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儿童品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其实效性备受关注。笔者从分析品德的本质、结构及形成的心理机制入手,剖析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儿童品德教育要有实效性必须重视培养儿童形成负责、诚实、善良等良好品德,而且要丰富儿童的道德体验,并在品德教育中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使儿童注重自我品德的修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同情心是儿童道德成长与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儿童同情心缺失的原因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同情心的培养几点看法,以期对儿童品德教育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专家理论的指导,我认识到密切联系生活在品德教育上的重要性,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4.
小学品德教育的创新,必须依托儿童的文化特征,基于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儿童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理解认知作为起点。小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应是生活经验的道德信仰的提炼。用文化视角审视我们的教育行为,确立品德教育新的价值观和操作范式,建立起品德与社会课程从理想课程走向实施课程的高速通道,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  相似文献   

5.
品德教育在提倡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现代社会非常重要,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是新一代接班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跆拳道运动以其独特的训练方式和教学方法对人们的健康和品行起到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教师是方便学生学习的人。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品德教育在内容上陷入教条化,在方式上强调说教,只重视对道德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轻视道德行为与儿童的性感体验,并与家庭、社会、割裂。这种教育不仅违背了儿童道德观念形成的基本规律,而且使儿童在此方面产生了厌烦甚至恐惧心理。学生怀着厌烦和恐惧的心理上课,最大的收获至多是一些干巴巴的理论和说教。为了加强儿童的品德教育、增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提出了四大新理念: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这些理念既是建构本课程的理论基石,同时又是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思想。怎样理解这些新理念呢?现分述如下:一、德育观:强调“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一理念旨在阐明生活与道德的内在联系,其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三个观点:即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品德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生活;实施品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更好地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由于美国儿童,尤其是十几岁少年,越来越缺乏道德价值观念,自1983年以来,致力于品德教育的组织开始涌现,诸如华盛顿州的“品德教育伙伴”,加利福利亚州的“重视品德联盟”等组织,他们制定出有力的计划,向儿童进行道德宣传。品德教育运动已赢得克林顿夫妇以及与他们同龄的美国公民的热烈赞同。克林顿政府拔款支持制定并实施了品德教育计划,克林顿还在国情演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不但秉承了中国文化重“人伦”的传统,而且是儿童品德教育的典范。它将儿童品德教育的至上性落实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在具体的教育内容、方法、形式中贯彻了“道德至上”的教育理念。蒙学中的品德教育模式对于当代儿童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生活是道德的源泉.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才能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因此,小学品德教育要体现教学生活化.把教学的内容回归儿童的生活.让教学情境创设再现儿童生活.在教学中活动体现儿童生活.使课堂文本内容与儿童生活构成一种互补关系,让儿童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品德教育。促进儿童的道德在知、情、意、行上的统一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呈现阶段性的特征: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认识方面亲情缺失略有改观,但仍渴望亲情;学习目标明确度提升,厌学现象减少;在心理健康方面仍表现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独立等心理问题;在道德品质方面有正确的道德认识,但缺少行为意识。本论文主要针对现阶段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问题提出了一定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三、儿童移情的研究幼儿品德教育可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然而,我们往往忽视道德情感培养,而偏重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教育;因而,最终效果往往不如人意。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角度来看,移情的培养是我们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表明,移情的培养是道德情  相似文献   

13.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专家理论的指导,我认识到密切联系生活在品德教育上的重要性,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措施和教学内容,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逐步树立了生活即课堂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道德准则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因此,品德必然受到社会道德的影响。儿童的道德品质,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与熏陶下逐步形成的,而父母、老师和长辈便是儿童品德形成的启蒙者和教育者。儿童最先形成对周围事物是非善恶的认识,从而确定对这些事物的情感体验,然后发展成为行为习惯和道德意志。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就要帮助和指导他们正确完成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5.
学生品德教育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必须考虑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本文试从小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作一些介绍。一、道德认识。低年级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比较肤浅,容易表面化。他们会把“勇敢”与“冒险”混淆起来,甚至做些不守规则的动作,以示“勇敢”。同时,他们在道德判断上,  相似文献   

16.
道德情感教育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情感教育关键期.把握儿童情感教育关键期,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情感是低年级品德教育的关键.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主渠道.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把握儿童情感教育关键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笔者通过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实践,归纳了三方面策略:以儿童生活层面为依托,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以活动为载体,由外化向内化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品德教育"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要以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为基础,确立学生在品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注重心灵沟通、引导学生"认同",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5,(64):173-174
惯常的品德教育聚焦学生的行为,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效应。其实这种现象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品德教育不能只盯着儿童的行为,而要以儿童的自然性为出发点,加深学生对道德价值的自觉认识,既要激发儿童内心已有的先天道德性,又要通过课堂内外的种种活动培养学生后天的道德性,让道德内化为学生的自觉。公民教育就是一种遵循基本的道德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人、更普遍适用的教育。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以公民教育为价值取向,让学生在情感上有认同感,易于接受,为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9.
梁艳 《凯里学院学报》2005,23(4):113-114
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学前儿童的家庭品德教育的作用以及教育的方法作了阐述。以期共同致力于培养适应构建和谐社会所需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方禄安 《考试周刊》2009,(21):118-11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担负着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标准的基本线索就是回归生活。这一核心理念不仅仅是体现在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品德教育观,在品德教育方面坚持生活德育的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将品德与生活、道德学习与生活学习有机地统一起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