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经济特征之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随着改革工作的全面展开,尤其是农业生产责任制、国营企业经济责任制以及其它方面各种责任制的推行,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按劳分配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是怎样提出按劳分配理论的,实行按劳分配应具备哪些前提条件,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是什么,在这样的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涵义有什么新变化,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按劳分配思想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和论证了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实行的按劳分配同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有所不同的。社会主义多层次的联合劳动要求实行多层次的按劳分配。多层次、不完全的按劳分配决定同工同酬、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它只适用于同一联合劳动层次的同一核算单位内部。而在不同的联合劳动层次和不同的核算单位之间,由于经济效益不同,是不可能实现同工同酬、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还存在着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和商品经济,所以必定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才能达到整个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成员之间收入的差异。以按劳分配作为衡量个人收入是否公平的标准,平均主义和收入过份悬殊都是社会分配不公的表现。社会分配不公,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理论问题,是一个被“四人帮”及其御用“理论家”们弄得混乱不堪的问题。这伙假马克思主义者为了“论证”他们那个臭名昭著的“按劳分配是产生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的观点,居然篡改原始社会末期的历史,挖空心思地编造了一个所谓“产品分配的差别是产生阶级的根源”的谬论,肆意歪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给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造成了不容低估的混乱。它完全是为“四人帮”的反革命政治纲领服务的。我们必须拨乱反正,进行认真地批判和清理。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改革实践过程中 ,要贯彻落实好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不断满足和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努力实现管理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五大根据我国目前和今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段的实际,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丰富,本文试图就此谈点粗浅之见,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也是一切从半殖民地、半封建不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特征主要有: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第二,在经济关系方面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三,在分配关系方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实行的是不完全的按劳分配。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这些经济特征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明确认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避免“左”和右的错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认识飞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结晶。这一理论的形成是一个“是”到“不是”到“确立”的过程。它从客现实际出发肩度说明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论述了目标和途径的有机结合,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特殊性和一般规律的关系,包含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论据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其现实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客观经济条件。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将在混合分配方式中得到具体体现。混合分配方式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优越性和过渡性。  相似文献   

9.
在新形势下 ,马克思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产生误解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二是科学技术、经营技术、经营管理等在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劳动价值论是发展的理论 ,在高校“两课”教学中必须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大报告,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而且也推动了按劳分配实践的突破与发展.在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按劳分配的实践更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本文仅就此谈点粗浅之见,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激发学生潜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的一个合作项目,已被我国列为国家级重点教育科研课题,解决问题及问题连续体教学模式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子课题。目前虽然大家对“问题”在教学中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在教学中怎样通过问题实现多元智能的开发与培养,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教学模式。与此,对这一课题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营高校的分配制度中引入年薪制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产业化发展趋势、遵循“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对旧有分配制度的一个重大突破。章以人力资本激励理论为依据,就民营高校校长实施年薪制的必要性和实施原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四人帮”为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复辟资本主义,极力诋毁和否定按劳分配。他们大搞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把按劳分配的性质、作用及其历史发展等问题,搞得混乱不堪。对此必须予以彻底批判和澄清。一、关于按劳分配原则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要理论成果,虽然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党的建设"等重要理论,对于正确处理国内事务,解决国际争端,推动民生工程和党的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转型问题是高职院校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职业院校教师转型的本质,是通过实现教师的技能化,适应培养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劳动者的要求。成功实现教师的转型是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转型从根本上就是要实现由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由知识传授向实训操作转变。  相似文献   

16.
有计划商品经济中按劳分配的现实特征包括现象特征和体制模式特征,前者是指等量劳动只能在一家企业范围内领取等量报酬,后者是指实行企业自主按劳分配模式。这一现实特征既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形式,也不同于经济体制改革前实行的按劳分配形式。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全民所有制企业生产条件分配的具体形式决定了按劳分配的现实特征。  相似文献   

17.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于解决"三农"问题.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一书不仅是人类学发展史上的示范之作,也是社会学研究领域新的实践.它在理论层面上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主题,为研究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应对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可能出现的贫富差距扩大现象,需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初次分配以利益为驱动力提供物质基础,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对初次分配产生的收入差距进行调节,三者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其中,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初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构建协调配套的分配制度体系可从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爱社会三方面着手,使三种分配方式协调联动、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9.
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是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当前,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变化多端,更加凸显了对大学生正确历史观培养的重要.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有意识地把历史观问题始终如一地贯彻到教育中去;要处理好近现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处理好党在不同阶段取得的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邢平均在《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22期撰文指出:高职院校应处理好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高职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由于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历史较短,经验不足,有许多重大问题都有待于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深人探索。目前亟待澄清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规模与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是规模、结构、质量和成本的多元函数。要实现最佳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