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英雄。项羽和樊哙都可称作"英雄",二者唯一的交集就在那场"鸿门宴"上。樊哙与项羽在形象、精神、性格上有相似之处,且同为武者,樊哙的勇猛、大胆、豪爽、磊落深得项羽欣赏,所以项羽对樊哙无礼闯帐的行为表现出了格外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鸿门宴上,樊哙接到己方的告急信息后,当即“带剑拥盾入军门”,撞倒“交戟之卫士”,闯入宴席,怒责项羽。而项羽不仅未杀樊哙,反而给予他很高的礼遇。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在《鸿门宴》中,让许多独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出席,诸如项羽和刘邦、范增和张良、项庄和樊哙,卓立于其中者当推樊哙。诚然,别说同项羽、刘邦,即便同范增、张良相比,樊哙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仅是刘邦麾下区区“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角色而已。然而,由于他,鸿门宴上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的紧张形势才得以缓和。事实证明,刘邦与项羽的强弱胜败正是以此宴会为转折点的。所以,说樊哙身系刘邦及其军事集团的祸福安危、生死存亡,盖不算溢美。作为文学典型,其形象随着斗争或张或弛愈来愈饱满,以至光彩照人。灭秦之后,项、刘两大对峙着的军事…  相似文献   

4.
<正>在灭秦和楚汉相争的年代里,樊哙是作为武将的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特别是在鸿门宴上闯帐救主的忠勇表现更让他彪炳青史。然而当重读《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时,却感到司马迁对樊哙的评价并不是很高,认为樊哙等人是因人成事,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先看看司马迁是如何评价樊哙的。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人教版)《鸿门宴》写樊哙临危救急,拥盾人帷一节,生动地刻画了樊哙亦智亦勇的人物形象。文中写项羽赐其酒食,对樊哙形象的生成起着很大的作用。其文如下:  相似文献   

6.
怒之最     
人人有怒时,怒容各不同。最慑人的怒是《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和《鸿门宴》中的樊哙:章台宫中,蔺相如“倚柱”叱秦王,吓得“左右皆靡”。鸿门宴上,樊哙“瞋目”视项王,“目毗尽裂”“头发上指”。最无私的怒是《记王忠肃公翱事》中的主人公王翱,他一听夫人为女婿“迁职”说情,不禁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并且“出,驾而  相似文献   

7.
好一个参乘樊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鸿门宴会,项羽、刘邦是主角,这已成公认。我们学习《鸿门宴》时,人物形象分析的重点也在项刘二人,似乎把握住项刘二人,就能把握全文。其实不然。在宴会上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甚至起到了决定宴会发展变化的作用,他就是刘邦的参乘樊哙。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一文,引人入胜处颇多,如情节发展之跌宕,人物性格之复杂,遣词用句之精彩,等等。可其留下的疑惑也颇多,如樊哙与刘邦的话为什么那么一致,樊哙为什么敢闯帐,刘邦为什么敢逃席,等等。经过进一步思考,笔者逐渐认识到:鸿门宴,其实是一场有准备与无准备的斗争。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中樊哙的形象刻画得很生动。但是,其中有一句话读了难免令人费解:樊哙闯帐后,项王曰:“赐之彘肩。”彘肩,就是猪的前腿。于是手下人“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意思是说樊哙不仅接受一条生猪腿,而且还吃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10.
张朝晖 《教师》2011,(5):127-127
本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广泛引用有关历史材料,将《鸿门宴》中一个有勇有谋、忠肝义胆的樊哙形象细致入微地加以分析,给读者以客观、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读书应该是快乐的.怎么让学生快乐地读书呢?我的做法是,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探幽览胜". 教<鸿门宴>很多遍了.以往分析到樊哙这个人物形象时,学生的评价几乎是异口同声:智勇双全.樊哙的忠勇,<史记>一些篇章中多有载述,不言而喻;但樊哙的智谋,似乎只有鸿门宴闯帐时对项羽仓促间说的那番话称得上精彩,竟将天生神勇的霸王都说得"无有以应"了.不过,再次备课时我发现樊哙的那番话好耳熟,--与项伯夜访时刘邦对他说的话几乎一字不易!这是为什么?司马迁一支笔,本善腾挪跌宕,如此不避重复,有意还是无意?  相似文献   

12.
《鸿门宴》中,樊哙在项王面前慷慨陈词时,说到这样两句话:“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相似文献   

13.
对于《鸿门宴》中"则与一生彘肩"一句的"生"的意思,由于各种版本的课本没有任何注释,教学参考书中的"参考泽文",有的直接照搬"生",有的译为"半生不熟",不少《古汉语词典》在说明"生"的"与熟相对"这个义项时,不约而同地以"则与一生彘肩"作例句,因而大家就把"生"当作"与熟相对"来解释,认为樊哙吃的是未煮熟的"生猪腿"。在"鸿门宴"那样的严肃场合中,在项羽赞赏樊哙壮士气概的情况下,项羽怎以可能赐给樊哙"生猪腿"呢?樊哙怎么可能吃"生猪腿"呢?"生猪腿"的解释有悖  相似文献   

14.
《鸿门宴》:“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人教社1991年5月1版的《教学参考书》译作“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骑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在《鸿门宴》中以高超的艺术技巧,运用精炼的语言刻画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长期以来,一些专家学者重在分析刘邦、项羽的形象,极少关注樊哙的形象。拟从果敢睿智、巧言辞令的智者形象,彪悍豪爽、直率威猛的勇士形象,视死如归、赤胆忠心的忠臣形象等方面来具体分析樊哙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史记》多处写到鸿门宴。但同为鸿门宴详略却明显相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最详。《高祖本纪》、《留侯世家》、《樊哙列传》也都有“鸿门宴”,都写得极简略。这正体现了司马迁行文详略结合,疏密相间富于变化的笔法。《项羽本纪》的“鸿门宴”写得最详,长达1605字,这是历史本身和表现人物的共同需要。我们知道,详略、疏密的安排,取决于文章主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潘飞 《现代语文》2009,(6):142-14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有《鸿门宴》一文,该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文中有一节写樊哙闯入酒席后的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18.
南宋词人刘辰翁对《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上的人物描写赞不绝口,称道这段描写"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节选《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一文,虽篇幅不长,但上至项羽、刘邦,下至项伯、樊哙,人物性格个个鲜明。无论笔墨着多着少,都像浮雕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善良与狡诈,悍勇和怯弱,目空一切与随机应变,老谋深算和足智多谋,种种性格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见,视也."本义为"看到""看见";可引申为"遇见"."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意为"张良来到军门,看见(遇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不等张良同意与否,樊哙已"带剑拥盾入军门".这里既看不出张良与樊哙事先有约,更看不出樊哙是在秉承张良旨意而行事.仅此一点,张良是鸿门宴的"总导演"这个结论是由何而来呢?  相似文献   

20.
细节描写是《鸿门宴》最成功处,它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刘邦、项羽、张良、范增、樊哙.呼之欲出。其中刘邦个性最为复杂,文章对他的描写也最为生动。深入细节内部,我们就能对他产生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