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萧红的魅力     
1980年到1986年.我在北京市文联当了六年专业作家。那时候。还不兴将专业作家“折合”为行政级.没有什么一级、二级之分。但作家们开会,必分为两组,而且要错开时间。开头儿,我不知何以为此。一次,我们那组开会,一贯给我忠厚温和印象的骆宾基老前辈.在一位发言者平淡的话语中.忽然满脸溅朱地大声插入一句:“端木是个坏人!”大家愕然,发言者才知,自己不该偶然提到端木蕻良。事后,我听林斤澜大哥当面指点,才了解到事情的原委。  相似文献   

2.
《先生们》     
推荐理由: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李辉的又一力作。聚焦了35位中国文学界、哲学界、美学界等众多领域的大家身影,如沈从文、汪曾祺、萧乾、骆宾基……这些屹立一方的先生们犹如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为后生立德之标杆,树学之规范。书中作者阐述了他与各位先生的经历与掌故,无论是史料的爬梳,还是人物的品评,均有不同流俗之处。可谓在余音袅袅里听得千年前范仲淹先生的长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相似文献   

3.
1968年,原北京市文联全体干部集中到北京马神庙行政干校大院里蹲“牛棚”。历史竟使三个与萧红关系密切的男人——端木蕻良、萧军和骆宾基蹲在了一个牛棚里。 三人同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左翼作家为主的“东北作家群”,也一向被视为这个群的主力。然而,无论是在与萧红结合之前还是之后,端木蕻良都与这个群格格不入。他的侄子曹革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老叔从来不承认自己属于这个群。”  相似文献   

4.
记叶籁士     
叶籁士是一位语言文字专家,他把一生献给了我国的语言文字事业和文字改革工作。同时他又是一位出版家,在开创新中国的出版事业上,同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语文学界和出版界的前辈,在出版工作岗位上,我有幸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多年。他的强烈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5.
已故端木蕻良是我国现代、当代的大作家。他和他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应留下重重的一笔。笔者有幸,曾和他当过一段邻居。 那时,我们两家住的楼房前后紧紧挨着,又都是一单元,我家比他家高两层,因而,从我家可以直接看到他的家中。我上下班时,有时他站在阳台上换空气,休息,我在楼下向他招招手,他也微笑着和我招手,算是打招呼。 我是1987年初夏开始和端木做邻居的。以前,我从来没有和他联系过。因为,我原来在北京日报文艺部当编辑的时候,一直都是我的老同事田藏申大姐和他联系,老田和他非常熟。我到北京晚报当编辑  相似文献   

6.
周南海这个人,我没见过。但是周南海的篆刻作品,我却见过不少,主要是在他的印谱上。起先,是我的老同事毕敏先生给我捎来一本篆刻集,上面有他的简单履历,由此,我知道他是湖北荆州人氏,师从篆刻名家汪新  相似文献   

7.
《解放军报》前一时期突出宣传的先进个人典型——金华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范匡夫,他是我的老领导、老战友,我的入党介绍人。十六七年知心朋友,他的个性,他身上发生过的好事、趣事等自然有许多可说,这里只说他带我从事新闻报道的往事。  那是我刚从地方特招入伍之时,匡夫是我所在军部的宣传处长,我是新闻干事。我自认为自己在地方上便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很不把“本报讯”之类的豆腐干文章当回事。但是,一方面当成“小菜一碟”,一方面又不得不写上几篇新闻稿应付工作。匡夫对此很为难,批评我吧,我是“专家”,嘴巴比他老;不批…  相似文献   

8.
一、杨子印象杨子是新闻战线上一位经风雨见彩虹的新闻人物,他是黑龙江省双鸭山日报社编委、城区经济部主任,首席记者。他姓杨,名军,笔名杨子。我喜欢叫他杨子。这人,一搭手,就觉得为人处事得体,感觉就不错。大小事都能拿起来,放得下,包括面对生死悠关的重病,他也是微微一笑。我不仅喜欢他,也很看重他。他今年43岁,我73岁,我们是忘年之交。  相似文献   

9.
刘诚龙 《出版参考》2009,(10):42-42
世界正在变得文质彬彬,温情脉脉。我在广场上抽烟,烟屁股烧到指头,我随手扔了,忽然来了三个彪形大汉。搁以往,一定有雷霆吼,但现在这三位首先给我敬了礼,然后递过来一张二十元的发票,跟我来交换人民币。看到这架势,我就调动我的脸部笑肌,乐意地跟他换了。那边啪地又给我敬了个礼,然后一鞠躬,道了一声:谢谢合作、我现在都没明白跟他合作了什么,是我丢烟屁股,他看烟屁股自由落体(事后回想,好像从我点起烟头那会,他们就斜睨上我了)?还是我给他两张人民币,他给我一张罚款单?这就叫做合作?合作,是有点不地道,而谢谢两字却是中听的。  相似文献   

10.
曹筠武 《青年记者》2008,(13):39-40
现在网上传<系统>的作者是"80后,资深网游玩家",其实我不玩网游,我玩的都是单机版,实况足球、NBAlive、FM.体育类游戏居多.在采写<系统>之前,我对同游的了解仅来自于我表弟,他玩过传奇,那时候我上大学他上中学.署假一回家,他就找我借钱,为此我对网游产生了一种朴素的抵制情绪,自己从来没玩过.  相似文献   

