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吴小如同志的《说柳宗元山水诗(江雪)》(载《语文教学通讯》1980年4期),有些不同想法,提出来就教于吴小如同志。吴文说“这首《江雪》,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幽静寒冷的境地。……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  相似文献   

2.
押仄声韵的五言绝句《江雪》,是柳宗元山水诗的杰出代表。目前学术界公认:写于永州时期的《江雪》,作者在短短二十字中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渔翁;渔翁形象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寄寓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但,作者在渔翁形象中究竟寄寓了什么思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在被贬谪期间,曾多次写到渔翁意象,可见渔翁意象是作者的悉心创构.中国文化中渔翁意象从始至终都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因此也成为中国古代士人的文化符号.本文以《江雪》《渔翁》两首代表作品分析柳宗元笔下的渔翁意蕴.渔翁形象的塑造,不仅对于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人格理想具有深刻意义,也体现出作者在孤独抑郁中追求心灵自由的心路旅程...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江雪》的主旨历来看法不一。本文试图在学术大家对《江雪》主旨解构的基础上,从知人论世、对话文本、坐标参照、用典寓意和典传后世五个角度探讨《江雪》一诗的达旨。从身世、性格与宦海沉浮知其痴心所待;从言内表层结构晓其言外深层"垂钓"本意;从被贬时之作《渔翁》推其贬后所作《江雪》旨归;从古代用典寓意的传统表现手法,寻求解读"独钓"渊源;从典故的传承,明后代诗人对"垂钓"寓意的认同。最后得出结论:柳宗元《江雪》意在借江雪抒怀达旨,叹怀才之不遇,期帝王之垂爱。  相似文献   

5.
简析《江雪》蒋宜惠万籁俱寂,一个披蓑戴笠的老渔翁,冒雪在江面上独自垂钓──便是《江雪》这首诗所展现的意境。作者精心描绘这样一幅画面,要告诉人们什么呢?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写的,政治上的失意,世事中的坎坷,使他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于是,他勾勒出一...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诗歌《江雪》《渔翁》开启了寒江独钓、江天暮雪等荒寒画境。其诗歌的荒寒意境与文人画的荒寒意境有相通处,都表达了孤绝荒寒的生命意识,体现古代知识分子的孤独心态。柳宗元对荒寒画境影响是中晚唐诗歌意境与文人心态对文人画影响之一例。  相似文献   

7.
《江雪》诗的背景与寓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宗元创作《江雪》的时代背景、永州的气候特点,来分析诗的图画、意象、意境,探讨作品的寓意。重点剖析诗中的渔翁形象——诗人人格的化身。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写的山水游记受到后世读者的爱好。其实他的诗也写得很出色。这首小诗《江雪》就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就是一千座山;“万径”,就是一万条路;“鸟飞绝”,连一只飞鸟的影子都没有;“人踪灭”,连一个行人的脚印也看不到。这都是比较夸张的说法。后两句说,一个披蓑戴笠的老渔翁,独自一个人坐在唯一的小船上,冒着纷飞的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这首诗大约是柳宗元在永州(今湖南零陵)写的。公元八○五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去做司  相似文献   

9.
李森先生编著的《禅诗三百首译析》认为柳宗元的五绝《江雪》描写了“空寂之境”,而“这样空寂的境界无疑是最理想的禅境”。历代著名诗评家们从中读出的是“得天趣”、“傲然独往”的精神和骨气,而不是禅寂。因为从这首诗的创作心态来看,诗人当时被贬南荒,一以疑惧,一以坚持,正如《惩咎赋》所言:“苟余齿之有惩兮。蹈前烈而不顾。死蛮夷固无所兮,虽显宠其焉加?配大中以为偶兮,谅天命之谓何?”这种心态反映在《江雪》中,便成为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体现的是坚持大中之道、蔑视守旧势力的大无畏精神,而不是消极化解的禅思。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少时勤奋好学,13岁即有文名。文学上主张继承秦汉散文传统,文风洗练,幽邃,清澄。作品有“精裁密致,璨若珠贝”之誉,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位置。代表作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渔翁》、《江雪》、《黔之驴》、《河东先生集》等。  相似文献   

