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后代在文学领域内,流派众多,名家辈出,诗歌、散文、小说无不以摧璨的光芒照耀千古。唐代文学的成就不但使唐以后的文人墨客为之顶礼膜拜,而且也赢得了后世史家的一致肯定。不过,令人迷惑的是,在对有后一代文学的肯定中。史家们对初唐文学却是持否定态度的。游国恩先生等人所著的《中国文学史》称“唐初诗歌”“相反地齐梁诗风凭借帝王的势力还继续统治着诗坛”。①原中科院文学所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唐初诗歌“仍是沿袭六朝的华艳风习”“唐初诗风不振”。②还有刘大杰先生所著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引清人叶奖《原诗》中语称:“…  相似文献   

2.
任何民族的文学,当其一开始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时候,都必然是诗歌与散文两大类.但诗歌与散文孰先孰后?自昔以来,极大多数文学史家都认为诗歌先于散文. 首先明确提出这一问题的是沈约.他在《谢灵运传论》中说:“夫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六义所因,四始攸系,升降讴谣,纷披风什.虽虞夏以前,遗文不睹,禀气怀灵,理无或异.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章学诚①、章太炎②、闻一多③、鲁迅先生④都有诗歌先于散文的明确主张.当代的一些文学史家与文学史著作,如郭绍虞的《试从文体的演变说明中国文学之演变》⑤,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杨公骥的《中国文学》,最新出版的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文学史纲要》等,也几乎无不是这样看的.但这一为今昔众多权威学者所肯定的学说,是否就是文学发展的历史原貌呢?我们以为还可以做进一步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咏秋之作遍及各代,不计其数。其中虽然诗歌、散文数量众多,异彩纷呈,而赋体作品亦为数不少,且多为佳作。在这些咏秋佳赋中,有两篇名家同题之作格外引入注目.它们在文学的星空中交相辉映.光彩夺目.为绚丽多姿的文学园地增添了色彩。它们就是《秋声赋》,作者分别为中唐的刘禹锡和北宋的欧阳修。[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老子》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文本,其文学史意义为许多文学史著作所“遮蔽”.《老子》“翻案”法具有创作论和文学史的双重意义。与此同时,《老子》“翻案”法开创了一个被后世创作主体广泛接受的,在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类文体中普遍运用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5.
刘复的小说、散文、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不少经典之作。同时,这位文学家在语言、文字方面也是专家。《四声实验录》用实验仪器研究汉语声调;《中国文法通论》独创文法新格局;《宋元以来俗字谱》推动汉字简化,刘复这三部著作在中国语言文字历史上有着开拓性地位。  相似文献   

6.
柏铭久,1945年生,辽宁海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协全委会委员,万州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万州诗歌创委会主任。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校期间就与同学组织"狂飙诗社"。曾为四川省巴金文学院专业创作员,三峡文学院专业作家。曾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十月》、《青年文学》、《星星诗刊》、《诗选刊》、《中国诗人》、《绿风》、《诗潮》、《诗歌月刊》、《山花》、《中西诗歌》、《上海文学》、《萌芽》、《散文》、《人民日报》、台湾《笠》、美国《明报》等报刊发表大量诗歌、评论、散文等。出版散文诗集、诗集《沉思的风景》、《情感的边缘》、《黛水之光》、《神女峰背后》、《叙述中的抵达》、《时光之轮》、《红透的山谷》等9种。有散文诗、诗歌、散文选入《中国诗歌精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  相似文献   

7.
王辉斌教授《宋金元诗通论》首次将宋金元诗歌置于文学史发展的宏大视闽中进行观照,在文学发展研究领域第一次将宋金元时期作为一个总体来研究,试图建立一个唐诗影响下的宋金元三代诗歌演进格局。全书总揽三代熔铸而为一体,将文化融合理念与“宗唐”、“变唐”之思体现在各章的论述之中;同时通过八个专题的研究,以“纵横互关”的模式梳理出了宋金元诗歌发展的主要脉络,在辽金元诗歌研究领域无疑有其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8.
林非同志的新作《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是一部既为普通读者所欢迎又为专业工作者所需要的文艺论著。在学术观点上具有独到的见解,在写作上具有独特的风格。长期以来,在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里,对散文的研究就很薄弱。除少数专题论文外,可以说,还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因之,《札记》的问世,就添补了一个空白领域,做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五四以来的散文小品是一个很有成绩的部门。鲁迅就曾指出,“到五四运动的时侯,……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并以其实绩成为“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这样一部著作,涉及二十世纪中国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个方面,如果单纯地以资料大量堆砌,四五十万字远远不够。反之,仅用革命史的方式大网眼捞小鱼,十万字也就够了。相关著作,国内有近千部之巨,大多浮皮潦草,不足为道。习见之文学史写法,受困于“客观”这种自我蒙蔽性的逻辑,搜罗资料,却不具有细读和分析能力,也缺乏坐冷板凳的学术研究精神,文学史的写作不是当做学术来考量,而是作为资料集而拼凑。  相似文献   

