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与荀子,都是封建领主贵族没落分子,而他们的经济思想却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孔子与孟子对领主经济下的世禄世卿制度还表示留恋。荀子生活在战国末年,此时正是新兴地主阶级向着夺取政权进军的前夜,他的经济思想就完全反映这个新兴剥削阶级的观点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自学派创建之时起,就是为封建剥削阶级服务,而且是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秦汉以后儒家的经济思想虽有某些发展,但先秦儒家具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杰出代表人物,在新兴地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中,向儒家反动教育思想猛烈开火,明确地提出了“以法为教”的教育路线。这条教育路线是由法家的政治路线决定并为之服务的,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思想上的需要,目的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在文化教育意识形态领域对没落奴隶主阶级实行专政。认真研究法家“以法为教”的思想,对我们深入批林批扎,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将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荀况是先秦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我国儒法合流的先行者。在法律思想上,他从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需要出发,对儒家传统的礼作了系统的改造,对法家坚持的法做了重要的修正,使二者统一起来。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儒家,又区别于法家的法律思想,对后世封建法律思想的发展起过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法律思想史  相似文献   

4.
在奴隶社会的末期,奴隶们的斗争使奴隶主的统治无法维持下去.在这种阶级斗争的形势下,新兴地主阶级利用了人民的力量展开了向奴隶主阶级夺权的斗争,进行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社会革命.地主阶级夺权的胜利标志着历史进入封建社会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历史是从春秋战国之交的公元前四七五年开始的.  相似文献   

5.
法律援助制度,也称法律救济、法律扶助制度,是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国家对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当事人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司法救济制度.这一新兴法律制度已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儒学大师,在法律思想方面,他倡导的君权至上、“三纲五常”“德主刑辅”、春秋决狱等,反映出地主阶级的法律思想已经初步完善.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完全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皇权和统治人民的需要,影响中国封建社会达2 000年之久.  相似文献   

7.
孔子处于春秋末叶,这是一个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社会基础动荡,阶级关系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同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都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孔子基于他的保守为主的思想意识和基本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立场,而对当时“礼坏乐崩”的社会状况深感不安。他站在旧道德、旧制度一边,反对新兴地主阶级坏礼乐,乱纲常的过激行为,而总想使社会秩序象西周王朝“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  相似文献   

8.
战国末期,在奴隶起义的推动下,新兴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取得了统治地位。新兴地主阶级要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奴隶主贵族要维护和复辟奴隶制。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以孟轲、荀况为代表的儒法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这场斗争,深入到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教育等各个领域。反映到文艺上,就是文艺是为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服务,还是为复辟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反动统治服务;是为法治路线服务,还  相似文献   

9.
哈尼族五杰     
<正> 在哈尼族的历史上,涌现了无数优秀儿女。其中有五个人,堪称哈尼族豪杰。 其一是19世纪初,滇南宗哈(今元阳县境)白氏领主统辖下的新兴地主高罗衣。他和朱申、高借沙等人看到土司统治下人民生活极为困苦,且土司的统治妨碍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便率众起义反对领主制度。高罗衣自称“窝尼王”。义军反土司旗帜鲜明,深受各族人民的拥护。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群众联合反抗领主的雄壮气势,震惊了清朝廷,清政府急令调兵镇压。义军终因寡众悬殊,遭到失败,高罗衣等人不幸被俘牺牲。他们领导的反土司斗争虽未获得最终胜利,但首次打击了领主阶级,哈尼族地区的地主阶级从此开始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0.
汉武帝即位时,封建制已基本确立,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封建制旧痕迹没有彻底铲除,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复辟势力的斗争,还十分尖锐、复杂。汉武帝执政期间(公元前一四○——前八七年),继续推行法家路线,运用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力量,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各个领域内大力清除奴隶制旧基地,打击奴隶主复辟势力,使封建制逐渐巩固下来。用马列主义观点总结汉武帝时期铲除旧制度痕迹斗争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苟子生活在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末期,奴隶制度已经崩溃,各国都确立了封建制度。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经济空前繁荣,自然科学也达到相当的水平。在思想学术领域里,正是从“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逐渐向法家思想取得主导地位的过渡时期。苟子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在综合百家之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他总结各国变法的新经验,对如何巩固地主阶级的封建制度,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地方组织制度以及监察制度等几方面,它们从整体上共同构成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演变(1)萌芽于战国: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变法运动的兴起,为适应封建地主阶级建立统治的需要,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集前代法家思想的成就,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希望建立起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初步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  相似文献   

13.
当前学术界关于老子思想的阶级属性大致有三种看法:一是没落奴隶主阶级,一是新兴地主阶级,一是农民小私有者.笔者认为《老子》一书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揭露实在太明显了.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个明显标志是:改变旧的礼治,实行法治.其表现是对内沉溺于严刑峻法,对外大搞兼并,发动战争.《老子》中虽然对“礼”也有所揭露,但是对“法”则是贬之又贬,位次极下.如“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17章)“畏之”者,乃严刑峻法也.而其结局则是招来“侮之”,施刑罚者自食苦果.又说:“法令兹章,盗贼多有”(57章).“民不畏死,奈何  相似文献   

14.
商鞅的法律思想是其变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其中突出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迎合了秦国统治者富国强兵的愿望,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冲破奴隶制羁绊的政治要求,尤其是他的“重罚”思想,对当时推行新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形成了其区别于其他法家学派的特色。文章探讨了商鞅法律思想的内涵、历史根源及其对我们现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同没落奴隶主阶级围绕前进与倒退,复辟与反复辟,进行着激烈的斗争,韩非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主张革新、前进,反对复辟、倒退,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儒家的反动思想,系统地总结并发展了前期法家的进步思想,为建立和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萌芽子春秋,成长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春秋时期,分封制、世卿制等传统的政治体制在列国仍然占统治地位。某些国家的政权,被几家贵族掌握着。有些家族虽然已是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代表,但他们仍然是世卿之  相似文献   

17.
荀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者,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他反对儒家的“天命”说教.他认为天是自然,根本没有意志,一切天体的变化不过是自然现象的变化罢了,人们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就能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荀子的这种人定胜天的观点,是对日益瓦解的奴隶主统治的批判,戳穿了他们“受命于天”的骗人神话;同时,也是对新兴地主阶级的鼓励,反映了他们取代奴隶主贵族专政的阶级意志.荀子主张“法后王”,反对“法先王”,他  相似文献   

18.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和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韩非的学说中,高扬新兴地主阶级的功利主义是其政治哲学及伦理学说的一大特色. 韩非的功利主义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它是我国地主阶级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功利主义形态.这一功利主义思想曾经对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过一定影响.因此,对之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三世纪,正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垂死的奴隶主阶级进行殊死斗争的决战时期。这种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就是儒法斗争的深入发展。荀子就是在这场斗争中产生出来的先秦法家杰出代表。 荀子是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劝学》篇是他现存著作中的重要篇目之一。它比较完整地论述了作者的教育观点,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哲学思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代,儒法两家之间的路线斗争是十分激烈的,这个斗争既表现于思想政治领域,也表现于经济领域。春秋时代,连绵不断的奴隶起义摧垮了腐朽的奴隶制度,推动了新的封建制度的产生。与此同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日益增强,并向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展开了夺权斗争。到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家里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先后被推翻,新兴地主阶级相继夺得政权。但是,当时奴隶制生产关系还远没有被完全消灭,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