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恩 《华夏文化》2000,(4):56-57
老子说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2 5章 )庄子说 :“何谓道 ?有天道 ,有人道。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主者 ,天道也 ;臣者 ,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 ,相去远矣 ,不可不察也。”(《庄子·在宥》)在对“道”的认识上 ,老、庄的区别点并不十分明显 ,即尊奉天道、贬黜人道 ,自人而天 ,由此可以得至美、游极乐 ,从而成为至人。当然老、庄在“道”的问题上也有某些区别 ,此处不赘。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儒学是人学 ,关注宗法社会和人自身 ,尤其重视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道家注重人的命运 ,关注人类整体…  相似文献   

2.
《中庸》第一章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和重点,提出了“天”、“性”、“道”、“教”、“慎独”、“中和”等概念。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怨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文章的题名虽为“中庸”,但是总起性的段落中却没有提到中庸,而提出了“中和”这一概念,子思为什么提出中和这个概念,中和与中庸的关系为何,自然引起解读《中庸》者的关注。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朱熹关于中庸与中和关系的解析。  相似文献   

3.
《中庸》的"诚"是合乎中道的自然显露或表现,人诚与物诚的合一就是人道与天道的合一。"诚"还有生成、发展、完成的涵义。《中庸》五个著名的英译本将"诚"译为"sincerity""t rue""truth""real""realness"或者"creativity",这些翻译都只涉及了"诚"的某方面的特性,没有把"诚"的多重涵义完整呈现出来。如何在尊重源语文化,尊重典籍思想的基础之上,准确将中国哲学思想文化精髓的"诚"概念准确呈现于英语世界,的确是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熊帅 《华夏文化》2014,(4):31-32
正"中庸"在文义上是不偏、不易的意思,程子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道"是一种精神追求,"理"是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方式,而能坚持这种精神追求,并且在生活世界中实践的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诚"。一、"中"之"不偏"的内涵《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之交,仁义礼信在战争实践中已经完全失效。在这种背景下,《孙子兵法》一方面明确提出“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等命题,确立了中国古典兵学“诡诈”的鲜明特点,另一方面又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诚信在军事上的独特价值,其诚信观很值得我们重视。诚信即诚实信用。先秦时期,“信”作为一个表示诚信之意的哲学范畴经常出现于诸子百家的言论和文章中。《孙子兵法》也多次直接或间接提到“信”,但他所说的“信”与儒家那种基于人际关系的道德价值有所不同,它是军事谋略视野下的诚信。孙子谈诚信,从未脱离过战争这一事关生死存亡的“国之大…  相似文献   

6.
刘淑丽 《寻根》2009,(6):40-43
周代对于女性的论述在《周易》中较为集中,尤其是其中的《家人》、《恒》、《成》等卦。战国时代的荀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周易》有关女性与男女关系的论述,《荀子·大略》说:“《易》之成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者,“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7.
仲弓是孔门四科十哲之一,孔子称仲弓“可使南面”,这种评价在《论语》众弟子中也仅此一见。在《论语》中“南面”一词仅出现两次,另一次是称述帝舜,孔子认为舜治天下是“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朱熹说:“南面者,人君听治之位。言仲弓宽洪简重,有人君之度也。”(《四书章句集注》)以“人君之度”认可仲弓,这在群弟子中是绝无仅...  相似文献   

8.
刘淑丽 《寻根》2008,(6):40-43
周代对于女性的论述在《周易》中较为集中,尤其是其中的《家人》、《恒》、《成》等卦。战国时代的苟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周易》有关女性与男女关系的论述,《荀子·大略》说:“《易》之成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者,“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所以,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可以代表周代人的观念。事实上,周代有关男女之别的阐述与规范已经很多,而男尊女卑观念也是在这个时代被反复论述的。  相似文献   

9.
元旦与春节     
一元旦,所谓“正月之朔”(崔:《四民月令》),其实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古人又称为元日、上日、正朝。因为是一年之首,也是春季之首,正月之首,故又称元旦是三元、三朔。(徐坚:《初学记》卷四)“元旦”的“旦”,本义是太阳刚出地平线——《说文解字》所谓“旦,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正朝的朝,也是早晨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學人寄語     
馬一浮先生講述六藝,絕對不只是要傳授一些古代文獻學方面的知識而已.他有使人人“復其本然之善,全其性德之真”的弘願,他要憑藉六藝之道使人們“盡己之性,盡人之性”,以體現“聖人之盛德大業”. 馬先生說:“六藝之教莫先於《詩》”;又說:“六藝之教終於《易》而已”.  相似文献   

11.
张旗 《华夏文化》2003,(1):32-34
《西游记》在四大古典名著中 ,较少涉及意识形态。它以故事情节连贯完整 ,想象丰富 ,突出的娱乐性 ,成为老少咸宜的优秀作品。但《西游记》不只是以情节取胜 ,它也表现出相当高的政治智慧 ,这方面的价值往往隐藏在故事情节不能完全照顾到的地方 ,容易为读者所忽视。《西游记》展示了这样一个秩序世界 :它以仙界———人间为基本格局 ,介于仙、人之间的是一个边缘地带 :妖界。仙界秩序由两部分组成 ,以“道”为主的天庭和以“佛”为主的“灵山”。从后来唐僧取经的具体过程来看 ,“佛”的法力造诣似乎要高于“道” ,但是由于“佛”以“寂灭成…  相似文献   

