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音乐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当外界事物给人们带来感悟,就会不由自主地想歌之舞之,具体表现为叫喊、敲击、手舞足蹈等,以此类行为来宣释情感、寻求刺激,最终达到身心的解脱与释然,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人类的自发性寻求。  相似文献   

2.
从试题本身所包孕的题材来看,今年的15道试题大致有两大取向——外察型和内省型,而又以后者为主。  相似文献   

3.
情感是人类独有的心理活动之一,困扰人类的永恒话题。它是众多学科关注的对象,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从研究成果与研究角度来看,本文的撰写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仁甫 《新作文》2004,(9):8-9,13
从试题本身所包孕的题材来看,今年的15道试题大致有两大取向——外察型和内省型,而又以后者为主。  相似文献   

5.
从养生方面来讲,李时珍的"内经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朱熹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等是"内省"的典范.研究认为:健身气功.五禽戏的"调心"及传统基础理论是运用"内省"教学方法的依据和前提,"心斋"和"坐忘"是"内省"教学的最高境界,"观"、"尽意"、"内模仿"作为教学手段与"内省"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6.
从试题本身所包孕的题材来看,今年的15道试题大致有两大取向——外察型和内省型,而又以后者为主。所谓外察型的题材取向,就是指命题人把考生的眼光有意地引向外部世界,引向人的生存状态,引向复杂的现实社会和真实的日常生活,引向头绪纷纭的历史和见仁见智的名著,引向测不准的未来。最能代表这一题材取向的,大概要算上海卷了。它的话题虽只一  相似文献   

7.
谎言作为人类交际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谎言"的本质意义是"说话者有意识有目的地表达出的不符合事实的话"。从语用学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谎言产生的动因主要有面子、情感、语言表达效果、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艺术是将人类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把人类情感转变为可见或可听的形式的一种符号手段。原始陶器尽管塑造方式不一,器形和纹样也形式多样,但在内容上都是人类原始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蕴涵了人类最初的审美情感,是人们对当时社会稳定或纷乱产生出的或轻快恬静或抑郁沉闷的情感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包括语言、数学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内省和自然观察等八种智能,从而突破了传统的人类智能单一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创建一个更加开放的教育系统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教师教法创新提供了新的机会,从而促进人类心灵全面充分地发展。本文试图从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人类所拥有的内省智能的角度,探索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原始宗教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原始宗教基本理论问题,始终是研究人类社会意识及人类文化艺术起源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本文从历史、客观角度,本着辩证和唯物的精神,对原始宗教的基本性质和形态特征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楚辞》、《诗经》同为诗歌,但它们的艺术性质却有着极大的区别:《楚辞》重在抒情,不带任何功利目的性,是审美的艺术;《诗经》要在讽谏,实为政治的工具,是应用性诗歌。它们不同的艺术性质的形成,与南北原始宗教不同的经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原原始宗教在进入阶级社会后,便立即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而不在娱神;并在“政治中心”价值观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种实用的传统艺术观。而楚国的原始宗教在春秋战国时期却依然保持着原始宗教的原始色彩,不带任何政治功利目的性。因而,从民间原始宗教脱胎而来的楚国诗歌,依然继承着原始宗教艺术的抒情传统,只不过是在更多的时候将宗教情感转变成了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2.
神话中主体形象的异变反映了神话中情感的变形。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体现在神话中,这样神话中的情感越来越摆脱“原始野蛮”的气息,神话中的情感也就呈现出去圣化的特点。神话中的主体形象主要经历了四个方面的变化:拟兽化、拟物化、拟人化、人化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是古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借此言彼、托物寄情的诗歌创作方法."兴"源于远古人类的原始思维方式,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文化.它保留了人类的原始思维属性和原始文化形态,在文学上的最初特征表现为单纯的起句、起韵与起情,"兴"在诗中起烘托与象征主观情绪的作用,是一种情感性的意象.  相似文献   

14.
论诗的情感     
诗人与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的情愫流露,而一般人只是将情感停留在初级阶段,即原始情感阶段,真正将诗人与普通人区别开来的应该是情感的第二阶段,即艺术情感阶段。诗人情感进入到这个阶段才意味着创作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桃木的原始意象是人类心灵与情感的结晶。桃木应用于巫术,其源头来自于原始人类的木崇拜,来自桃所被赋予的生殖崇拜观念。世外桃源是文人理想中的诗意栖居。桃源意象具有桃板、桃符的象征意义。人面桃花是一种对气韵之美的体现,表现了生命的内在动荡,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哲学中,情感和理性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对理性关注的起源与对情感关注的起源并不是同步的,也不是同等的。理性产生之初的地位、含义和功能都预示了理性是本原的、永恒的、普遍的实体和法则,它是世界赖以存在的基础,主宰着人类世界。神话中有情感的宣泄,详细探讨情感的是亚里士多德,提出完整的情感理论的是斯多噶学派。情感与理性的对立来自于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对立,二分法导致情感不可避免地与欲望相连。  相似文献   

17.
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意象,其原始意蕴起源于《诗经》。《诗经》中涉及到的雁存在有序、情思、猎杀、哀号四个方面的属性。本文根据雁的原始属性,试析雁意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都市牧歌:张欣审美的古典情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张欣小说 ,表现出来的却是自然经济体制下滋生出的古朴审美理想。注重道德情操 ,赞美情深义重的亲情和友情 ,弘扬刻苦耐劳的传统精神 ,是张欣小说主人公塑造的审美理性观照。实际上 ,作家是将自然经济体制下维系人际关系的种种情意 ,抹去其封建色彩 ,理想化为超越历史时代的普遍的人格人情美。  相似文献   

19.
新现象学家赫尔曼·施密茨提出了情境理论,并将其运用到诗语言范畴中,阐释了诗语言情境的内涵。诗语言通过象征、隐喻和韵律等表现手法更加贴切地阐释情境。诗语言展示人类情感的脆弱和质朴,引发了施密茨对诗语言的人学思考。诗语言就是在人存在的原初的当下和展开的当下之间所进行的一种居间游戏。诗语言更贴近"生活本身",诗语言呈现了情境的原初性、整体性和意蕴性,为尝试解决语言的困境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孝观念及孝文化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孝"由血缘亲情而萌发,是人类最原始情感之一,为百善之先。而藉此衍生出的孝文化内涵丰富,自古至今,其内核随着社会发展,在汲取社会文化精华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又反过来影响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这种演变同样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再造能力,也是传统文化的自我完善和民族意识的沉淀。对孝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发扬,不但能够促进家庭和谐,凝聚民族内核,更有利于解决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诸多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