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玲 《考试周刊》2012,(14):177-178
一、引言与背景从当教师开始,我就与公开课结下了不解之缘,公开课促进了我的成长,我对它也有了鲜活的认识。随着教学技能的日趋成熟,我在思考:"学困生"在公开课中到底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是局外人、旁观者还是……?三次公开课的经历,让我慢慢地体会与明白,公开课不仅仅是教师教研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读了《江苏教育》近期关于公开课"彩排"的一组争鸣文章,深受感触,有意犹未尽之感,也想狗尾续貂说几句。几篇文章所列情形,在本人有限的教学生涯中,也曾亲见亲历。确实,公开课的"彩排"历程就是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公开课的洗礼中,我们逐步走向了成熟。我们的课越上越好,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越来越强,我们的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不可否认,"彩排"在我们这些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的课"因为有你而精彩"。但是,曾几何时,我们感受到了公开课带来的  相似文献   

3.
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这是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4.
三、上公开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我们就是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也是在上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哪位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哪所学校的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哪所学校教师的成长就快一些。”“如果没有公开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缓慢的。”对于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许多教师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5.
刘晓丽 《新课程研究》2010,(4):110-110,121
一堂《基础会计》公开课,表面上看取得成功,学生课后作业却错误百出。因此,教师要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化课堂教学主阵地功能,努力建设"高效课堂"、"学的课堂",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6.
曾莉  杨达  陈寄 《考试周刊》2011,(33):223-224
公开课是一种常见的教研活动形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名目繁多的公开课进行得越来越火热,但公开课越来越偏离其"初衷",向着"畸形"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阐述公开课的弊端问题,以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最近听了十几堂公开课。公开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精品常态课",教师展示的是自己平时教学的常态,只是更加精心、细细雕琢而已;一类是"探索研究课",教师展示的不是自己课堂教学的常态,而是尝试新的教学思路与方式,有"出奇制胜"的寓意在。  相似文献   

8.
公开课似乎让人很纠结,有人喜欢,有人怨。但教师需要与公开课打交道,获得更快成长。那么,如何改进公开课?我想,公开课必须拒绝虚假的"表演",反对单纯的"真实",呼唤自然纯真。回想我上公开课的经历,其中三次让我难以忘怀,对公开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第一次公开课,我准备的是校内公开课。开课头一天,听说县教研室领导  相似文献   

9.
李明远 《师道》2011,(4):34-34
我们有很多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总埋怨没有好的"共同体",也没人"逼",这两条道固然重要,但在专业成长中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内驱力。我们要强调对自我专业成长的反省认知,提高自我专业成长反思意识与能力,促进对教育活动的反思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道家世界的"自然"图景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指"道性自然",涵摄"自然生成论"与"自然本体论"双重意蕴;二是指"物性自然",即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三是指"人的自然",即方法论与境界论意义上的"自然"。但"自然"并非一高居于"道"之上的范畴,"道法自然"表达的基本意蕴是"道"作为最高范畴已无别的效法者。作为具有深刻根源性意义的哲学形上学建构,"自然"落实到人生和政治上即"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1.
【主题导语】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个"不为",就是拒绝。生命属于我们的,只有一次,要用唯一的一次生命成就一种事业,就需在千百条道路中寻觅仅有的花径。我们确定了"一",就拒绝了九百九十九。拒绝如影随形,是我们一生不可拒绝的密友。拒绝对我们如此重要,我们在拒绝中成长和奋进。如果你不会拒绝,你就无法成功地跨越生命。  相似文献   

12.
一2002年9月,刚刚而立之年的谈永康来到上海浦东,担任校长助理。我们一起研究语文,一起为孩子服务。那时,我每天在升旗仪式上为孩子们演讲,谈永康就每天录音,即时整理。有时,我演讲完在学校走一圈,刚回到办公室,他就完成了整理工作,可谓神速。谈老师爱读书,善思考,常常跳出语文学科,去思考教育的各种流弊:摆花架子的"流行病",赶时髦的"新口号",追求"完美"的公开课……他心痛于"后进生的不懂",  相似文献   

13.
"五环三步"教学研模式是基于校本实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模式。"五环",即备课、演课、上课、评课、反思;"三步",即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实践。该模式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强调"五环"与"三步"的有机融合,旨在构建高效课堂,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4.
魏关英 《考试周刊》2012,(49):152-152
公开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公开课应该是实事求是的研修课,让人感到朴实、自然、踏实,而不是表演性的"公开课"。本文是作者对自己所上的一节公开课的展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成长是什么?成长是一杯浓茶,味道虽苦却回味悠长;成长是一本厚书,须要人们用生命写就;成长是一架梯子,须要脚踏实地,以稳健的步伐登上更高的岁月楼层;成长是一条"蜀道",百步九折,荆棘丛生,我们必须小心翼翼攀壁附岩,走好每一步。回首往事,我们不也是在一点一点地成长吗?照片就是一个很好的"记录本",每当看到班级"琢玉轩"群相册中上传的那一组组照片,我总能想起许许多多美好的瞬间和幸福的点滴。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近些年来深受教育专家、教育部门及一线教师的关注。然而,笔者在各类数学公开课中仍不免发现一些"非有效教学"——即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现象的存在。事实上,这些"非有效教学"现象无疑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也是一本重要的"教材",对其进行解读,有利于教师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因此,为了"非有效教学"的价值回归——走向"有效",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教学中的非有效教学行为进行追问,  相似文献   

17.
"三月三",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节日。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壮族同胞"三月三"歌圩盛会,那欢乐的场面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18.
师德修养是师德成长的本质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社会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二是教师自身把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逐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前者被称为"师德规范",后者被称为"师德修养"。"师德修养"的形成和提高,被称为"师德成长"。我国2008年又一次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规范在具体内容上得到了充实,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笔者认为,师德规范只是师德成长的外在标准,师德成长本质上是教师的自我修养。  相似文献   

19.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仅几字之差,但蕴含的教学理念大相径庭.新课改提倡的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研究者认为"用教材教"强调的是教师活用教材,学生活学教材,与新课改主张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符合.但课改十年后伴随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面世,我们有必要再次思考为什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笔者以苏教版《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两次课为例(课堂一为试上课,课堂二为公开课),将两次不同的教学设计整理出来,对比分析两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以试图思考"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20.
王森 《考试周刊》2012,(26):184-185
近年来,公开课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异化现象",背弃了公开课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教学评论的教研初衷。为了提高公开课的价值,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学生观;正确看待公开课,深刻认识到公开课应该讲究实效、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明确新时期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师素质是什么,通过沟通与反思提高自身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