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教改方向。早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倡导创造教育,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主张。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适应21世纪竞争的潮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谈几点体会。一、营造宽松环境,激发创新动机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指出…  相似文献   

2.
江南的水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就倡导了创造教育,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主张。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正因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周先燕 《考试周刊》2010,(11):181-182
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并实施过“创造教育”。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那么,何为“创新”呢?创新,是“无中生有”,是“破旧立新”,是“标新立异”,是“独辟蹊径”。创新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教育。地理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而创新地理教学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教改方向。早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倡导创造教育,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主张。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紊质教育的灵魂,因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适应21世纪竞争的潮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的新世纪。与之相应,学校的教育也必将由传统的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造。”江泽民同志也深刻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是说,新世纪的教育的灵魂乃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它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造性人才指明了方向。中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同创造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怎样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  相似文献   

6.
从教育发展史看,“创新教育”是个老话题。1923年日本教育家稻毛诅风就出版了《创造教育论》;陶行知40年代提出“创造教育”口号,并把1943年定为“创造年”;美国也是在40年代开始创造教育的。为什么“创新教育”或曰“创造教育”在今天如此被人看重呢?时势使之然也。创造是人类的本能,是区别于其它生命的本质特征。地球上有许多早于人类的生命,由于缺乏创新(只有缓慢的个性进化),基本维持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前的样子。可见,人与动物区别除了直立行走、使用语言和工具外,更在于创造。人类是在创造中发展进化的。但…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起源于“创造教育”,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创造教育”的主张。他指出:“教育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此后,国内外对“创造教育”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就倡导了创造教育,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主张。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正因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加州蒙罗创造性思考公司的创始人R·V·伊斯说:仅是知识本身不会使一个人具有创造性,我们见过知识渊博但毫无创新能力的人,因为他们不知道活学活用,他们的知识只是一堆死知识。因此,创新能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活…  相似文献   

9.
一、时代呼唤创造教育 早在70年代,美国教育界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80年代以来,日本把发展创造能力视为国策,提出了“创造性科技立国”的口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日本通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主张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未来的“三张通行证”之一。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一步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的使所有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①近年…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中的创新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之林。”“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是搞好体育教学的关键。因为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社会的发展依靠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不但是创新应用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学校体育作…  相似文献   

11.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是陶先生的至理名言,是陶先生20世纪30年代针对陈腐传统的教育思想发出的呐喊,而他的“创造宣言”也是树人小学积极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促进少年儿童的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性纲领。一、“人人是创造之人”——树立一个创新的理念陶行知提出的“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主张,是进行创造教育的必要前提。相信正常人都有创造力,相信每一个儿童都有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人皆有之的理论,是进行创造教育首先必须解决的思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考验 ,一些科技领先的国家已把培养全民创新能力视为“走向 2 1世纪的道路”。我国正全力实施国家现代化战略 ,亟待学校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 ,迫切要求教育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 ,中小学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些创造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小学创新教育仍有…  相似文献   

13.
体育中的创新教育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之林。”“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是搞好体育教学的关键。因为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创新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力,是以育人为主的教育灵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教育”解析   总被引:77,自引:0,他引:7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这迅速引发了整个教育领域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验热潮,并提出了若干论纲性的理论。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对创新教育进行解析,以期引起争鸣。一、创造教育还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究竟应该把与创造、创新有关的教育活动界定为“创造教育”还是“创新教育”,这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学者将它归结为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创造和创新含义不同。创造的意思是原来没有的,…  相似文献   

16.
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江泽民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科学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他高瞻远瞩地对我国当代教育进行了定格和定位.一、蕴涵创造教育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流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杜朗大学教授费勒其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耐人寻味地指出:“自亚里士多德起,心理学只在理论上讨论心灵之学习,自艾宾浩斯之后,亦不过改从实验方法以研究之……而创造教学之方法,亦待心理在此方面之研究而后成立,所惜者,即今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40年代就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呼声。“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那么,到底如何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浅谈一下拙见。  相似文献   

18.
全球性知识经济的到来,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息:这是呼唤创造、呼唤个性的时代。于是,人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创新教育”。一、定义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把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精神,从而发展创造力的教育。从人才学的角度看,创新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创新教育是为人们将来创造发明打基础做准备的教育;从心理学角度看,创新教育是培养、训练人的思维(尤其…  相似文献   

19.
郑世俊 《考试周刊》2010,(40):216-217
陶行知先生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严重弊端,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是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通过“六大解放”、“三个需要”、“一大条件”来解放、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的创造教育,它不仅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作出了独特贡献.而且对于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迎来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的新世纪。与之相应,学校的教育也将由传统教育向创造教育转变,进入创造教育的新时代。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他在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又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学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