10.
从词语、句子到修辞,《荷塘月色》在语言艺术上追求极致之美,不愧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散文神品。  相似文献   

11.
吕碧城是清末民初著名女词人,身处在新旧嬗递的社会转型时期,受时代风尚、文化思潮以及个人生活遭际等因素的影响,其词作始终坚持女性文学创作立场,于词学意识观念、题材表现范围、词风意境等诸多方面呈现出新的样貌。吕碧城词的新变,体现了清末民初女性词在中国文学近代转型时期的新发展、新视野。  相似文献   

12.
程育真,作为上世纪40年代东吴女作家群的一员,其作品充满着独特的梦幻气息和浓郁的基督教色彩。围绕着梦的编织和破碎,这个走出象牙塔的寻梦人,一直在作品中试图宣扬基督教的平等博爱。虽然有时脱离实际,过于理想,但是她清新的文笔还是给文坛抹上了一道亮色。  相似文献   

13.
“步虚词”的创作源远流长、流播广远,至李唐王朝汪洋恣肆、蔚为大观.唐代文人创作大量“步虚词”,作品流露出了作者丰富多元化的情感意趣和文学创作的审美情怀.唐代“步虚词”创作,与当时文人士子的生命感悟意识和佞仙批判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满族女词人顾太清作词“纯乎宋人法乳”,效法周邦彦化用唐人诗句入词和雅语俗语兼用,师法姜夔的清空醇雅词风,借鉴李清照工于造语和运用叠字,融会贯通,变化创新,形成了自己典雅清丽、深幽蕴藉的词风。顾太清作词以宋人为法乳,既受浙西词派、常州词派词学主张的影响,又与她的身份、性情和审美情趣相关。顾太清作词,体现了清代中叶满族人学习汉族文化的填词,逐渐注重词的手法、技巧和风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词选对女性词人的选录在中国女性词史乃至整个女性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宋人词选中,李清照词备受青睐和关注,但女性词人群体整体上处于被遮蔽的状态;明代中后期,随着女性词坛的活跃与词选家女性意识的增长,女性词人群体受到关注,出现了第一部女性词选《名媛诗纬初编诗余集》,其编者王端淑关注本朝的女性词创作,并且着意提升女性作家的文学地位,这一演进历程颇堪玩味。  相似文献   

16.
秦观是北宋中后期一位创作成就突出的词人,他在词中大量、成功运用了点染艺术。秦观词中点染艺术的特点是点少染多,即词中直接抒情、说理较少,而更多的是渲染、描绘。点在词中出现的位置主要有开头、过片和结尾等三个关键之处。秦观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其词具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对其婉约词风的形成以及秦观能成为宋代一位著名的婉约词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两宋金华词人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浙江是全国诗歌重镇,名作荟萃,大家辈出。其中,浙江词创作和词人的表现十分突出。若从更小的地域范围看,金华词人颇具浙江词人的典型特征,其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浙江词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水平。两宋时代分期的文化意义十分突出,金华词人的个体成就和群体贡献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学成就大为不同。  相似文献   

18.
吴江沈氏家族是明清时期一个颇有声望的文化世家。不仅男性成员成绩卓著,女性文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有二十七位女性作家有诗词及戏曲作品流传。这同其家族的女性文学意识密切相关。他们具有“德才色”并举的进步的女性文学观,非常重视家族女性文学的刊刻和传播,在晚明女性文学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清代女诗人郭芬,其诗作通过闺阁生活的叙写、离愁别绪的抒发、敏锐的艺术感触体现出鲜明的女性风貌;而其对男性诗作的模仿借鉴,对国计民生的关怀、对人情世态的讥刺劝讽,又体现出其对闺阁藩篱的超越。其诗歌创作背后,折射着清代女性作家共有的生存状态:个人成就呈现鲜明家族文化特征、创作力求视野拓展和风格突破、创作深受男性作品范本及诗学标准影响等。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的《词论》是中国词史上第一篇词学理论著作,但历来为人所诟病。对她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认为她“词别是一家”的主张桎梏了别人;二是认为仅从协律的角度批评苏词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李清照的《词论》是在考察了唐五代至宋词学的发展历史后而总结出来的艺术特性和艺术规律。她对北宋众多词人的评价是实事求是,准确公允的。她对各家词的批评,是和她本人的个性气质分不开的。李清照的《词论》出现在词体地位确立的时候,在中国词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