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二章第四节植物对水分吸收和利用,一般是通过渗透作用演示实验让同学们在观察中思考,从而理解渗透作用的概念和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然后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从而知道当植物细胞具备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时,就能发生渗透作用。在这一节中,渗透作用的概念和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是难点内容,要突破难点,需要借助渗透作用演示实验。这个实验如果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做: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处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盛清水的烧杯中,  相似文献   

2.
“渗透作用与水分流动”演示实验,是高中生物学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其目的是通过教师对该实验的演示、讲解以及学生观察,学生能自己分析出渗透现象发生的原因,并总结出渗透作用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教材中介绍: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外密封上玻璃纸,向漏斗口注入蔗糖溶液,  相似文献   

3.
董正清  周彬 《生物学教学》2004,29(11):31-32
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膜的两侧具有浓度差。为了明显地观察到渗透现象,长颈漏斗的颈必须很细,这样进入漏斗中的水分使得液面上升快而且明显;漏斗中溶质必须是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物质。那么,如果将渗透作用装置稍作改进会有什么结果呢?  相似文献   

4.
现行全日制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58页对"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的演示实验有如下叙述:"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处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到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液面的高度相等。过一段时间,观察漏斗内液面的高度是否发生了变化。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是指水分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渗透吸水的原理是“水分代谢”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这部分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对“水分代谢”的教学采取以下六方面对策,利用知识迁移理论,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进行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演示渗透作用现象新课伊始,向学生演示渗透作用现象。如图1,长颈漏斗内盛有蔗糖溶液,烧杯内盛有清水。漏斗口封有一层半透膜,水分子能够通过这种半透膜进行扩散,而蔗糖分子则不能。通过渗透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经过分析…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科书(必修)第一册演示实验"渗透作用与水分流动"的实验方案是:在1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处密封1层玻璃纸,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到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漏斗内的液面上升了。在教学实践中,按教材上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演示,可操作性差,现象不明显。一、实验缺点1.做半透膜的玻璃纸很难买到,即便买到,要把  相似文献   

7.
中学的生物课以及一些大中专有关的课程中,对渗透作用的演示常用一个盛有清水的烧杯,中间放入一根用肠衣、膀胱或羊皮纸封住一端的长颈漏斗或玻璃管,在漏斗或玻璃管内注入一定量的蔗糖溶液(附图—(1))。演示时,烧杯中的清水不断地进入漏斗或玻璃管内,管内的水位增高,以此显示在一个渗透系统中,水分的渗透作用。用这样的演示装置,教师在上课时,还是讲不清渗透现象。为此,我将渗透作用的演示装置作了改进。 演示时,用一个U型玻璃管(附图—(2)),分别从两端同时注入等量的纯水或等浓度的蔗糖溶液,或者一端注入纯水,另一端注入等量的蔗糖溶液,观察U型管,由于U型  相似文献   

8.
根的吸收作用一节(中师《生物学》1993年版)内容多,理性强,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对教材理解有困难,不易掌握。对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结合,诱导分析与教师讲解结合,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有关的实验方法和教学要点、体会叙述如下: 1、渗透作用实验的一点改进 根吸收水分主要靠渗透作用。渗透作用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怎样让学生掌握这一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把教材中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对比实验,收到了较好教学效果。实验方法是: 取甲、乙两个大小相等的长颈漏斗,甲漏斗内盛浓蔗糖溶液,乙漏斗内盛清水(为了观察清楚,两漏斗内均加1~2滴红墨水),两漏斗口都密封一层同种半透膜(如肠衣、鱼鳔),将两漏斗分别放入盛清水的甲、乙两烧杯内,使两漏斗管内液面都与烧杯内的水平面平齐。稍停3~5分钟后可见:甲漏斗管内液面上升,证明烧杯内的水通过半透膜进入了漏斗;乙漏斗管内水面无变化,证明漏斗内水量无增加,如图1。  相似文献   

