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回避制度旨在实现程序正义,然而,我国关于刑事回避制度的立法及司法实践还存在缺陷。完善刑事回避制度,应强化指令回避制度,建立健全惩罚机制,建立相关人员的详细档案;设立整体回避制度,涉及司法机关负责人的案件,涉及职务侵权的案件,应当允许权利人申请相关机关整体回避。  相似文献   

2.
回避制度的价值追求是程序公正.以刑事诉讼法为代表的我国现行回避制度,对回避的理由和种类、适用人员和相应程序有相关规定,对实际境遇有相应解释.但回避制度很少被付诸实践;自行回避的自我约束机制不存在;对什么是利害关系没有明确解释;回避的范围太窄;没有规定审判委员会的回避情形等.以上现象有违程序公正理念,对司法实践有硬伤性损害.改革现有回避制度,应建立法官公示制度,强化自我约束机制;建立预先审核程序;学习他国经验,建立无因回避制度.  相似文献   

3.
回避制度是应司法公正的需求而设置,是自然公正原则于现代法中的引申.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在立法规定及实践适用上对司法公正这一目标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回避制度从法理基础、回避对象、程序、条件等诸多方面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适用和完善回避制度,文章结合审判实践,通过对民事诉讼中回避的对象和程序的比较研究,探讨健全和完善民事诉讼中回避制度的实践经验和立法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概念、种类的阐述以及在借鉴国外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公务员回避制度进行分析,探索出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出了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完善公务员回避理由、增设公务员卸任回避制度、完善配套体系、健全监督体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行政回避制度是行政程序法上的基本制度。行政回避发生在行政程序中,与公务员回避、司法回避有一定的区别。行政回避制度根源于英国的自然正义原则及美国的程序公正原则。在行政程序法中,目标模式、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是密切联系的,由此,行政回避制度的逻辑起点在于人们对程序正义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回避制度是在吸收了历史上回避制度千余年来发展的实践经验,并借鉴西方公务员制度中的一些原则和做法而逐渐形成的,基本上符合我国公务员管理的实践需要.但在任职回避对象范围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法治社会呼唤司法公正,回避制度对保障司法公正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司法公正,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消除当事人疑虑,《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均作了若干规定。但从立法及司法实践来看,回避制度依然有待完善.从回避的对象、理由、程序及法律责任等四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求实现司法公正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我国行政回避制度在启动主体、适用对象、回避理由等方面的规定都存有缺陷,亟待给予深度梳理,以有利于我国现代行政程序的构建,本文就现代行政回避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为了维护司法中立,促进司法公正,各届政府纷纷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法官在任职、执行职务等活动过程中,必须避开某些地域、亲属或退出审判活动,从而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法官回避制度。包括职务回避、地域回避和任职回避在内的近代法官回避制度在保障诉讼程序的公正、防止司法出现地缘化和亲缘化倾向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制度设计上存在诸多问题,制度的执行缺乏应有的保障,从而导致近代法官回避制度的价值未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律师回避的规定在权限来源、规范效力和内容设置上都存在不妥之处,并可能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司法改革进程,提出我国应当重点落实法官回避制度,同时适度强调律师回避的职业操守,达到防治法官腐败、实现司法公正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