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相似文献   

2.
殷建军 《考试周刊》2009,(31):151-151
1.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相似文献   

3.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和传授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消化和实践,以形成他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项面广、量大、时间长的艰苦细致的教育工作。掌握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最基本的素养之一,也是培养学生今后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一课。  相似文献   

4.
1.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相似文献   

5.
王殿军 《课外阅读》2011,(4):180-180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相似文献   

6.
浅谈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健 《现代企业教育》2008,(16):106-107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道德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以塑造高尚的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 ,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感悟、认识、体验、身体力行 ,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外国的历代教育家们所处的时代和立场虽然差别很大 ,但他们在十分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体育的同时 ,也十分重视和主张强化德育这一方面却是一致的。如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明确指出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信息网络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要提高德育水平,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更是困难重重.笔者认为,在学校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大有裨益.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又有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9.
<正>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为把受教育者(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培养成具有一定道德素质的社会公民,由教育者(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和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一定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道德思想、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活动。家庭德育主要涵盖德育环境、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教养方式四个方面。家庭德育环境是指对未成年子女道德思想、道德情感和道  相似文献   

10.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中,要克服单纯技术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补充,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本身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赫尔巴特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可见德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德育"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品德教师或班主任更多的任务,其实不然,每个学科,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都应渗透德育。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者,还应是一个教育学生怎样做人的榜样。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美术老师,深深感到培养下一代高尚道德情操责任重大。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实践的。  相似文献   

12.
<正>"德育为首,五育并举。"这是党的教育方针对德育的基本定位,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教育系统工程中,我们如何用正确的德育思想指导学生成长?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树立先进德育思想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实践,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隶属于共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的性质是被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而变革.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德育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树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信念.对中师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要在政治课、语文课中进行,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要进行德育教育.在生物课中最主要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4.
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品德、引领学生成长的关键环节。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增加德育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德育元素,渗透德育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德育实施,开展实践活动来丰富德育形式,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审美意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15.
仇月红 《中国教师》2009,(Z1):276-276
<正>从认识方面看,德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的教育活动过程。学生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成自己的品德。其相互作用当然是离不开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导,也就  相似文献   

16.
一、构建高校德育实践模式的意义及作用德育实践模式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阶级和社会的要求 ,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为出发点 ,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互动中 ,发展和巩固其良好品德的活动过程。大量事实证明 ,大学生参加德育实践不仅有利于他们道德认识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他们道德情感的提升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 :一是德育理论教师通过“两课”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方面教育 ;二是通过德育工作者的日常教育、管理 ;三是全体教职工的教书育人、服务育…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把社会的政治规范、思想观点和道德准则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质的教育.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德育面临着培养受教育者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及思想品德践行能力等方面基本素质的要求;相应地,学校德育工作也就具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及思想政治品德践行能力培养的基本功能.在德育功能的实现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9.
一、德育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但由于许多教育工作者认识上的不足,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道德教育或政治教育。甚至有些教师把德育理解为政治课教育,认为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是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德育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不是一种品德的养成。当然德育也不仅是学校德育,按其发生的场所还包括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三者是按学生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所经历的德育形式来划分的。而学校德育教育是德育养成和品德内部矛盾运动的主要场所,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云南教育》2008,(24):26-27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支持,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难题。德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长期坚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德育长期性、持久性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