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改造了古代宗教的外在礼仪形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的"礼"学思想。荀子师法孔子,继承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但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批判总结并再次进行融合,最终使"礼"由"纳仁入礼"走向"援法入礼"。  相似文献   

2.
王泽应 《辽宁教育》2013,(8X):40-40
<正>节俭,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所推崇、践行的伦理美德,是中华伦理文化永葆生活朝气和忧思情怀的价值枢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伦理品质。节俭是消费适宜、合度的中庸之德节俭与节约含义大致相同,总体上可归属"节制"的德目之下。节俭主要是指消费物质生活资料时的节制和简朴,含有在财物使用过程中精算、细水长流以及注重长远等因素。节俭作为一种消费伦理,主张一种合理消费、正当消费和适度消费。从对个人欲望的满足而言,节俭既不是禁欲主义,也不是纵欲主义,它所崇尚和奉行的是一种节欲主义。节欲主义主张有节制或合理地满足人们  相似文献   

3.
胡瑗继承了孔子等传统儒家的重"礼"思想,强调"礼"的作用,并把社会看着是一个按照一定的等级制度运行的整体,以礼节制,人的动作才能合度。同时胡瑗认为"礼"是等级,也是一种"德"和行为规范,所以天下之事必须依"礼"而行,防乱也必须以"礼"为先。此外,胡瑗还认为,要充分发挥"礼"的作用,必须将"礼"与"乐"结合起来,做到礼乐兼备。  相似文献   

4.
"仁、义、礼、智、信"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梳理孔子思想的主体内容,发现其可以称得上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位具有相对完整思想体系的伦理学家。要研究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涵,就必须首先着眼于孔子的"仁学"思想,因为其本身就蕴含了强烈的人本意味。"仁学"思想是孔子在继承以"周礼"为核心的旧传统的基础上,将道德规范进行整合后,进而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仁"、"礼"结合的思想结构。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仁"是朴素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在表征。着眼于当下,"仁"、"礼"两者的关系在新的形势下虽已有了新的定位,但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对开创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伦理模式,是有巨大的规范和协调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孔子说自己的道是一以贯之的,却并没有明确说自己的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又是用什么贯串起来的。后人恰恰多就这两个问题各持己见,争论不已。关于孔子的"道",有三种较为普遍的看法,即"仁"、"礼"、"仁与礼";关于"一以贯之"的"一",有的认为是"忠恕"(这种说法较为普遍),有的认为是"中庸",也有的认为是"仁",还有的认为是"礼"。不管哪种说法,要搞清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如果从孔子生活的时代、孔子的人生理想、孔子中庸思想的形成、孔子的人生实践来分析其思想观念,就会明白,"中庸"应该是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仁、礼、中庸等道德规范,是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关于礼和仁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礼的核心及本质,礼是以仁为条件的,礼是受仁制约的,没有仁的真情实感,礼便失去意义。孔子并没有主张无条件地恢复周礼,而是以仁来充实周礼,在政治意义上是改良主义的,不是革命的。孔子的中庸并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而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仁和礼。孔子的中庸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三纲”并不是孔子的思想,君臣、父子、夫妻这几种人伦关系,依孔子的原意,都是相对的,没有片面和绝对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君子及其人格修养,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认为君子应当以道为理想目标,以仁为内在精神,以义为基本原则,以礼为外在规范,从而形成一种人格典范的统一体。孔子的这一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因为周公"制礼作乐"而被称为"礼仪之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非常重视"礼"。"礼"起源于保证人类生存繁衍的现实生活,是人类精神特性的产物,是文明和文化的表现。在孔子看来,"礼"不仅是外在的规范,更是"仁",也就是人性的要求。通过"礼",人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成就自我。"礼"既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又引领人们走向更美好的生活,追求更高的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9.
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孔子的修养思想也正是基于仁与礼的思想体系建构起来的。孔子修身思想的目标及根基在于"礼",养性思想的目标及根基在于"仁"。仁礼合一,成就君子人格。当今人们对自己生活品质的重视,理当积极吸纳孔子修养思想。  相似文献   