12.
“道”,一般作“说”之义。当然,“道”也有些非常规义,如《唐五代语言词典》“道”条: ①是。白居易《览卢子蒙旧诗多与微之唱和因题卷后》诗:“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又《南湖早春》诗:“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②知晓,料想。……  相似文献   

13.
《礼记·礼运》云:“地不爱其宝。”随着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和岳麓书院所藏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等文献的相继出土、发现和整理,我们有幸认识和了解到2200多年前秦人的“为吏之道”。简文《为吏之道》等内容涵盖了当时秦人为吏从政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4.
2008年的文艺理论成果丰硕,作者阵容整齐,研究范围全面,一片繁荣局面。陆晓光的《马克思美学视阈中的“汉特医师”们——重读〈资本论〉》(《社会科学》第4期)提出,《资本论》深化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劳动”的美学思考,其中的重要文献是“汉特医师的划时代报告”。《手稿》主要围绕“畸形的人”讨论人道与劳动、美与劳动的关系。这预设了马克思美学理念与《资本论》视阈的逻辑联系。在《资本论》中引用次数和篇幅最多的是英国的汉特医师的《公共卫生调查报告》,它集中揭露的正是英国城市工人与农业工人的“身心畸形”。  相似文献   

15.
张明亮 《东方文化》2002,(1):26-27,52
我经常告诫自己:《管锥编》、《谈艺录》很不容易读懂,不认真研读,我们只能开口就错;不深人理解,我们就会一说即俗。把钱钟书说俗说错者,夥也!老实说,对于“钱学”(钱钟书研究)文章,除少数几位可信赖的学者,我仅仅是泛观浅览——一般掺合“钱学”的轻心之诋,漫与之评,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欺欺人之谈,不屑与之辩校。  相似文献   

16.
編後     
正中國傅統文化研究中,有一長期被忽略的問题,即這一古老的文化結構中的創新機制何在?就價値理念的層面而言,也許從狂狷和中行兩粗價值理念的關保中,能能夠窥得一些端倪。孔子税:"不得中行而舆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論語·子路》)孔子的這一思想,在春秋時期應具有革新的甚或革命的意羲。本来在人的質性品格的取向上,孔子主張以中道爲期許、以中庸爲常行、以中立爲強矯、以中行爲至道。但他的這一思想,在他所生活的春秋時期,并不行於時。相傳爲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的《中庸》,頻繁引錄孔子的原話,一則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二則曰:"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所以孔子非常失望地承認:"道之  相似文献   

17.
诗与议论     
我国传统诗论,是尊唐抑宋的。北宋范仲淹就说过:“本朝……三百年间,虽人各有集,集各有诗,诗各自为体:或尚理致,或负才力,或逞博弁,要皆文之有韵者尔,非古人之诗也。”黄庭坚也说:“诗者人之性情也,非谏诤于庭,怨詈于道,怒伶骂坐之所为也。”(引自宋黄?《溪诗话》卷十)上述范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总共有二十一篇文章,其中包括《原道训》。顾名思义,《原道训》讲的主要是“道”,作者在开篇就说道:“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淮南子·原道训》,下文如无特别注明,引文出处都是《原道训》)说明作者对“道”极为看重,认为“道”对天地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影响,甚至“天...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丈夫”一词用作对成年男子的通称,除年龄和性别的含义外,还有着深厚的道德蕴涵。《谷梁传·文公十二年》载:“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礼记·冠义》曰:“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孝弟忠信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这是说,男子二十加冠取字而以丈夫论列,不仅表示其已进入成人的行列,而且要求其履行成人的道德义务。所以要努力修身成德。在《孟子》一书中,可见有“丈夫”、“大丈夫”、“小丈夫”、“贱丈夫”凡四称,皆寓“丈夫”成德之义。寻味其旨,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崇琛 《寻根》2003,(3):58-61
在端午节的众多文化事象中,有关赛龙舟、食角黍的文化蕴含已有不少学者作过专门的研究,因而人们并不感到陌生。惟有“兰汤沐浴”,则泛泛提及者有之,深入探讨者尚少。本文拟对此作些考证。中国人很早就有兰汤沐浴的习惯了。《大戴礼记·夏小正》言:“五月……蓄兰,为沐浴也。”《楚辞·九歌·云中君》云:“浴兰汤兮沐芳。”杨慎《丹铅杂录》更引六朝人刘义庆语云:“古制,庙方四丈,不墉壁。道广四尺,夹树兰,斋者煮以沐浴,然后亲祭,谓之兰汤。”可见,自先秦以迄六朝,兰汤沐浴的习惯一直被保持着。中国古代还有所谓“休沐日”,而用来沐发的,也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