9.
《水分代谢》中渗透作用实验是证明细胞渗透吸水原理的重要生理演示实验。为了提高渗透作用演示实验效果,我们对该实验材料用具和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所用的半透膜改用鸡蛋膜(即细胞膜),所用的长颈漏斗改用长颈微细吸管,同时,对取膜所用的盐酸浓度进行了探索,取得...  相似文献   

10.
渗透作用实验是理解成熟植物细胞水分吸收原理的重要途径。人教社1990年版目前仍在使用的教材和即将启用的试验修订本新教材中,该实验采用的一直是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该装置中长颈漏斗下大上小,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表面积大,上部管径细小,漏斗内蔗糖液面上升较快。因此,此设计从理论上讲具有现象明显的优点。但同时它也留给我们实践中思考和创造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渗透作用演示实验"是普通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一教材中,细胞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这一重要过程,设计了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演示实验。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对该实验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索和改进,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渗透作用是水分子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自由扩散。渗透作用的发生必须满足:具有半透膜和浓度差两个条件。下面就渗透作用中影响U型管或漏斗液面变化的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芸 《生物学教学》2007,32(10):66-68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生机勃勃的生物也向我们显示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物理学问题。因此,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融合学科知识的交叉,是值得关注的问题。1生物学中的力学现象1.1渗透现象———液体的压强渗透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质浓度大的一方做分子运动,使膜两边溶质浓度达到均衡的现象。图1为渗透作用试验装置图图1试验开始时,漏斗管内外液面的高度相等。实验开始后,漏斗管内的液面逐渐上升。这时:漏斗内蔗糖溶液对半透膜的压强P2=ρ2h2g·cm-2,漏斗外水溶液对半透膜…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渗透作用"一节时,我要求同学们按照书中介绍的渗透作用实验装置,亲自动手做一下该实验,来验证一下渗透作用原理.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具体困难,最难的是找到理想的半透膜材料.蚕豆的种皮太小;玻璃纸不好固定;鸡蛋内膜易破;猪小肠肠衣不太方便制得……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及时将经过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介绍给大家:用鱼鳔内膜做半透膜,不用剪开鱼鳔,只在鱼鳔的大头与小头接触处剪去小头后再剪开一个口子,然后将漏斗倒置,把漏斗的基部插入鱼鳔中,用细线扎紧即可.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一道渗透作用例题出发,讨论了渗透作用的原理,以及渗透达到平衡后改变实验条件,最终漏斗内的液面与烧杯中的液面差如何变化的问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教材提供的渗透装置,通过实验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渗透压,是溶液的通性之一。以往讲授这一课题,一般用安全漏斗缚上玻璃纸当作渗透池进行演示。但这种经典装置在短时间内看不出渗透作用,不宜用作课堂演示。我通过摸索,制成一种以鸡蛋内膜为渗透池的课堂快速演示渗透计,能在五分钟内完成课堂演示,效果良佳.其制作与演示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一、从课本的渗透装置说起 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60页“问题探讨”所示的渗透装置示意图(如图1),假设漏斗中为0.3g/mL的蔗糖溶液,烧杯中为0.3g/mL的葡萄糖溶液,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透过,过一段时间,漏斗内的液面如何变化?  相似文献   

18.
根吸收水分主要靠渗透作用。渗透作用的原理是"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的重点、难点。利用实验来突破这个难点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课本上介绍的  相似文献   

19.
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渗透吸水是植物根尖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理解渗透作用原理便成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的重点。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来突破重点,可以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高中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中渗透作用演示实验,要在课堂上边讲课边演示,往往比较困难。本人通过多次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可确保实验成功且效果明显。a.选膜。即半透膜的选择,最好选蛋的卵壳膜,而且鸭蛋优于鸡蛋,因为鸭蛋卵壳膜稍厚且面积大,易于包扎在长颈漏斗口,且膜没有鸡蛋卵壳膜那么容易破。而其它的半透膜(如肠膜、膀胱膜、鱼鳔等)膜太厚,短时间内很难看到长颈漏斗内蔗糖溶液液面上升的现象,实验效果不明显,不易拿到课堂上演示。而选用蛋的卵壳膜,蔗糖溶液液面在2min内可上升2~3cm,现象很明显,学生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