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敬梓以抨击、批判封建科举制和礼教为主要标志的叛逆思想,在其扬州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部分代表性诗词篇章形象揭示了诗人叛逆思想产生、发展终占主导地位的心路历程。吴敬梓的扬州诗词不仅展示了作者的行踪变化和人生阅历、内心世界的嬗变发展,且为他创作《儒林外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的角度,论述了吴敬梓、吴火良父子以世家望族为依托,在科举仕途的西革马绊下,投身于文化创造,揭示父子俩在思想、文化上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3.
疾病长久地困扰着吴敬梓,对他的生活、交游、人格和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以司马相如自比,极力推崇行医,与儒医交好,甚至从热衷科举到弃绝仕进等,这都与他"消渴病难除"有着紧密的关系。"痰病"在《儒林外史》中也有着丰富描写,它巧妙地出现在书中角色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之际,并且集中在描绘旧秩序崩塌的第二部分。吴敬梓对"痰病"的描写不同于以往古代小说中宗教化的处理,而是将之作为一个整体的象征,讽刺了病入膏肓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在批判封建科举与礼教的主线贯穿下,如擎天巨镜,用中国封建社会的反照回光,折射出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衰颓世风。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好的讽刺小说,其“感而能谐,婉而多讽”,其揭露深度和批判力度不亚于四大谴责小说之和,能得到一代文学巨匠鲁迅的首肯便是明证。  相似文献   

5.
颜元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针对科举的弊端,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选士方式、学校功能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对科举做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教育应摆脱科举的束缚,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革书院教育。发挥原有的功能,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专门人才,为提高人民大众的生存能力做出贡献。颜元的实学思想,为扭转当时的不良社会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程晋芳既是吴敬梓晚年最亲近的朋友之一,又是第一位全面评价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学。他对吴敬梓生平事迹的记载,对吴敬梓为人、思想的分析,对《儒林外史》思想主题的论述,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是,他对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评价,也有一些偏颇,体现了时代和个人认识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经典片段,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世风以及科举对人性的扭曲。名为《范进中举》,中举又岂止是一个人的事情,更像是众人中举。  相似文献   

8.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主要内容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作者吴敬梓通过塑造范进这一人物形象,辛辣地讽刺了八股科举和程朱理学对封建读书人思想和灵魂  相似文献   

9.
李鸿章本是科举之路的成功者,却在接触西学后批判科举弊窦,主张以经世致用为标准培养和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具有"抡才大典"之称的科举制度。他还极力奏请清政府设立算学一科,推动了晚清的科举变革,为之后的科举变废奠定基础。可以说,李鸿章不仅是科举时弊的批判者,也是科举制度的冲击者,还是科举之变的推动者,更是清季科举变革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0.
黄遵宪青年时期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争和四次科举落第,这些事件加深了他对晚清腐败政治的体验,也触发了他对封建文化弊病的批判,这主要表现在:他批判言、文分离的语言文字制度,批判腐朽的科举制度,并提出了言文统一的诗歌创作主张。对旧文化的强烈批判成为青年黄遵宪思想的主要特色,这对50年后五四新文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主要内容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作者吴敬梓通过塑造范进这一人物形象,辛辣地讽刺了八股科举和程朱理学对封建读书人思想和灵魂的毒害.  相似文献   

12.
从范进中举前后看其岳父胡屠户语言、行动的变化以及所送礼物的不同,可以看出科举引起的癌变已经扩散到社会的每一层面,它使世风更为浅薄、人们更加势利、人情更趋淡漠。在科举阴影下,郎丈之情被亵渎、被异化。通过重新解读《范进中举》可以看出,吴敬梓抨击世风日下是其主题,作者除了关注士子外,也"为市井细民写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梁启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他关于变革科举的建议与措施、及对守旧势力拼死捍卫科举的原因的分析。梁启超,科举制度,批判  相似文献   

14.
论吴敬梓的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敬梓是最具哲思气质的中国古典小说作者之一,他面对已有的文化思想资源,既吸收继承,又批判反思。通过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吴敬梓反思了互为表里的八股取士制度和程朱理学,作出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即将理欲视作整体而不作抽象的分辨,将涵泳了天理又充满了人情的圣贤人格呈现在我们面前,表现出向原始儒家复归的价值取向,他与同时代的曹雪芹一样,具有关怀人类精神命运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15.
宋明阳 《现代语文》2009,(10):160-160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鲁迅的《孔乙己》、《白光》等小说都以知识分子的生活为中心内容,表现了他们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思考,这就具备了把他们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可能。本文主要从“匡世”思想、对科举制度的否定与批判、对封建礼教的揭露与控诉三个方面对二者的作品进行考察,对他们作品中的主题思想的联系和区别作了具体的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6.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语见陶渊明《庚戊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它对吴敬梓独善思想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吴敬梓为广大士人提供的生存模式已不再是陶渊明的农业劳动,他还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它注入了新的内容,为读书人的自立独善开拓了一条更为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吴敬梓是最具哲思气质的中国古典小说作者之一,他面对已有的文化思想资源,既吸收继承,又批判反思。通过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吴敬梓反思了互为表里的八股取士制度和程朱理学,作出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即将理欲视作整体而不作抽象的分辨,将涵泳了天理又充满了人情的圣贤人格呈现在我们面前,表现出向原始儒家复归的价值取向,他与同时代的曹雪芹一样,具有关怀人类精神命运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18.
【文本解读】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他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  相似文献   

19.
缘于吴敬梓的创作对于家乡恶俗多有揭露与抨击,历来以为吴敬梓十分厌恶他的家乡全椒,这其实误解了他对故乡的那份深情。吴敬梓的时代,封建社会行将就木,吴敬梓感受到末世的种种征兆,《移家赋》及《儒林外史》等作品对于家乡全椒社会恶劣风气的描写是这种环境下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宗法家族观念在吴敬梓的思想中占据显要的位置,吴敬梓对故乡全椒充满感情,这种情感本质上说是家族对于他的影响至深之故,它是吴敬梓文学创作源泉,也是我们理解吴敬梓其人其文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吴敬梓以其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吴敬梓在作品中也用了不少笔墨,描绘了他心目中的正面人物形象,但对庸俗、卑污、腐朽事物的讽刺与批判,却是《儒林外史》的主要思想艺术成就,是它能够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与满足的主要原因。《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有高度的鲜明的独创性。同中外文学史上的讽刺名作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