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服饰描写往往蕴含作者深意,品读它们可以感知人物性格、体会人物品格、把握人物形象、感悟文章中心等,对于更好地理解作品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颜色词运用颇具特色。作者以黑白灰三色构成作品的底色,既体现了原始美又表达出对民族衰落的无奈。同时,赋予白色、红色、黑色等颜色以象征意义,增强了语言的画面感和层次感。作者将文学创作与绘画艺术相沟通,提升了整部作品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3.
第六届中国少儿报刊奖评选日前揭晓,本刊选送的论文及稿件共有6篇获奖,其中论文奖:二等奖:《创造先进的儿童文化———论少儿期刊的文化品质》(作者:向晴)三等奖:《以人为本:报刊最具魅力的品格》(作者:吕江虹)《用龙的精神塑造龙的传人———谈少儿报刊与先进文化》(作者:危晓音)好作品编辑奖:一等奖:《品味韵律》(编辑:危晓音)二等奖:《渴望》(编辑:吕江虹)《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编辑:向晴)本刊作品获第六届中国少儿报刊奖  相似文献   

4.
老舍叙事作品中的悲剧品格主要的特点是将悲伤藏在嬉笑中,笑与泪并存,他的悲凉情调全都藏在喜剧的因素和嘲讽的手段下。本文就老舍叙事作品的悲剧品格展开了论述,分析了老舍作品悲剧品格的文化成因与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材中不少人物对学生精神和品格的提升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人物有作品中的,有的完全是作者自己。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能够走近这样的人物,语文老师必须思考学生走近人物的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贾奉雉》是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小说名篇之一。作者以荒诞的笔调述说着一个士人的故事,其实也借此揭示了一代士人的精神遭遇。传统士人品格与八股文化人格的两难选择,自我拯救的努力与精神逍遥的无奈,构成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作者以泣血的哀感寻求灵魂的安顿;同时又以凛然的风骨探寻着自身的文化归属。而贯穿全篇的隐喻结构,使作品的...  相似文献   

7.
笔者认为在当今水彩画艺术传承与发展中,还需要提高自身的艺术品格、修养,将之与水彩画丰富的表现语言相结合.在中西绘画艺术的不断交流与融合的环境下,各画种之间的界线逐渐淡化.作为水彩画家或作者,只有长期脚踏实地地苦炼水彩画基本功,熟练掌握水彩画的艺术语言,才有可能出现高水平的水彩艺术作品,创作出新时代需求的好作品,不然就会在竞争中遭遇淘汰.  相似文献   

8.
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阅读是一种高级的人类精神需要。作者也好,读者也罢,作品满足了他复杂而丰富的心理交流的需要与渴求。正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交流与对话需要的存在,好的作品才层出不穷。在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和对话过程中,除了借以传达信息的作品之外,不存在第三者。由此可见,写作教学的理论与运用必须兼顾作者、作品与读  相似文献   

9.
好的文学作品必然有好的结构,结构美不仅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也能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正确把握文章的结构,领悟结构美的好处,对于准确理解怍品内容,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领悟作者情感,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美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不性枚举,赏析作品的角度又因人而异,可谓智者处智,仁者见仁。  相似文献   

10.
屈原精神的内涵阐释,需回归屈原、回归屈原作品、回归楚国文化。爱国与好修是屈原精神的文本抒写,忧国忧民于众皆贪婪之时代、好修自爱于浑浊之世道,是屈原精神的核心要素,亦是中国国魂之所在。屈原一生,执着求索,孤独高洁,以死殉国,不愿妥协苏世独立的品格,正是他青年时代从政初期所歌颂的"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秉德无私"的橘树品格。屈原精神之"好修爱国"与我们民族深厚的儒家文化精神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为提高我市期刊整体质量 ,促进期刊业繁荣发展 ,重庆市期刊协会于今年 4 - 7月 ,开展了第四届重庆市期刊好稿、好封面、好栏目、好标题、好插图等好作品评选活动。本刊共选送 5件作品 (4篇论文、1个栏目 ) ,全部获奖。这些作品是 :《邓小平的政治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者 谢 明  责编 方 文 )获一等奖 ;《试论布莱尔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作者 袁 红  责编 李 彬 )获二等奖 ;《浅议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受教育权》(作者 李小鹰  责编 杨必仪 )、《党政干部队伍与诚信社会建设》(作者 曹 问  责编 …  相似文献   

12.
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艺术家要固守艺术品格,摒弃追名逐利的浮躁心态。时代呼唤艺术家的真心、真情和良知。艺术创作离不开真心、真情,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好的作品。失掉了艺术真善美的特性,艺术将走向泯灭。  相似文献   

13.
沉沦·守望     
范辉 《现代语文》2007,(7):0-90,87
《沉沦》是中国作家郁达夫赖以成名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罗姆·大卫·塞林格的成名作。两部作品无论是在创作手法和人物塑造以及反映的社会情感方面都有诸多相似之处,无论是沉沦还是守望都是作者情感的反映。但是在这种情感背后隐含着的是不同国家知识分子的不同的文化品格和不同的对待社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槐化镇》是沈从文早期乡村叙事作品中不甚有名的一个小篇,其以诗意的想象叙述、温暖而忧伤的美丽情愫以及诗意的虚幻空间的处理技巧所获得诗性品格以及作者初登文坛就显露出的深沉的文化建构的苦心和思虑却是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15.
语文与其它学科相比,更具有情感优势。“情者文之经”,只有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探究并体验作品的情感,才能达到交流思想、传承文化、培养高尚品格的目的。写文章就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所以,语文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情感世界”,带领学生走进作品的感情世界,使语文课在情感氛围中变得丰富、生动而多彩。  相似文献   

16.
《诗品》的作者钟嵘围绕“直寻”这一中心范畴,对具有“自然”品格的诗作之审美特征,及如何创造出这样的作品,给予清晰有序的回答。最终,他把“自然”之作的深刻原因归于诗人的天才素养。这正是钟嵘自然思想的新意所在。  相似文献   

17.
<正> 风格,是作家艺术家的个性、品格和艺术才华在作品中的集中体现,是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中所显示出来的总特点,是作品的风采、情调、韵味的总和,是作者艺术独创性的形象显示。风格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坚实的物质基础的。这物质基础就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而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又是由它们各自的要素组成的,因此,风格的要素也是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要素的。它就是指:题材,环境,主题,语言,结构等。  相似文献   

18.
诗善抒情咏志,论理总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之,哲理诗往往枯燥无味,很难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研究文学的人,大半都不注意这些作品。但是,《楚辞·天问》则是一个例外。由于作者兼有艺术家和思想家的双重品格,巧妙地把深邃的哲理寓于奇特的艺  相似文献   

19.
朱建华 《考试周刊》2014,(87):186-186
<正>中小学书法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汉字写得规范、美观,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小学阶段是学生写好字的关键时期,书法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对他们的品格培养、意志磨炼、情操陶冶、个性发展,以及掌握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表现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的独特艺术。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总是饱含作者深刻而真挚的思想感  相似文献   

20.
我国品格教育更多是学校的教学行为,在家庭教育当中,品格养成教育成碎片式存在;为了弥补家庭品格教育的缺失,更好地联合家校力量来提升学生品格,作者以同伴阅读坊为载体,探索同伴阅读坊对学生品格提升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