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学目标: 1.通过《苗家儿童庆丰收》的演唱,感受苗族儿歌的风格特点,体验苗族民间音乐的美感和苗族儿童的生活情趣。并用喜庆、热烈的歌声表达、感受苗族人民喜获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相似文献   

2.
<正>《苗家儿章庆丰收》是根据苗族的芦笙调填词而成的,歌曲简单易学,充满情趣。备课者课前首先就作品及苗族音乐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和筛选,最终设计出一节唱歌活动课,并作了很好的示范。课始:执教者从"苗族大山里的回声"入手,设计出"对着大山喊一喊""对着大山来敲鼓"等情境游戏,引导学生愉悦地进行节奏模仿活动,融知识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进苗族音乐情境。课中:苗族有两件特有乐器——"铜鼓"和"芦笙"。《苗家儿童庆丰收》中自然少不了铜鼓。教师先  相似文献   

3.
许英 《儿童音乐》2008,(1):66-66
一、导入聆听《苗家儿童庆丰收》进教室。谁记得我们进教室的歌曲唱的是哪个民族的歌?(苗族)让我们一起来回忆这首歌曲。(随教师的钢琴伴奏演唱全曲)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苗族吗?(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苗族的资料)老师也为大家介绍一下苗族的图片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乐曲,它将我们带到了鸟儿争鸣、笛声飘飘、风光秀美的苗家山  相似文献   

4.
“洗寨”仪式是苗族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苗族古歌贯穿于整个仪式活动的始终.“洗寨”仪式与古歌的互疏性表述,强化了苗族村化的防火意识,增强了苗寨的文化同感,同时也是苗族历史文化记忆的再现描述.  相似文献   

5.
《苗音·乐舞》一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苗族民歌《苗家儿童庆丰收》,从歌、乐、舞三方面全方位引导学生感受贵州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本文试从《苗音·乐舞》一课的教学实录,浅析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使学生感悟民族音乐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材是按专题分组进行编写的,即将主题相同的几篇课文进行组合,比如五年级下册“走进西部”这组课文里,选择了《草原》《丝绸之路》《白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四篇有代表性的课文,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相似文献   

7.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分布面广的古老民族,是我国西部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西部苗族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以叙事长诗《盖绕和玛柔》和《昭蒡俭和高帕施》为载体,分析西部苗族迁徙、斗争、生存、发展的历史变迁过程。同时从苗族的源流,西部苗族的分布,历史研究渊源、内涵、价值、现状、保护措施等方面论述我国西部苗族民间文学的价值及保护思路,旨在希望政府、社会共同重视西部苗族民间文学的保护工作,以西部苗族民间文学的保护为切入点,推动西部苗族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主要流行于贵州和湘西一带。曲调高亢嘹亮,变化较少,节奏自由,豪爽明快。歌词通俗易懂,一般是五言体或七言体,大多只讲调而不押韵,短歌多抒情体,长歌多叙事体。苗族民歌《苗家的太阳》、《共产党来了》、《运军粮》、《夜歌》等流传较广。  相似文献   

9.
儿童的音乐生活带有原生形态的性质,他们是把音乐与游戏联结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通过一种"一体化的感受","将音乐作为既听又看,又引起身体反应(跳舞),同时又理解、尊重的一种东西",并用这种方式来体验世界。对于儿童的这一特点,我在一堂综合课《苗家儿童庆丰收》中运用了"情景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并切身体验我国的苗族文化,同时,也努力地让学生在苗族文化的海洋里,尽情地宣泄和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苗族理辞》是以民族古歌形式表达的民间规约,是苗族地域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征。《苗族理辞》以史诗的庄严风格、宏大规模等艺术特性呈现了苗族民间规约的文化内涵。《苗族理辞》在苗族社会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既是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又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控制功能,人们根据"古理古法"维持一个有序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湘西苗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多声部民歌,自20世纪50年代初发现后一直受人们关注。湘西多声部苗歌同其他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一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大的区别,在形成与流传、和声构成、织体形式、形态特征等问题方面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苗绣艺术,苗绣以其独特的绣法、价值、文化内 涵成为少数民族刺绣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苗绣的开发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针对目前苗绣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望对苗绣的开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试论苗族刺绣图案中的文化象征蕴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金砂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3):19-21,25
刺绣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种重要艺术形式,苗族刺绣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苗族的历史、民族性格、民族意识、审美倾向等一系列的文化信息,体现了苗族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4.
清帝国开辟苗疆之后,极力提倡用儒家文化教育苗民,兴办苗疆义学、增设苗额、鼓励汉苗通婚、允许苗民当兵等措施,采取全方位的文化再造,大治“化苗”,将苗民从“生苗”-“熟苗”-“民人”。  相似文献   

15.
苗族服饰代替了文字的功能,它是苗族历史、文化、艺术、哲学和信仰的视觉再现。苗族人民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通过服饰展现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情爱信仰、原始而古朴的图腾意识及生命感悟。苗族服饰不是简单的民族工艺品,而是积淀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文化趋同的今天,让苗族服饰在保持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美术工作者们的应尽责任和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芦笙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芦笙伴随着苗族迁徙,芦笙是苗族信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芦笙是苗族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情歌是每个民族中最具语言美感和愉悦人心的传统歌谣.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环境中的差异性,因而情歌在其民族语中的表达方式和语境建构都有一定的独特性.苗族情歌不仅在语言形式的表达上有丰富的韵律美,而且还蕴含苗族的传统婚俗文化于其中.透过苗族情歌的各种表述方式,从中可以看到苗族传统文化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8.
清中后期乾嘉苗民起义之后,清朝统治者重新调整了治理湘西苗疆的策略,采取了"以苗治苗"的民族政策,在湘西苗疆实施了"苗官制"。"苗官制"的诞生,冲击了苗族基层社会具有明显原始残余的传统组织制度,削弱了苗族社会宗族、亲族体系的合力,缓和了苗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对湘西苗疆苗族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舞蹈传播的概念出发,以文山州马关县苗族舞蹈为例,运用符号学理论,论述其核心领域、符号活动和传播模式以及舞蹈的文化代码,试图从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解读舞蹈传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凸显马关县苗族舞蹈在民族文化传播领域中的价值,以期更好地保护马关县苗族舞蹈,促进马关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20.
苗族古歌被誉为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经典”。现今,古歌因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亮点而受人喜爱,也给古歌文化主体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旅游开发对苗族古歌的保护和发展究竟是利或是弊很值得人们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