11.
我的梦想     
莫言 《档案天地》2010,(8):60-61
最早发现我有一点文学才能的,是一个姓张的高个子老师。他教我们语文.是我们的班主任。他的脸上有很多粉刺,眼睛很大.脖子很长。很凶。他一瞪眼,我就想小便。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训我,我不知不觉中竞尿在教室里。  相似文献   

12.
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再见!” 那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已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  相似文献   

13.
1987年盛夏,我从宝鸡回陕西日报社。一天天黑,我看见王安民和爱人在院子乘凉,他在一架竹躺椅上仰躺着,爱人手单拿着把竹扇,陪着王安民说话。我亲热地唤了声:“民兄!”他抓住我伸出的手,握得很紧。我问他:“最近身体好吗?”他苦笑了一下,说:“腰疼,没上班。”见到老友,他很高兴,黑亮的眼睛望着我。看得出他病得很寂寞,很心急。听有的同志对我说,报社为照顾他的身体,让他一天只上半天班。我知道他的秉性,勤于工作,认真负责。他的字写得很好。他编的稿件,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清抄的,标点符号都标得很准。他的字写得很小,很是匀溜,看他的稿子,那真是一种书法艺术的享受。他的书籍也多,特別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著作,比我们的一批年轻编辑记者多。我对医学是外行,听他简单说了病痛,我也分析不出个子卯。我说:“你甭急,好好看病。”正说话间,由报社刚调到省教育厅工作的杨建国同志也来了。王安民和杨建国是好友,亦是同学,两人玩笑了一阵儿“野话”,我同杨建国便和他告別了。临走,他又一次握  相似文献   

14.
虞非子     
我看到了《文汇读书周报》上一篇关于张定和先生的文章,恰巧我和张先生有几十天同住一家医院,又住在同一病房的经历。住院时我们处得很好,生活上他给了我不少帮助,他还赠给我几幅他的书法作品,而且,他题的几首诗词我都十分喜爱。这真是一种缘分。他的去世,使我很伤心,勾起了我对他的深切思念,于是我写了一篇思念他的小文。我想还是送请《文汇读书周报》处  相似文献   

15.
他去了。四十岁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可他留下了上千篇已见报的新闻报道。他姓张,名子龙。参过军,教过书,临终前是西北冶金修配铸造厂保卫科干部。熟悉他的人,都直呼其名。我1979年到宝鸡县人民广播站工作,就知道这个名字,听说他是个很出色的业余通讯员,一年上稿百余篇。1979年9月,县上举办通讯员学习班,我想见他,特地给他发了通知。可是,别人都来了,就是没见到他。莫非他嫌档次太低?午饭后,我正和省上新闻单位来讲课的老师闲谈,一位头额略谢顶,操陕北口音的人推门进来,自我介绍说:“我叫张子龙。  相似文献   

16.
黄源先生是1930年代著名编辑,而且是一位革命的老前辈。我常常想到,当年文化战线上,他曾在鲁迅、茅盾身边工作;在军事战线上,他又曾在陈毅麾下战斗。有这样资历的老前辈实在是不多的。而他又非常平易近人,谦和可亲,对晚辈热情帮助。我就曾得到过他很多教益。1980年代起,我与黄老通过不少信,可惜的是1992年我出国访学时,老家旧屋突然被通知要动迁拆除,我年迈的父母亲在仓促中将我塞在床底下的一麻袋信丢弃了,  相似文献   

17.
批评与表扬     
一位年纪比我大的记者告诉我,说建国初期报纸上开展批评还不算难。他说他到一个单位去,发现那里浪费严重,回来就写了一件稿,指名道姓批评那个单位。他说他在采访中间就说出自己要写一件什么稿,那个单位并未因为写批评稿而拒绝采访,单位的领导也是如实介绍情况。我比那位前辈生得晚,是“文革”以后才当记者的,我记得80年代初报纸上开展批评大体上也还可以。  相似文献   

18.
上学记     
我买了一套史努比给点点,作为开学的礼物。我告诉他这是全世界的小朋友们都喜爱的拟人动物,天天挂在我的MSN上,提醒我时时持有童心。他说他晓得,史酷比嘛,旺旺。他说的也是一条狗,只是我们相互不太知晓对方的这个喜好,他是从动画片里得来的。与史酷比相较,史努比要案头一些,不知道这是不是它日渐式微的原因?我倒是希望他能把史努比带到学校,  相似文献   

19.
在意大利北部名城都灵,我碰到一位在当地乃至欧洲都赫赫有名的企业家。他叫科尼,但人们习惯称他工程师。因为他不但经营有方,而且有道,在欧洲企业界曾被评为“欧洲先生”。当他知道我是从中国来的时候,他开口就问我说:“你知道我最羡慕你们中国的是什么吗?”他把我给问懵了,我猜了几秒钟之后,犹犹豫豫地回答他说是不是中国菜。他说:“中国菜我当然喜欢了,但我最羡慕的是你们中国的人才。”接着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5年前,我决定新建一个工厂,在报纸上登了招聘厂长的广告,报名期限是7天。第二天上午,有人报告我说,来了一位应聘者,是个中国…  相似文献   

20.
5月中旬,我收到光明日报评论部的一封信。打开一看,是徐可写来的。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名字,更谈不上认识,他怎么会给我写信呢!仔细一看,他是就我一件评论稿提出修改意见,要求补充说明一个细节。原稿上也用毛笔改得密密麻麻。当时,我心里一阵激动。堂堂大报的编辑怎能看得起咱通讯员?他们那么忙又怎肯在通讯员的来稿上耗费心血和时光!由此我想到编辑联系通讯员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