11.
脍灸人口的《江雪》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它开篇突兀,给人留下悬念,令人咀嚼回味,探寻究竟。《江雪》是一首不同凡响的五言绝句。概括说来,它有三奇。一、构思奇题为《江雪》,按照常规,开篇就应直落雪上,可作者把笔锋移开,写“千山”,说“万径”,讲的似乎都是题外事:往日百鸟争鸣的崇山峻岭,莽莽峰峦,却飞鸟绝迹;车马声声,人流如潮的大道通衢,却人踪  相似文献   

12.
《江雪》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绝句。它通过自然环境与老渔翁形象的相衬,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寒江垂钓图。透过老渔翁的形象,也巧妙地反映了作者顽强的性格及孤独寂寞的精神面貌。但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古诗语言精炼,意义含蓄,给学生在理解上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逐步引导学生领略本诗的意境美及其所蕴含的内在美。  相似文献   

13.
中唐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与柳宗元的《江雪》均是表现隐逸情怀的作品,它们具有相似之处:作者都厌倦官场的纷纷扰扰,向往渔翁自由自在的生活,寄情于山水,表现隐居的乐趣。然而,二人的不同个性与经历使诗中所表现的生活美感不同,展现了作者不同的隐逸情怀,柳诗的隐逸情怀更悲愤孤傲。  相似文献   

14.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日出烟消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经历代诗人的提炼、加工和创造,使之带有了诗化的感情和韵味。“渔父”恰是最经常地触发诗人情思的传统文学意象之一。战国以降,中国的士大夫,无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其精神状态往往与隐逸结下不解之缘。在古代诗文中,渔父即隐者,乘扁舟于水上,披蓑笠于林岩,自由、惬意、无拘无束,令不堪政治纠葛的士人向往,因而诗人骚客多取其意象,不断翻出新作。柳宗元便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的诗句…  相似文献   

15.
《江雪》和《江上渔者》这两首诗的体裁相同,都是押仄声的五言绝句,前者押入声屑韵,后者押上声纸韵。这两首诗的题材也相似,都是以描述渔者(翁)来表现主题的。然而审美意境和情趣却迥然不同。《江雪》展现的画面是: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群山鸟影尽失,道路人迹杳然;小舟上,一个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正在江心垂钓。诗中的“千”、“万”与“孤”、“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绝”、“灭”之后的  相似文献   

16.
【导入】 师:(吟诵柳宗元的《江雪》)如果说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是寄情于山水的话,那么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则是痴情于山水。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相似文献   

17.
《江雪》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作者柳宗元,是中唐时期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安史之乱”以后,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推行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他在贬谪期间所作的散文和诗歌,抒写了他的不幸遭遇和对现实的不满,寄托了清峻高洁,深沉感奋的感情,《江雪》就是他这段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教材简析《江雪》是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柳宗元所作。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描写雪景,此为整幅画的背景。后两句刻画了一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此为整幅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以表达感情为对象、重在言志的艺术,而形象则是诗歌抒情言志的重要手段,是不可忽视的艺术规律.诗歌要通过形象言志.因而诗人表达思想感情必须借助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柳宗元在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失败后,政治上受排挤、遭打击,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他写了一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全篇都是形象.诗人通过在“鸟飞绝”、“人踪灭”,天地静寂的茫茫雪野中,一位头戴笠帽、身披蓑衣、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幽愤、孤独的心情,曲折地反映了诗人遭贬后傲岸不屈的坚强精神.  相似文献   

20.
《江雪》(六年制语文第九册第23课,五年制第七册第29课)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五绝。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由于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诗人怀着悲愤郁闷的心情到了偏僻荒凉的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在贬谪永州的十年中,又经常有些奸佞小人对他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他常以屈原相比,从自已的遭贬联想到屈原的被放逐,曾写道:“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当时,他的处境是凄苦的,心情是凄清的,但精神却是不屈不挠的。正是在这种环境和心境下,他写了《江雪》这首小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