的特点入手,对高校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树立高校科研财务管理与科研计划管理有机统一的观念,理顺关系,发挥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类比三要素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石益祥 《科学学研究》2004,22(5):460-463
汤建民提出了类比的三要素,类比源、类比泉和类比知识单元,并对类比源和类比知识单元的选择作了初步的研究。本文则在汤的研究基础上深入一步,并对选择类比泉的类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尤其是把数学知识作为类比源的类比。在笔者看来,类比源、类比泉和类比知识单元的选择事关所类比对象的认识,决定类比成果的大小和意义。因此,研究如何选择类比三要素关系到类比的成功与否,其意义绝不亚于三个概念本身的提出。  相似文献   

18.
运用多案例分析方法翔实分析华盛顿大学的跨学科基础教学平台、专业导向的本科生跨学科教学、项目导向的研究生跨学科教学和跨学科研究运行模式的特色实践及核心特征,归纳出华盛顿大学纵向一体化的跨学科教学体系、无边界跨学科运行模式和跨学科教研融合模式。基于此,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教学型大学有效开展跨学科教学和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Assessments of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of academic research program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gaining financial support, in hiring and promoting research staff, and in building academic reputation. Most assessments are based on peer review or on bibliometric information.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both bibliometric data and peer review assessments of 169 research groups in economics, econometr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he evaluations are achieved in two independent rounds in 1995 and in 2001, permitting replication of our study.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wofold. In the first part we want to see to what degree bibliometric information relates to peer review judgments. The results convey how evaluators weight different output categories in their final overall judgment of academic quality. The results also have practical meaning, since they indicate what the predictive ability of bibliometric data is for future peer review outcomes.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study we aim at explaining differences in research output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by organizational factors, like size of the research group, composition of staff, sources of research funding and academic discipline. In this part, a composite indicator is used to represent the review committees’ overall assessment. The bibliometric data most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peer reviews’ overall assessment are used to construct data envelopment analyses’ efficiency scores as measure of research productivity.The main conclusions from our study are that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n international top journals is the best predictor of peer review assessment results. Change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bibliometric information, as introduced in the second evaluation round, do not alter this conclusion. Size of the research group appears to be the only permanent characteristic associated with research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Siz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research quality but negatively related to research productivity. Larger groups appear to have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quality, but as groups become larger, they also experience problems in maintaining the research productivity of the research team's members. The remaining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ppear to be temporarily related to research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first evaluation round, research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discipline variable: research programs in more quantitative areas and characterized by a higher level of paradigm development like econometric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achieved higher levels of research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than programs in more diverse and less quantitative areas lik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his relation however is not permanent, since it becomes insignificant in the second evaluation round. Instead, funding relations become more apparent in the second review round. The relative amount of national funding in the research group's funding becomes positively related to academic quality, whereas the portion of income from committed research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academic quality of the programs’ research output. This may have been caused by the increased importance of alternative sources of research funding in the period of the second revie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