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吴畏 《视听界》2005,(4):i011-i012
本文所讨论的不是罪与非罪的法律概念,而是面对某种特定人群进行采访时的技巧。为方便起见,本文一律使用罪犯或犯罪分子这一泛称。为避免法律歧义,在讨论前,事先确定如下假设:被采访对象客观上存在犯罪行为,并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与司法机关讯问的目的不同,记者采访的目  相似文献   

2.
张莺 《新闻界》2001,(5):75-76
近年来,新闻界关于隐性采访的讨论很多,从事实际新闻工作的大都持肯定态度,而从事新闻研究的以及一些法律界人士则较为谨慎,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对隐性采访的法律和道德约束问题。本文将从隐性采访的法律依据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缺陷等方面,探讨对隐性采访的认识。一、隐性采访的概念界定及由来分析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秘密地采集新闻素材的采访方法。按照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的程度和方法,隐性采访可分成三种类型:偷拍偷录,比如暗访消费者投诉经历、目击破案过程等跟踪偷拍;体验式采…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对隐性采访的研究,到了应该从具体的法律侵权层面转向研究其对法律信仰损害的时候了.文章以隐性采访对法律信仰的背离为主线,深入论述了隐性采访对法律信仰背离的表现、原因及新闻从业者如何构建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4.
温馨 《今传媒》2012,(3):154-155
当前,中国新闻界大量采用隐性采访手段。在这股"流行风"下,本文从隐性采访成风的趋势及其引发的争议入手,着重讨论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及记者采访方式的选择,并最终呼吁记者慎用隐性采访,呼唤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考量。  相似文献   

5.
温馨 《报刊之友》2012,(3):154-155
当前,中国新闻界大量采用隐性采访手段。在这股"流行风"下,本文从隐性采访成风的趋势及其引发的争议入手,着重讨论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及记者采访方式的选择,并最终呼吁记者慎用隐性采访,呼唤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考量。  相似文献   

6.
法律图书采访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分析法律图书时效性强、出版与立法密切相关等特点和当前法律图书采访中存在的不能及时满足读者需求这一突出矛盾的原因,围绕做好法律图书采访工作,提出了提高采访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修养、确定因馆而异的采访方向、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获取采访信息、以法律专业书店作为主要采购方式等法律图书采访对策。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问题是新闻界、法学界关注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赞同者、反对者皆有。本刊曾发表过论及此题的专门文章,但仍感有深入探讨的必要。尤其是涉及隐性采访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隐性采访方法的适用范围及法律规范等,希冀关注的各方能够阐发更多精辟的见解。本期刊发肖燕雄《隐性采访可行》一文,望能引起大家的热情关注,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8.
采访工作是一个图书馆的核心工作,采访工作的质量关系到一个馆的藏书质量,采访员的必须在法律和道德规范下进行,本文将探讨采访员在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期望对规范采访工作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1999年版的《广播电视辞典》给新闻暗访的定义是隐藏记者身份与采访目的、采访方式,只适用于某些特殊题材或特殊场合、特殊采访对象,比如在敌方或犯罪分子中的采访。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小采访障碍和干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务必十分慎重,一般控制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或得到有关部门的特别授权,切忌滥用。本文不打算对暗访产生的法律、伦理、道德等方面问题进行讨论,仅就现实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0.
学科采访馆员与图书馆采访机制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几个方面讨论了学科采访馆员的内涵与外延,及成立学科采访馆员制度对采访机制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前些时候,隐性采访在新闻界引起了一阵讨论,最近,隐性采访中更具尖锐性的偷拍偷录在法律上的正当性问题又成了众多同行关注的一个热点。理论和实践中的不少困惑也亟需对偷拍偷录问题作出正确的界定和解释。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在这方面颇有研究的新闻工作者和学者就有关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希望引起同行的思考和讨论,不断推进新闻界的法制建设。欢迎大家就相关问题撰文赐稿。  相似文献   

12.
徐宜可 《传媒》2016,(3):89-90
隐性采访可以揭露一些社会的黑暗面,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们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但由于其采访的特殊性,在采访过程中很容易引起法律冲突,造成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侵犯.对此,政府和媒体等相关主体有必要加强对隐性采访的管理,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本文从法律视角出发,在阐述法律规制的基础上,分析隐性采访的冲突及其风险规避策略,以期为政府和媒体机构的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光辉 《新闻窗》2005,(5):59-60
近年来,随着媒体新闻侵权案件的不断增多,媒体记者如何应对因采访活动而产生的法律风险,成了新闻界、法律界不断探讨的话题。由于目前我国新闻立法滞后,而法院审理新闻侵权案件往往采用民事审判规则,使得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目前的新闻侵权案件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在日常新闻采访活动中,如何避免法律风险往往又是新闻媒体和记者难以把握的业务难点。本文就新闻采访如何防范和规避法律风险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4.
隐性采访是为了完成某一种公开采访无法完成的特殊采访方式,由于其特殊性,采访中常涉及法律问题和道德伦理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具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隐性采访的法律界限和伦理原则入手探讨了隐性采访应遵循的守法事项和道德伦理原则,提出作为新闻记者在必须采用隐性采访时,应牢固把握法律和职业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5.
INNOPAC系统采访系统自动查重和采访数据成批转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INNOPAC图书管理系统的采访模块,采访数据只能逐条的查重并输入到系统中。本文讨论了根据INNOPAC提供的采访功能.实现采访数据的成批查重和数据转入。  相似文献   

16.
偷拍偷录是一定条件下的合法采访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记者》开展偷拍偷录法律问题专题讨论,触及了当前新闻和法学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实践和理论意义深远。从眼前看,这个问题的讨论将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正确行使采访权利,更好地履行舆论监督职能;从长远看,能够进一步完善新闻法制理论,推进我国法制建设。我认为,偷拍偷录是新闻工作者在一定条件下应当行使的合法采访权利。以下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一、偷拍输录某些违法行为是合法采访权利新闻工作者偷拍偷录现象,主要是在揭露违法行为报道中发生的。如果法律一概不允许偷拍偷录,受损害最大的莫过于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媒体…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在业界越来越广泛使用,而在学界却备受争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曾经指出:隐性采访没有法律地位,不受法律保护.甚至经常构成法捧和道德的悖论。①隐性采访有多大的存在价值.它所带来的道德困惑和法律陷阱,以及如何使隐性采访规范化.这些都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广播电视台时政新闻采访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通过工作实际说明时政新闻采访中常见的问题,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讨论相关的对策建议。希望本文能够为广播电视台时政新闻采访工作的发展以及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进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浅谈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人身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接连听到记者在采访中人被殴打、采访器材被毁坏的事件。为此我不断思考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人身权如何保护?有的同志呼吁,新闻法应该赶快出台,有了新闻法,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这种观点可以说只说对了一部分,特别是对记者被打这类问题,新闻法是管不到的。 为什么呢?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新闻法,不管这部法律的部门法性质如何,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义务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特别是新闻工作者的权利问题,新闻法是从积极的方面保护的,即新闻工作者有什么样的权利,这部法律需要明确规定。如果新…  相似文献   

20.
论"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下,“隐性采访”成为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常用手法。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方法是无可厚非的,它能使记者获取正面采访得不到的信息和材料,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然而,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确的今天,“隐性采访”稍有不慎就会带来职业道德上的问题,也可能会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道德与法律界限,是新闻记者时刻要注意的问题。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法律思考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中不通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工作目的,借助采访工具(照像机、录像机、录音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