10.
通过深刻剖析孔子“礼”的思想可以发现,孔子虽然推崇周礼,但大力宣扬的是其已经发展了的“礼”。周礼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而孔子“礼”是具有超前性的,可以说是为即将到来的封建社会设计的。孔子“礼”是对前代的礼的“损益”,并赋予礼以更加丰富饱满的涵义,使它集宗教性、政治性、伦理性为一体。孔子的“礼”不但是对民众的约束,对东周的各诸侯而言也是一种桎梏,因此孔子在政治上一生不得志。孔子的“礼”在封建社会却是如鱼得水,受到了统治者的欢迎与推崇,不得不说孔子“礼”的思想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孔子廉政理念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孔子的思想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廉政理念,不仅对从政者提出了清廉、节俭、公正等的道德要求,而且还提出勤政、知耻、存畏、正身、任贤等实现廉的从政规范。孔子的廉政理念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的伦理道德学说的客观化和具体化,是孔子“仁政观”的一个分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感化、强调道德自律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孔子的思想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廉政理念,不仅对从政者提出了清廉、节俭、公正等的道德要求,而且还提出勤政、知耻、存畏、正身、任贤等实现廉的从政规范。孔子的廉政理念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的伦理道德学说的客观化和具体化,是孔子“仁政观”的一个分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感化、强调道德自律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3.
节俭不仅是贫穷时的无奈之举,也不仅是一种美德和境界,它更是一种消费能力和智慧,当用则用、当节方节正是财商的体现。大学生应以节俭作为价值导向,培养以节俭为核心的消费财商,克服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增强消费理性,改善消费观念,积累消费经验。  相似文献   

14.
生活消费是节俭好还是奢侈(扩大消费)好,古今中外,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在我们进行伟大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腾飞的今天,仍然不时地碰到这个老大难问题。因此,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消费的类型、特性和节俭的标准吝啬、节俭、消费、奢侈、浪费,是消费从量的差异到质的区别的五种类型.同收入相适应的满足需要的消费是正常消费。吝啬和浪费是消费的两个极端类型。节俭型消费介于正常型消费和吝啬型消费之间。奢侈型消费介于正常型消费和浪费型消费之间。吝啬主要是人们对消费者本人和他人的礼  相似文献   

15.
孔子在"仁"和"礼"的基础上,提出"德主刑辅",主张以"德政"为手段,恢复"礼治"秩序,董仲舒从"天道"出发,以"三纲五常"论为基础,提出"阳德阴刑"的思想,继承并发展了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法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墨子在救治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贵义是重视治国的基本道德规范,反映了民众对社会正当行为的渴望;尚贤主张用人制度以能力为本位,尚同侧重讲按照"天志"来统一全国思想与行动,二者是治政之根本;尚力重视分工合作,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节俭体现了生活用度的合理安排,这一原则在日常消费中表现为"节用"、"节葬"、"非乐"等。墨子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前社会建设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子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多数学者认为这是老子针对孔子的"克己复礼"的主张而提出的反对意见。随着对老子研究的深入以及地下出土文献的开掘,传世文献中的一些记载也有可供商榷之处。合理地界定老子之"礼"、周公之"礼"和孔子之"礼"三者各自的所指范畴,不难得出结论:老子的思想是针对周公之"礼"提出的。老子和孔子对"礼"范畴的界定并非指向同一层面,但内在的精神具有一致性;二者都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改造。  相似文献   

18.
《训康示俭》是司马光给儿子司马康的训诫。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典型的事例,告诫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今天读来,仍可得到如下有益启示。第一,应以俭素为美,形成崇尚节俭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节俭习品质。文章从“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开篇,先写自己自幼不爱“金银华美之服”,羞佩艳丽珍贵之饰,“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独以俭素为美”,恪守孔子“以约失之者鲜  相似文献   

19.
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仁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学的理论基石。孔子仁学是对社会人生的观照,要求"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求得"我"与"他者"和谐一致。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0.
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学说及思想,长期以来作为一种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心理、规范行为的思想而存在,其所崇尚的仁、礼、中庸思想,影响到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也渗透到书法的创作品评之中,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浅述,以就教于方家。儒家思想的内核是“仁”,在《论语》中孔子对仁及怎样才能致仁作了多种解释,从孔子对“中庸”的解释来看,被他奉为至德的“中庸”也是仁及其致仁的途径。孔子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